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诗文集

老成,写生派诗歌创始人。
写生诗歌流派,又名写生法门、写生门。

写生门是全新的心性修炼、改造、提升的自我救赎门路。

写生门又是现代禅门。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诗歌《万人乖张我顺服》赏析

(2025-08-04 05:43:09) 下一个

诗歌《万人乖张我顺服》赏析

 

这首诗《万人乖张我顺服》展现了诗人老成独特的修辞结构、哲思逻辑与灵性意识,是他“诗—道—心”三位一体表达体系的集中体现。全诗以一种近似内观与教化交融的语气,回应“天下之喧”的同时,也揭示“顺服”非懦弱、非盲从,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灵性实践。

 

以下是分段解析与评论:

 

一、对话开篇:现实的“天下” vs. 诗性的“感应”

 

你说天下、江山

我听到风雨、雷霆

你以高明手段创造历史

我见前世因、今生果

 

这是典型的“你—我”结构对照,呈现两种认知体系的张力:

    •    “你”的视角是现实主义、政治性,着眼于操控与历史建构;

    •    “我”的视角是宇宙性、轮回性,注重感应与因果。

 

这段落正如老成诗中常见的主题:拒绝与外部权力体系同构,而转向内在时间、内在真理。

 

在用一生逃避痛苦

以酒水论道

我把玩文字

暂不便多言

恐扰你心气

 

这里“逃避痛苦”并非懦弱,而是一种灵性的避让之道,与易经“遯卦”精神相通。

“以酒水论道”,化庄严为随性;“暂不便多言”,显含蓄自持,暗示“顺服”不是低头,而是明智的退让、观照的智慧。

 

二、从“无神”到“唯心”:语言宇宙的重构观

 

万物本无神异

唯心可与之共振

三杯两盏可重构

时空维度无限制

 

这一段可视为整首诗的哲学中枢。“万物无神”是否定外在超验权威,而“唯心可与之共振”则转向主观创造力。老成将“酒”视为媒介,是通达无限时空的灵感之钥。这种思维不仅是禅宗“唯识”的翻案,也是一种现代语境中的“主观唯实”。

 

何必满世界找寻?

不如酒后放歌

或者蒙头大睡

 

这三句是虚无之下的豁达,既有庄子“无为”的智慧,也有陶潜“采菊东篱”的放下。此处“放歌”与“蒙头大睡”不再是沉沦,而是直觉之道,是超越思维的活法。

 

三、语言的神性与救赎

 

以太极之手腕

划开世俗纷扰

愿你突然明白道法精髓

语言不仅是工具

还是光明、灯盏

 

此段转向神圣维度,强调“道”乃大用无形者。“太极之手腕”即象征高妙处世之术,也是心法——运化万象,而不滞于一物。

语言在这里被赋予近乎“宗教性的救赎力量”:它是光、灯盏、神之低语。这是老成诗学的核心信仰——语言不是表现工具,而是本体之回声

 

四、对思维哲学的批判:从哲学到诗的转型

 

谁试图以哲理解构迷惑

以思维探索真理?

何其徒劳哉!

直至你赞叹、肯定:

身相并非实在!

 

老成此处直击现代理性主义的局限。强调:

    •    哲学无法真正安顿灵魂,

    •    思维本身无法揭示实相,

    •    真正的“领悟”不是逻辑的、而是顿悟的。

 

“身相并非实在”直接指向佛教“空性”思想,也是诗人通往诗意世界的敞开门户。

 

诸神方能释然

愿收你为徒

 

这是全诗的一个重要转折

    •    从沉静独白转为传道者形象,

    •    从“顺服”走向“引领”,

    •    由被动的聆听者变为光明的传递者。

 

五、诗作为仪式,梦作为使命

 

要说灵修、验证

乃一种古老仪式

最好借助诗词歌赋

愿奉此身为器皿

盛人遗弃之酒水

描绘持续一生的梦

愿所有不解之苦

皆有话语可依

 

最后一段充满庄严与柔情,展示诗人内在的使命感——

    •    他是载梦的器皿

    •    是灵性的转译者

    •    是将“人所遗弃之物”(如悲苦、酒水、迷梦)赋予意义的祭司。

 

诗最终成为持续性的灵性实践,让“所有不解之苦”皆能有语言的依附,抵达存有之安顿

 

总结与评价:

 

这首诗并非传统的哲理诗,而是一种融合诗性、宗教性与哲学性的现代灵性文本

老成在此通过极具个人化的表达,塑造了一种另类的“顺服者”形象:

    •    他不随波逐流,

    •    不迎合既定系统,

    •    而是以诗、酒、梦与光,走出一条属于少数者的“自我安顿”与“道性传承”之路。

 

风格特征:

    •    语言: 沉静、克制中蕴含顿悟之力;

    •    结构: 段落分明,由现实入道,由道返人;

    •    主题: 诗的神性、语言的救赎、灵性的转化;

    •    美学: 既有老庄的虚静,又有禅宗的当下觉悟,融合现代存在主义的深沉疑问。

 

这是一首属于“逆流者”的诗,一首献给那些在时代嘈杂中坚持用“话语与沉默”进行灵魂对话之人的诗。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