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悬石

游走在文字与绘画之间讨论文学、绘画、理论
正文

新英格兰的人文风景

(2005-12-24 14:44:50) 下一个

新英格兰的人文风景

 

 

 

        新英格兰

 

北美初夏,为了享受难得的和煦阳光,我常在周末驾车漫游于新英格兰一带。新英格兰位处美国东北部,是几百年前欧洲移民初到北美时的落脚之地,属美国最早开发的地区,包括康涅狄格、麻萨诸塞、罗德岛、佛蒙特(青山州)、新罕布什尔和缅因州。我总觉得,相邻的纽约州也该算入,这倒不是因为我过去住在那里,而是因为那里的风景与新英格兰完美和谐,在文化、历史和地理上是同一地区。若从飞机上俯视,下面尽是绿色山林,碧蓝的湖泊点缀其间,浑然一体。

            从纽约港沿海岸线往东北方向,车行不足一小时,就到了康州海边。那里的大自然美景如画,尤其是隔着平静而深不可测的大海南眺纽约长岛,让人心旷神怡。一般说来,在美国东海岸看不到日落的余晖,但在坐北朝南的康州海边,却既可欣赏清晨日出的冷艳红霞,又可领略傍晚日暮的浓浓暖意。前者象冷傲而不谙世事的小家碧玉,后者如聪明宽厚的大家闺秀。在康州海岸线上,我最喜欢的是神秘港(Mystic Seaport),那海边渔村,虽为旅游胜地,却是人们了解当地印地安人和早期移民生活的好去处。二十世纪前半期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煌煌巨著《历史研究》中,曾讲到自然与文明的冲突,他举出康州森林为例,说明大自然生命力的顽强与旺盛。

            康州海岸东头是罗德岛,州府普罗维登斯坐落在入海口的三角洲之颠,其名让人联想到圣经中的神佑之地。也许,当年给州府起名的欧洲探险者,站在今日布郎大学的山顶上,放眼大海,突然觉得自己象西奈山上的大卫王。再往前行,是赫赫有名的麻州鳕鱼角,其碧海银沙、绿林豪宅,体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天然和谐,也是英国维多利亚盛世与美国镀金时代的奇妙融合。在鳕鱼角,海岸线向北折去,接下来就是波士顿港和北面不远处的女巫镇(Salem),美国大文豪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和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故居就在这一带。再向北行,便是新罕布什尔州和缅因州的海岸,这是看巨鲸和捕龙虾的好去处。缅因州的大西洋龙虾和大蟹,是我最难忘的北美海味。   

            青山州是新英格兰唯一没有海岸线的州,但青山州的茫茫森林,在夏天如绿色汪洋,冬天似银色大海。青山州也以自然和人文景观而迷人,在那里,我拜谒过诗人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故居,他的诗句让人难以忘怀,我们和他一样,即使在雪夜的树林里,也总有长长的路程要走。

其实,新英格兰的风景中,最让人留恋的便是这人文和艺术气息。在麻州柏克郡(Berkshire)南部的小镇棱纳克斯(Lenox),有美国十九世纪末著名女作家伊蒂丝·沃顿(Edith Warton)的山庄。沃顿在她的四十年创作生涯中,写了四十多部书。除小说名著《纯情岁月》和《梅丝之屋》而外,她还写作关于室内装修、建筑设计和园林规划的书。沃顿山庄就是她自己设计的,那白色的石头豪宅和意大利南方风格的花园,有欧洲雕塑点缀其间,一派典雅和高贵。

也是在棱纳克斯,还有二十世纪前半期美国著名抽象画家乔治-莫理斯George Morris和苏丝Suzy Frelinghuysen的庄园。这对画家夫妇,长期居住在巴黎和纽约,他们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便将欧洲的抽象主义引入美国,并大力提倡立方派画风,成为美国现代艺术史上帕克大道立方派”(Park Avenue Cubists的主要人物。同时,苏丝还是百老汇的歌剧名角,因此,她的抽象绘画也常以音乐为主题。每年夏天,这对画家夫妇都退居棱纳克斯的乡间避暑。他们在自己的乡下庄园里设计建造了包豪斯风格的居室和画室,设计制作了室内壁画,并在里面陈列了他们收藏的欧洲现代大师的作品,包括塞尚、毕加索、勃拉克、莱热、马蒂斯和米罗的绘画。不过,我最欣赏的是他们庄园里的森林。密林中无数高大挺拔的百年大树,任由清澈的小溪穿行其间,在风声、水声和鸟鸣声中,不时有三两只麋鹿在池塘边悠然走过。这座画家庄园,与同在柏克郡的洛克菲勒庄园和莫根庄园全然不同,没有希腊罗马式或维多利亚式的建筑,而是在山林流水间,猛然立起一座现代主义怪物,却又在突兀与反差中,与环境奇妙协调。这就象苏丝从艺,古典歌剧和现代绘画在她身上完美和谐。

