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中敌对双方在战场上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从远程操作的无人机到天基监视、精确武器、高超音速导弹、手持式干扰机、人工智能、星链等等(下图 The Print/FINANCIAL TIMES)。人们认为,现代战争形式正发生革命性变化,无处不在的监视与新型致命武器相结合,使传统武器如坦克和大规模进攻人海战术中的士兵成为耗材。如军事战略家哈姆斯(T. X. Hammes)就预言,乌克兰的无人机、人工智能和商业技术的快速适应正在创造“一场真正的军事革命”。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兼五角大楼顾问施密特(Eric Schmidt)认为,乌克兰正显示“战争的未来将由无人机发动并决定胜负。”
但我们在俄乌战争中看到的更多场面,却并非“战略家”或“军事专家”家们口中那么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高科技化”战争,而是熟悉的传统战场景象 -- 步兵在泥泞的战壕中艰难跋涉,战场上布满了类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雷区,发射数百万枚非制导炮弹轰击敌军的常规火炮。
那么问题就来了,美国,以及西方盟国,花费天文数资金研发出的那些将引发“军事革命”的高精尖武器,难道不管用?其实交战双方,尤其是乌方,使用的高精尖武器还是管用地。要不是西方援乌的这些武器,乌克兰可能早已对俄俯首称臣了。至少,乌军不可能在战场上反守为攻。高精尖武器及其代表的高新技术没能在战场取得对传统武器的压倒性优势,多半是因为军队适应了高新技术带来的威胁,因为双方在乌战场采取的反制措施大大减少了新武器和装备对战争的净影响。由此,俄乌战争在很多方面看起来更像是传统的武装冲突了。大量使用高新技术的俄乌战争表明,通往胜利道路是渐进的适应,而非结构性的革命转变。当战场上的对手是一个像俄罗斯那样的军事大国时,即便高新技术武器的大量使用也决定不了战争的胜负,甚至都难以决定一场局部战场的胜负,如乌军正在实施的“反攻” (下图 The Times/Atlantic Council)。
高新武器的效力
评估高新技术武器的效力的一种方法就是查看它们给敌方造成的损伤。就目前可得的统计数字来看,俄罗斯和乌克兰武器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杀伤力与之前几场战争中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更低。例如,尽管乌军使用了大量美国和欧洲国家提供的致命精确反坦克武器,乌克兰的坦克损失仍然很大:俄罗斯和乌克兰各自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参战坦克。入侵时,俄罗斯有大约3400辆现役坦克。但在战争的前350天,它的损失在1688(开源组织Oryx通过照片验证的数字),损失率约50%(下图 THE KYIV INDEPENDENT/ARMYRECOGNITION)。乌克兰在开战时部署了约900辆坦克,在前350天内损失了至少459辆(Oryx的数字),损失率至少为51%。
作为参照, 1918年亚眠战役期间,英国在短短四天内就损失了98%的坦克;1943年,德国坦克的损失率为113%:德国损失的坦克比年初拥有的还要多。1944年,德国损失了年初使用的122%的坦克;苏联在1943年和1944年的坦克损失率分别为109%和80%。在诺曼底的一场战役中(1944年7月的古德伍德行动),英国在短短三天的战斗中损失了欧洲大陆30%以上的装甲。
那么,有大量无人机和先进西方导弹参战后俄乌双方的飞机损失又如何呢。在近一年半的战斗中,乌空军损失了至少68架飞机,占乌克兰战前机队的三分之一以上;俄罗斯空军损失了入侵前2204架军用飞机中的80多架(下图 YouTube)。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7年,一名新的英国飞行员的预期寿命只有11天;1943年,德国空军损失了年初251%的飞机;1944年德空军的损失率甚至更高:到6月时,它就损失了1月份飞机数的146%;1943年,苏联的飞机损失率为77%,1944年为66%。
我们经常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这样的场景:俄乌两军使用无人机寻找敌方目标,然后使用网络通信快速传递信息,以进行制导火炮的精确交战。将无制导炮弹与新的无人机侦察和快速瞄准系统相结合,通常被描述为乌克兰的一个新的深刻发展。如果假设85%的俄罗斯伤亡是由乌克兰炮击造成的,俄罗斯在战争的第一年就遭受了多达146,820人的伤亡(乌克兰国防部数字),乌克兰在第一年总共发射了约165万发火炮(据布鲁金斯学会估计)。这意味着乌军每发射100发炮弹,就造成约8名俄罗斯人伤亡。历史学家迪皮伊(Trevor Dupuy)估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平均每发射100发炮弹,可致大约3人伤亡。 (下图 TASK&PURPOSE/NBC NEWS)
进攻的代价
在阵地攻防方面,俄罗斯最终成功攻占巴赫穆特,但那是在经过十个月的战斗和大约6万至10万名俄罗斯士兵的伤亡之后取得的。俄罗斯在2月份对乌克兰南部马里乌波尔的袭击持续了近三个月后,才占领了这座城市。乌克兰对赫尔松的反攻胜利也是通过长达数周的缓慢而昂贵的消耗战之后获得地。正在推进中的乌克兰反攻,尽管有大量西方高新武器的加持,也进展缓慢,颇令美国和欧洲盟国失望(下图 YouTube)。
