2020 (176)
2021 (160)
2022 (109)
2023 (125)
2024 (138)
2025 (1)
值得吗?
看到10月10日《Insight 视界》文章:“3万小留学生家庭困局:花千万出国,骨肉分离7年,值得吗”?
D妈的儿子是2015年出国读10年级的,他今年大四了,留学整整7年。儿子在美国7年,她都没怎么睡过安稳觉,头发大把的掉,现在少到只能留超短发了。倒是拜托疫情,去年儿子在国内呆了一年,D妈连觉都睡得安稳了,心从来没有这么安定过。
中美之间12 - 15个小时的时差,孩子打电话过来大多是国内的晚上,D妈的手机从不敢关机,凌晨两三点都得赶紧爬起来处理。家长们心酸地打趣说,护照本得一直放在床头,得说走就走飞去“救火”。举个很小的例子,寄宿学校普遍很偏僻,回国得转机,东北部的冬天寒冷,大雪纷飞,第一程航班一旦延误,第二程飞回国的航班没法接,那么十四五岁的孩子怎么过夜?就算父母给孩子定好了附近的酒店,美国规定未成年人不能单独登记入住,怎么办?
要支持孩子的梦想,大洋另一边的父母就得付出难以想象的坚持。如理工科大学录取非常看重竞赛成绩,而打比赛一个礼拜起码得有两次集训,假期还得跨城市打比赛。而(寄宿私立)美高普遍偏僻,出去的车程至少一小时起,学校又不可能为一个人配个专车。而国外未成年人不能单独打Uber,不能单独入入住酒店,全得有成人陪同。有个数学极其有天赋的女孩,她妈妈每个月飞一次美国,就为带她去集训,假期陪她飞遍全国打比赛,坚持了好几年。但妈妈这样的付出,从财力到精力,有多少家长能做到?
高中毕业后,D妈以为解放了,没想到麻烦才真正开始了。寄宿高中的环境很单纯,而他大学住宿的白人室友夜夜笙歌,吵得他完全无法入睡,他去找人沟通完全没效果,反倒对他孤立,读的专业功课又难。。。种种压力下,在高中“幸存”下来的他却在大学濒临崩溃。更让人担心的是,校园里不是很安全,有一次有位中国学生竟然被枪击抢劫,万幸只射在了胳膊上。
做为低龄留学圈的“前辈”,D妈想跟大家说:哪怕大学录取再好,孩子接受的教育再好,那些亲子陪伴的岁月再也回不来了。儿子15岁离家,每年在家呆的时间很短,每次假期,她都会提前买好一冰箱他爱吃的菜。但菜还没吃完,他就飞回学校了。七年间的一幕幕都在她眼前飘过,想到那些冰箱里没吃完的菜,无数个接起电话后的不眠之夜,以及放在离最近床头的护照,D妈的眼泪喷涌而出,怎么止都停不住。
的确,中国大多数父母在小留学生问题上都是纠结的。一方面不计成本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许一个远大前程;另一方面又想要最简单的亲情陪伴,孩子在身边就安心。值不值,相信100个家庭会有100种答案。不知D妈诉完了这般苦,是否后悔不已呢?
每个中国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子女越有出息,父母的晚年可能会越加孤独和凄凉。这是我的一个球友总结出来的。想想也是,子女越有本事,就越不可能“父母在,不远游”。他们一定会去大公司,去大城市,甚至飘洋过海。只有没有什么本事的,才最有可能“啃老”,哪里也不去,踏踏实实地为您养老送终。他虽这么说,但他还是送一双儿女上了顶尖的私立名校,工作后,还给在外地的他们各买了上百万的住房。
D 妈讲的故事情真景实,让人感慨和“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想到了《红楼梦》作者的几句自我评价,冒昧地改了两个字:
满纸慈母(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二零二一年十月十四日
谁解其中味?
谢。
谢谢大咖点评。尽管纠结,但不少父母仍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