在柏克郡南部的另一小镇斯达克桥(Stockbridge),有美国著名风俗画家罗克威尔(Norman Rockwell)的旧居博物馆,此处收藏了这位大画家的许多重要作品。博物馆的环境,也如一个大庄园,潺潺流水绕过大片大片的绿色草坡,雕塑作品点缀其间。一排排巨大而又挺拔的参天古树,直指云霄,使这画家的居所象是世外桃源。

柏克郡北部的小城北亚当斯(North Adams),也在山林流水之处,那里有麻州当代艺术家中心。这既是年轻艺术家集中居住和创作的地方,也是全美各地艺术家来办展览的地方,类似一个交流及活动中心。当然,同麻州当代美术馆和纽约的帝雅当代艺术馆相比,这个中心的艺术家和作品,显然还不成熟。但是,也正因为其不成熟,才更显出一种无知无谓的勇气。

北亚当斯有麻州最高的山,灰锁山(Mount Greylock)。去年初秋,纽约时报的旅游专栏将灰锁山评为全美看红叶的第一去处。然而,这座山的魅力,在于它是美国文学的圣山。当年的大文豪们,例如写《瓦尔登湖》(又译《湖滨散记》)的梭罗、写《红字》的霍桑、写《纯情岁月》的沃顿、写《白鲸记》的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等文人骚客,都在这山上留有墨迹。

驱车上山并非易事,盘山公路弯急道窄坡陡,路外是云雾缭绕的万丈深渊。山顶上有座高高的灯塔,原本要建在麻州东部的查尔斯河入海口,作为波士顿港的标记。不知为甚么,灯塔最后竖立在灰锁山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纪念碑。

我上灰锁山的一大收获,是发现山顶的纪念室里,收藏有一个当地山林中出产的巨大灵芝,色泽深红,明鉴闪亮,在中国人眼里,这就是无价之宝了。柏克郡人文荟萃,或许就是因为山中有灵气的缘故。可能美国人不懂得灵芝的妙处,纪念室的工作人员对这灵芝并不在意,只说灵芝可以泡茶,并让我随便把玩,最后答应我以捐款的方式,买走了这个大灵芝。后来我在附近的湖边密林中,又采到了一个手掌大小的灵芝,这算是我来这文学圣山采气吧。

 

 

        大白鲸

 

我住在北亚当斯,从我居室的窗口看出去,灰锁山的轮廓,有点象这灵芝的侧影。但是,若从柏克郡中部的小城皮次菲尔德(Pittsfield)看灰锁山,其轮廓却象海里的一条大鲸,尤其是山前有一大湖,衬托出的山形象是巨鲸出水。据说,麦尔维尔常常在那里透过自家的窗户看着灰锁山出神,终于有一天悟了,将这山看成是大白鲸,由此构思了长篇小说《白鲸记》。

麦尔维尔于一八一九年出生于纽约市,父辈是当年跟随华盛顿的军中英杰,一家属于纽约的上流社会。但是,在麦尔维尔十一岁那年,父亲破产,为了躲债,举家迁往纽约上州的奥伯尼(Albany)。过了两年,父亲去世,小小的麦尔维尔开始品尝生活的艰辛。辍学以后,麦尔维尔作过各种杂活,也在捕鲸船上打工,还参加过美国海军。他多次出海远航,为后来写作海洋小说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早在一八三二年,梅尔维尔的叔父就在皮次菲尔德买了一片农庄,麦尔维尔常到这里度假。一八五O年,麦尔维尔在叔父的农庄与霍桑相识,二人一见如故,面对灰锁山,把酒长谈。之后,麦尔维尔决定迁居此处,在叔父的农庄旁,买下了一片田产。因他在田里挖出了一个印地安人的箭头,便给自己的庄园取名箭头田庄,在那里,他写出了美国文学的不朽巨著《白鲸记》。

