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在北外的时光( 一 ) 金 弢: 北外德语七七级 —

忘不了在北外的时光( 一 ) 金 弢: 北外德语七七级 —— 一张毕业照带来的回忆 (修定稿) 1977年的高考,是一次特殊的高考,是我共和国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大学招生。七七年——是“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的第二年,经过中央45天教委马拉松会议,终
正文

金弢: 系列小说《人间家事》(十三)《浪迹天涯》春城与冬城

(2019-04-07 00:50:18) 下一个

金弢: 系列小说《人间家事》(十三)《浪迹天涯》春城与冬城

建子住在别的城市,从周一到周五都是晚上来夜里归,遇到星期六、星期天或节假日做全天,中午就去工人宿舍休息,象今天中午这样客人不走,他便一直等着,权当在店里休息。年轻的女人管店的钥匙,只要人没走完她得留下来锁门。其他的员工都走光了,连厨房都已一片黑寂,建子看着书等客。正常营业时间当着客人的面,服务员是不允许看书看报或坐着,显得对客人的不在乎,但在营业时间之外也就不讲究了。自从建子读高二开始懂得学习以来,记忆中就再也没有白白浪费过时间,小时候谁都说他是最淘气的孩子,什么都玩,而且玩得废寝忘食。他忘不了读高一时,曾经有一次中午跟两个同学去学校后面公社的桑树林里抓蛐蛐儿,偷吃人家的桑椹儿,因没有掌握好时间,结果下午的课迟到了,吃完桑椹儿满嘴黑黑的也没洗洗,被数学老师当着全班的面骂了个狗彘不如,引来同学的轰堂大笑。但突然有一天建子变了,他一下子尝到了读书的甜头,自进入志学之年后,他学习起来更变得废寝忘食,似乎觉悟到了过去失去了太多宝贵的时间,冬天早晨刚到五点天没亮就起身,在家早读英语怕影响了家人和邻居的睡觉,那时候邻家之间就隔了一层板壁。他就上街去路灯底下读。有一回大清早去医院帮母亲排队挂号,他也带着书去看,坐在旁边等号的一个老太太瞄了瞄他手里的外文书,说:你这么小的孩子就能看懂外国字,还这么用功,将来一定有出息。不错,后来建子确实考上了大学,还是北京的重点大学。他就这样,每一分钟的时间都要利用起来,不舍得浪费,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了今天。现在他为了挣钱,打工已经失去了整块的时间,他更是爱惜时间如爱惜生命了。

年轻的女人看建子在读书悄悄走了过来,在建子对面坐下,很羡慕地看着建子说:会德语真好,那么厚的德语书都能看懂。建子说是自己论文的参考书。什么叫参考书? 她问。参考书就是写论文时需要引经据典的书籍。什么是引经据典?什么叫书籍?她什么都没听说过,大千世界有着无穷尽的、她闻所未闻的学识,她自感象是白活了一辈子。

你想喝啤酒吗?她问。行吗?他问。老板不在,我不说谁管得着?她说。他们彼此间的好感日益增加,他们忘掉了往日的前嫌。她对他是一种崇拜的好感,他对她是一种可怜的好感、一种同情的好感。他的女儿还小,一岁多一点,她来上班时,孩子在家就由保姆看着,保姆是他们一同跑出来的难民,给一些钱让她看孩子,到了下午餐厅休息时碰上她不能及时回家,保姆便带着孩子来店里。厕所卫生、店堂吸尘和厨房洗地是她的第二份工作。中国难民到了国外来的目的就是为了钱,让他们在家闲着等于要了他们的命,他们在国内的高利贷会让他们想得发疯。

不久前一次类似的情况让建子记忆犹新,那是他刚来德国两个礼拜时,第一次跟中国难民打交道的经历,从而了解到这些难民负债出国急于挣钱寄回家还债的压力。那是他来德国后一次在住宅区商场买东西,一个德国男子,五十来岁,见建子长着一张亚洲脸便主动过来跟建子攀谈,他原来是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的老总,对中国人包括对外国人都非常友好,他女儿夏娃在难民营做志愿者,后来爱上了一个南美的难民,结婚并生有一女一男,生活很幸福。在夏娃帮忙的难民营里,住着四个中国难民,管理人员见他们日日抑郁寡欢,以为他们吃不惯面包不开心,就把主食换成了大米,并不见效,又设法安排他们去上德语课,好象他们又提不起兴趣。问问他们,用英语指手画脚地说说,不尽明白,他们整天更多的是沉默寡言,不知道是他们不会英语还是别有原因,弄得难民营的管理员不知所措,不知怎样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很想帮助这四个中国人,希望他们能快活起来,到了德国就该宾至如归,百般努力终不见效。然而,他们怎能知道他们的帮助终究是徒劳的,他们是永远帮不了他们的忙,永远满足不了他们的心愿,而他们也永远不敢道出自己的真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