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在北外的时光( 一 ) 金 弢: 北外德语七七级 —

忘不了在北外的时光( 一 ) 金 弢: 北外德语七七级 —— 一张毕业照带来的回忆 (修定稿) 1977年的高考,是一次特殊的高考,是我共和国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大学招生。七七年——是“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的第二年,经过中央45天教委马拉松会议,终
正文

金弢: 系列小说——人间家事(九)《浪迹天涯》冬城与春城

(2019-04-07 00:34:10) 下一个


金弢: 系列小说——人间家事(九)《浪迹天涯》冬城与春城

老板在一边听得清楚看得明白。一次一对夫妇带着孩子来用餐,向准经理说明孩子的病情后要求食品中不能有面粉及类似面粉一类的添加剂,但又表示诸如芡粉、土豆粉、豆制品等一类的附加品希望能增加一些,以保证孩子不失却营养。这种带有众多专业术语的长篇论述对准经理这个在德国从未跨进校门、并且在国内也未曾正经读完小学的人来说简直是有如在听天书。但是站在一边的建子却听得明明白白,他让准经理到一旁给她作了详细的翻译,这一下子准经理对建子是折服得五体投地并大惑不解地问建子:“你怎么什么都听得懂?”  老板在一旁一切都看在眼里,晚上下班时还当着所有员工的面称赞了建子的德语水平,当然老板自己也不能完全听懂,知道能听明白真不容易,并且宣布从明天起建子可以独当一面了,并分配了由他负责的桌子,建子可以独立打单收钱,还给了由他自己保管的收银机钥匙,这样他可以收小费了,这意味着又涨了工资。

前面提到来这里的前一天,建子曾在另一家餐厅帮厨,完全相同的上班时间,来到这家店不但活儿轻松干净,加上现在又有小费的收入,工资涨了一倍多,这对建子来说,在不影响上课的前提下,算是一大进步了,他很满意了,他不操之过急,认为只要在变,在往好的方向变,就是乐观的,是让人高兴的事,就可以了。不是嘛,常言道:悠着点儿。

在建子的工友中有一位来自香港,四十来岁,矮个,略胖,读过书,普通话讲的还算标准,八十年代在德国的华人大多说广东话,他们主要是香港人以及东南亚一带的老华侨。那时广东话是海外华人中主要的、甚至几乎是唯一的交流语言,大陆出来的留学生去香港老板店里找工,老板头一个问话就是会不会说广东话。若是不会,只好走人。因为这种老板让他讲国语比讲德语还难,生意忙起来一着急,他们满口只剩下广东话了,要是留学生听不懂广东话,就会交流受阻,影响工作速度。那时候大陆的出国人员包括留学生在内人数实在少的可怜,直到了2000 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批的青年出国留学,大陆人才成了海外华人的主力,国语到了这时才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语言,到了那时就势逼香港人及东南亚等海外华人反过头来学国语了。但刚改革开放后出来的第一批大陆留学生,就是后来学了广东话也只会被动交流,就是说只能听不会讲,既是广东人常说的:识听不识讲。到了成年,再要重新学一门方言谈何容易,尤其是象广东话这种方言,同样一种表达,所用词汇跟普通话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发音时,不光元音变了,连辅音都跟着变了,表达所用的词汇早已面目皆非。充其量能听明白,这也算是大功告成了。年过三十再学说广东话,简直是难上加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