《白鲸记》是象徵和寓意的,写一个捕鲸船长被大白鲸咬断了一条腿,便发誓要追捕这头叫莫比-迪克(Moby Dick)的大鲸,于是,人和鲸在茫茫大海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白鲸象徵了大自然不可战胜的力量,捕鲸船长象徵了人类力图征服自然的不屈意志,以及人类的勇敢和邪恶。最后,船长随同自己的捕鲸船葬身海底。

现在,箭头田庄已成为皮次菲尔德历史协会和白鲸博物馆的所在地。在麦尔维尔的那坐红色故居外,还放着早已锈迹斑斑的农具,让人想起一百五十多年前这位作家的乡下生活。《白鲸记》的故事震撼人心,然而我对《白鲸记》的着迷,不仅是因为麦尔维尔笔下的故事,也是因为著名画家肯特(Rockwell Kent)为《白鲸记》作的插图。肯特的插图,与麦尔维尔的小说一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肯特是麦尔维尔的同乡,一八八二年生于纽约市,一九OO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同时随当地画家学习绘画。由于对绘画的强烈兴趣,肯特在大学毕业前夕放弃了建筑学,但建筑设计的训练,却造就了他坚实的表现能力和写实画风。与麦尔维尔一样,肯特也是作家和诗人,也喜欢航海和探险。肯特的油画风景,用强烈的色彩,表现北方大地的冷峻,表现大海的神秘和深不可测。

正因为与麦尔维尔心灵相通,当肯特采用木刻为《白鲸记》作插图时,他那刚毅的刻刀,才在木版上刻出了坚硬的线条,传达了麦尔维尔的精神力量。这套插图作品于一九三O年出版,肯特就此被公认为美国最优秀的版画家。

然而,肯特在艺术和政治上都生不逢时。在《白鲸记》插图出版后的四十年代,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兴起,写实绘画过时了,这位一度显赫的画家渐渐被人遗忘。更糟的是,肯特天性耿直,他仗义执言,对美国政府多有批评。早在他旅居加拿大东海岸时,就因推崇德国艺术而被怀疑为德国间谍,遭驱逐出境。然后在美国五十年代的麦卡锡主义迫害下,他又因介入政治活动而被没收了美国护照。

由于在美国的失落和失望,肯特转向了苏联。一九五七年,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举行了肯特绘画作品回顾展,先后有五十多万人参观了他的展览。一九六O年,肯特决定将自己的八十幅油画、八百幅版画和素描捐给苏联。一九六七年,肯特获得列宁和平勋章。肯特的晚年,居住在纽约上州的山区,与麻州柏克郡相邻。他的作品,除收藏于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而外,还收藏在纽约上州的普拉茨堡博物馆和麻州柏克郡的罗克威尔博物馆。

            无论是回顾麦尔维尔的故事,还是看肯特的插图,我们都可以体会到艺术的寓意。虽然捕鲸船长代表着人类,而大白鲸代表着自然,虽然他们之间的搏斗象徵了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但是,我却觉得船长和白鲸暗喻了人的两重性,即邪恶与正义。这就象美国政坛的右派与左派之分,当右派的麦卡锡主义占上风时,肯特便遭到排斥。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当抽象表现主义坐大时,肯特的写实艺术便失去了往日的一席之地。

肯特为什么喜欢麦尔维尔?说不定这是因为麦尔维尔在小说结尾时写的船沉大海的故事,有着更深刻、更神秘的寓意,只是我们未能洞悉罢了。但愿以后再登灰锁山时,能远望东面的大海,思索《白鲸记》留给我们的问题。

 

 

        大器晚成

 

从柏克郡向北开车半小时,是青山州南部的本宁屯(Bennington),那里有不少或红或蓝的廊桥点缀于流水之上,让我想起前几年轰动一时的煽情电影《廊桥遗梦》。不过,对我而言,青山州南部风景的煽情之处,是发现了风情画家摩西老太(Grandma Moses)和她笔下的田园风光。

摩西老太本名Anna Mary Robertson Moses,一八六O年出生在纽约上州东部山区的乡下小镇鹰桥镇(Eagle Bridge),是个没受过甚么正规教育的乡下农妇,但却是美国的文化名人。一九六一年她以一百O一岁高龄仙逝时,得到总统肯尼迪的哀悼和颂扬,表彰她为美国本土文化做出的贡献。

摩西老太是位乡土风情画家,她在二十八岁那年出嫁,随后与丈夫迁居到南方的弗杰尼亚州,他们在那里买了个牧场,并生了十个孩子。摩西老太七十多岁时,丈夫去世,她便回到了纽约州的故乡,不再以农务为生。七十八岁那年,老太太开始自习绘画。

