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

用博客记录生活,借随笔传导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停下繁忙的脚步,欣赏身边靓丽的风景——我的外孙和外孙女:在集体看电影的路上突然从外孙的包里蹦出一只青蛙,外孙女的“反侦察能力”很

(2022-11-06 09:52:04) 下一个

         因为忙,居然一晃近2个月没有写外孙、外孙女的趣事啦。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情,但总是抽不出时间。这次下决心停下自己繁忙的脚步,把这2个月孩子们的趣事儿一股脑儿写下来,否则不知还要拖沓多久。令人遗憾和懊恼的是这样写较难细分时间前后。
       2个孩子从家里“掐架”到学校的课后班:外孙和外孙女在家里时战时和,虽然不乏温良恭俭让、和平相处、甜蜜分享、友好交流、平等探讨、假扮对手抵头推掌的美好时刻,却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甚至打斗:比如该谁选电视节目了,对方却拒绝交出遥控器。比如某人未经对方同意擅自拿对方的玩具,等等。兄妹俩一旦翻脸厮打起来,立刻变成两头发怒的小狮子扭打成一团,一个不让一个,你踢我一脚,我抓你一把,凶猛异常,大人想拉都拉不开。没想到他们在家里上演的“打斗片”会在他们学校的课后班重演。他们学校的课后班是把不同年级的学生集中到一块管理,所以兄妹俩下午下课后会在课后班相逢。一天,课后班的管理老师向孩子们的妈妈反映:有一天,哥哥捉了一只虫子带进教室,还拿给妹妹看,“I shoe you”,也有几分炫耀的意思。妹妹害怕,让哥哥把虫子拿走,哥哥不听。 妹妹生气了,用喝水瓶打哥哥。喝水瓶子可是硬塑料制成的。哥哥哪能咽下这口气?立刻毫不犹豫地反击妹妹,两个人打得难分难解,老师费了好大劲,才勉强把兄妹俩拉开。还有一次,妹妹困乏了,躺到地上。哥哥看到妹妹躺在地上,拉她起来。妹妹才上小学,不适应没有午休的作息制度,到课后班的时候已经疲惫不堪了。妹妹不愿意从地板上站起来,于是大声叫嚷以示抗议。妹妹叫喊起来总是拼尽全身气力,高分贝的叫声足以震耳欲聋惊天地泣鬼神。哥哥可不吃妹妹这一套,硬拉着妹妹强迫妹妹从地板上站起来。哥哥越拉,妹妹叫得越凶。老师闻声急忙赶过来把兄妹俩分开。听了女儿的复述,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两个个孩子居然从家里“掐架”掐到学校的课后班了。
       在集体看电影的路上突然从外孙的包里蹦出一只青蛙:外孙一直酷爱动植物,特别像蜥蜴呀、蜗牛呀、青蛙呀、蚯蚓呀、蛾子呀之类的小动物,都是他的好朋友。到露天地玩的时候,外孙总是与动植物为伍。每天他的鞋子里都能磕出来很多泥土、植物碎屑、种子,甚至昆虫。因为爱在土里刨动植物,两只小手总是脏兮兮、黑乎乎的。一次在海边玩,居然在外孙身边站了四五个初中生大姐姐围看他手里的小海蟹,外孙还向这些大姐姐讲解海蟹的故事。这一幕后来还派上了用场。老师正好要求他们班级同学演讲自己分享的经历,这成了一个很好的演讲题材。他妈妈还为他配了大姐姐围在他身边听他介绍的照片,外孙成功的演讲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海边玩,外孙非要带回家2只小蛤蜊,妈妈告诉他没有新鲜的海水蛤蜊会死的,外孙不相信,坚持用装食物的器皿把蛤蜊放在海水里带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外孙独自一人下楼,他从来没有那么早下楼过,嘴里还念叨着:“我要看看姥姥有没有把蛤蜊煮吃掉。”因为他妈妈问他下楼干什么?大约到第三天,蛤蜊死了。外孙很伤心。他们全家统一思想,送别蛤蜊。在爸爸的主持下,外孙伤心地和蛤蜊告别了。