这也与之前的战争相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4年德国对比利时和法国的首次入侵在四周内推进了200多英里;1918年盟军百日攻势将德国人击退,在大约180英里的战线上占领了9500多平方英里的德国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的俄罗斯库尔斯克战役使德国侵略者伤亡超过16万人,摧毁了700多辆德国装甲车,但未能突破苏联的防御。1944年和1945年,盟军对意大利哥德防线的多次进攻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盟军伤亡超过40,000人。在乌克兰,面对无人机、精确武器、高超音速导弹和天基监视,交战双方均不乏攻防成功与失败的例子。
武器/技术与战场胜负
不论是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抑或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美军在阿富汗和现在的俄乌战争,技术进步在战争中只是影响结果的一部分。人,特别是掌握武器的人(士兵)如何使用技术和适应敌人的装备往往更重要(下图 BBC)。
之前的步枪(rifle)子弹只能杀伤单兵,而1914年时,四门75毫米野战炮在一次轰击中的炮弹碎片可覆盖足球场大小的区域。这时的军队挖掘战壕、掩体和防御工事来掩护士兵。为了适应新武器的杀伤力(矛),人们开发新的工具(盾)来对抗:反坦克炮催生更重装甲的坦克,更重装甲的坦克再催生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然后更重的装甲,……。军队用技术来适应敌人的装备,于是将坦克、大炮、工兵、飞机、导弹等结合起来,掩护士兵的进击行动,以分散的部署来降低敌方攻击造成的伤亡。
同样的情况也在俄乌战场发生,-- 昂贵、复杂的无人机被制导防空导弹反击,战斗人员部署更简单、更便宜、数量更多的无人机,而这些无人机被更简单、更低的高射炮和手持干扰机等反击。乌军GPS信号进行制导的海马斯(HIMARS)导弹在战场发威后,俄罗斯人就以信号干扰来降低海马斯导弹的精度,减少伤亡(下图 YouTube)。
这种武器致命性越来越高但被攻击目标的损伤率并未相应上升的情况表明,技术不是决定战场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更好的工具肯定是有帮助的,如拥有西方援助武器的乌克兰显示的那样,能够应对数量优势的俄罗斯军队。同样是乌克兰,在用西方武器反攻时,却很少在战场上占上风,因为俄军已适应了乌军的战术和武器,有了反制的办法(下图 YouTube)。
传统武器和高技术武器
俄乌战争迄今的演进证明了一个事实 – 几件新式武器并不能改变战争进程。在1916年坦克问世后近110年的今天,俄乌双方都继续依赖坦克作战,并正在尽一切努力获得更多的坦克。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代国防辩论中,要求革命和转型的呼声司空见惯。一年半的乌克兰战争证明,战争主要还是要依靠传统武器进行,前提是交战双方军事实力相近,即便其中一方主要仰赖外援。
那么,一个国家是否就应当放弃研发先进武器呢?当然不是。非但如此,而且应该大力发展高技术新式武器。毕竟,对手在前进(无人机、海马斯远程火箭、星链等等),你必须适应 -- 军队必须采用新的方法和装备。否则,伊拉克军队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场景就会重现;当台海真发生战争时,结局就可能是一方完胜另一方。当然,最好还是‘和为贵’。因为即使是完胜方,也免不了‘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时,四川成都武侯祠的一副著名对联浮现在我脑际:“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本文主要内容源自比德尔(Stephen Biddle)发于《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题为“Back in the Trenches”一文。比德尔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与公共关系教授,他同时任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防政策副高级研究员。比德尔系《军事力量:解读现代战争中的胜利与失败》一书作者。
参考资料
Biddle, S. (2023). Back in the Trenches. FOREIGN AFFAIRS. 链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kraine/back-trenches
1 乌克兰现已打成一战式的阵地战。二战中很“爽”的运动战已不可能。
2 @新林院:没错人都受个人经历影响。你知道奥布莱特为何好战吗?她是捷克二战前亡国时的驻美外交高官之女,亡国后在美避难取得身份。从她国恨家仇的角度,英法当年若为了保卫捷克,应不惜对德宣战,不然就是对邪恶帝国姑息养奸。所以她当了国务卿,十分好战。
据说美国也是。越是在战壕里打过仗的,越不轻易言战。一天也没上过战场的,反而动不动就想打仗。
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Colin Powell 在越南打过仗,知道战争的残酷。他提出了Powell Doctrine,大意就是国家安全没真正受威胁就不要打仗。他是著名的“reluctant warrior”。
而一天也没上过战场的女国务卿 Madeleine Albright 则是一个战争疯子。她的哲学和Colin Powell 正好相反。她的哲学是:有那么好的军队,不用干嘛?她对美国经济制裁造成50万伊拉克儿童死亡觉得“很值”。
以下这篇文章讲 Colin Powell 和 Madeleine Albright 一次针尖对麦芒的较量。
https://responsiblestatecraft.org/2021/10/18/remembering-powells-revealing-exchange-with-madeleine-alb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