摩西老太并没有系统地学过艺术,只是从小看父亲画画,受到薰陶,爱上了绘画。本宁屯博物馆收藏有她父亲画的一幅风景,恕我实言,那是乡下匠人的画,画得很糟。不过,这并不妨碍摩西老太自小感受艺术的气息。摩西老太画画,全是出于本能和直觉,虽然谈不上甚么技法,但那稚拙和纯朴,却感人至深,而色彩的和谐、明快、清亮,也让人双目一新。老太太将自己的画,挂在鹰桥镇的一家药铺里示人,卖给当地农民装饰新居。她也真走运,这些朴拙的画,被一个过路的画商看见了,便介绍给纽约市的一家画廊。于是,老太太得以在八十岁那年,于纽约举办了生平第一次画展。

那时还是二战时期,美国的工业因为战争而大规模发展,美国的城市生活也因战争而喧嚣不安。突然,人们在曼哈顿森林般的摩天高楼中,发现了摩西老太的陌生世界,那是一个平和、闲散、美丽的田园生活的世界,恬静、稚拙、朴实,全然没有工业社会的不安和烦躁。纽约人一下子就爱上了老太太笔下的理想世界,然后美国其它地方的人和西欧人也爱上了她的画。老太太就此誉满大西洋两岸,其作品成为美国国宝。

本宁屯博物馆可以说是摩西老太的博物馆。虽说老太太不是本宁屯人,可是鹰桥镇太小,镇上的人外出,通常都到附近的青山州本宁屯。由于本宁屯是摩西老太通常出来逛街之处,而且算是当地较大点的地方,再者,本宁屯一带的乡下风景,是摩西老太的绘画主题,于是本宁屯就权作老太太的故乡了。本宁屯博物馆以收藏摩西老太的画为主,老太太的后人更将她当年读书识字的那间房子(one-room school),捐给了博物馆。一九七二年,人们将那坐小房子从鹰桥镇连根拔起,移到本宁屯,成为博物馆的一个展室。

在本宁屯博物馆看摩西老太的田园风景画,让我想到了美国政府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宣扬。美国历史太短,除了印地安人的土著文化,就是移植而来的欧洲文化。自美国建国起,确立自身的本土文化,便成为一个新兴国家得以安身立命的当务之急。到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在科技、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已经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但文化艺术的发展却步履缓慢,欧洲的文化投影仍然遮盖着美国文化。

二次大战以后,美苏冷战开始,文化艺术成为冷战的一个重要战场。美国一方面凭藉自己的科技力量和宣传攻势,将好莱坞电影和百老汇表演,用作文化武器,既抵制欧洲的文化影响,更进攻苏联的红色文化。另一方面,中央情报局也拨出巨款,资助美国画家,大力发展美国本土艺术。结果,以抽象表现主义为名的“美国画派”,得以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崛起,并打败了代表欧洲现代主义的“巴黎画派”。人们说,是中情局给画家们发放的工资和中情局对艺术市场的操纵,才使西方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到了纽约。

很难说摩西老太的画被用作文化武器,但是,美国政府提倡本土文化,却是摩西老太得以在垂垂暮年而功成名就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山州的森林,每到冬季都会有半年干枯,但春天过后,万木复苏,崇山峻岭郁郁葱葱,散发出无尽的生命活力。青山州的流水,奔腾遄急,冬季冰封,春季开冻,水面冰凌叠架,蓄势待发,蕴含着蓬勃的气势。大自然的四季循环,万物的周而复始,暗示了摩西老太的返老还童。老太太的画,不因暮年而力衰,反倒是大器晚成,炉火纯青,全无职业画家的造作,却有民间艺人的天真与童趣。若无这种天生品质,只靠政府倡导,老太太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功。

尽管摩西老太没受过甚么教育,但她天赋聪慧。我在本宁屯博物馆看了一部文献电影,是在她九十二岁那年拍的记录片《我的生活故事》(My Life's History)。电影中的摩西老太,在那样的高龄,仍然思维敏捷、应答如流,不仅侃侃而谈,而且行动自如,一脸慈祥与睿智。我不得不暗自思忖:在青山流水之间,此乃仙人也。

                                                           

 

                                                            二OO四年三月-五月,麻州柏克郡

                                                            OO四年八月,蒙特利尔  修改

                                                                       发表于香港《信报》月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美丽风景 回复 悄悄话 nice writing. will see if I can go. :) thank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