        有一天,学校组织孩子们到校外的一个电影院看电影。孩子们排队行走时,突然在队伍里蹦出来一只青蛙。孩子们像炸了锅一样惊叫起来,女孩子们更是四处逃散,队伍立刻溃不成军,乱成一团。老师赶快问是谁带来的青蛙?有些孩子面面相觑,他们的确不知道这只青蛙是从哪儿蹦出来的。离外孙较近的几个同学七嘴八舌地报告老师说是从外孙包里蹦出来的。老师问外孙是不是他带的青蛙,他不敢承认。老师猜到是外孙带的,因为此前有一次在操场活动的时候老师还帮助外孙寻找跳到草丛里面的一只青蛙,最后也没有找到。
        孩子们都涨知识了,冲突由“武斗”升级到“文攻”:平时孩子们看电视、电影、Video,在电脑上做作业都非常认真,经常跟着学发音,学单词,学短语,练习新句子,学习新句子。在家里,他们除了向爸爸妈妈请教某个单词的拼法。兄妹俩也经常交流,喜欢用才学到的新词汇。兴之所致地编歌唱,当然都是很简单的一句两句的歌。有时候在“唱歌”时重复喊喊某个词汇,以渲染气氛,“壮大军威”。当然,儿童电视、电视已经为孩子们学母语做足了功课,该强调的,该重复的,该编成歌曲反反复复歌唱的,应有尽有。有一次放学,外孙女坐在妈妈的车里,摇下车窗,对着马路大喊:“Freedom!Freedom!”(自由啦!)妈妈问她从哪儿学到的这个词,她说听哥哥讲过。她妈妈又问儿子从哪儿听到这个词,她儿子回答看电影的时候听游行的人们喊的。平时,他们经常认真梳理、理解周围人的关系,还会利用这些关系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家庭三代人的关系,他们早就了解得清清楚楚。外孙女早就会指着她妈妈说:“你是我的妈妈。”指着我说:“你是姥姥,是我妈妈的妈妈。”有一次,外孙和他妈妈发生争执,他妈妈因为儿子听不进自己的多次劝告非常生气,对儿子大吼。外孙转身平静地对我说:“姥姥,你能不能劝劝你的女儿不要吼我了。”我按照外孙的要求劝说女儿不要再吼,外孙利用我和女儿的关系帮助他摆平了他们母子之间的冲突。
       因为知识大涨,两个孩子的冲突形式也升级了:从“武斗”升级到“文攻”。在成人世界,也许从“文攻”到“武斗” 是升级,但对于儿童来说,从“武斗”到“文攻”绝对是真正的升级。一天,兄妹俩口角后,哥哥递给妹妹一张纸条。妹妹一看,上面写着哥哥骂自己的一句话。妹妹毫不示弱,立刻找来纸笔奋笔疾书,也回写一句骂哥哥的话。两个孩子写在纸条上写的句子语法都完全正确,估计这是他们照录在生活中常听甚至说过的骂人的话。只是有的单词不会写,导致有的单词拼写错误。孩子们的母语也正是这样通过孜孜不倦的勤学多练才打磨出来的。外孙女交给老师布置的念26个字母的录音作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声音不是尖尖的童音,而是略带磁性的童声,非常悦耳耐听。有时候外孙女教妈妈一个单词,教几遍妈妈还没有记住,她批评妈妈笨。妈妈强辩自己又不像她出生在这里,她问妈妈:“你来这里的时候有多大?是小孩?还是大人?还是已经做父母了?”问话像大人一样老练。母语讲得溜溜的。我们经常感慨:孩子们学母语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学会的。当然,孩子们还有另外一种说英语的方式,不是和孩子们相处,我真不知道英语还可以像我们汉语一样一个音节一个音节一顿一顿地蹦出来。这往往在他们生气的时候、需要强调自己要求的时候、需要反驳别人的时候。外孙女比外孙更喜欢用这种“蹦音节”的方式说话,可见她的主观欲望更强烈,更急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要求。
        外孙女的“反侦察能力”很强:有一天,外孙女在电脑上看爸爸妈妈规定的儿童视频。当她妈妈走进外孙女房间时,她迅速滚动鼠标,把正在看的视频滚到屏幕外,不让妈妈看见。她妈妈不放心她观看的内容,又翻看孩子刚才看的视频。原来当时外孙女看的是教人如何化妆的视频。日常生活中外孙女的爱美之情溢于言表,衣服都是自己搭配,每个人看后都不由自主地夸赞。没想到在电脑上她也能找到化妆的节目,也许是正巧碰到卖化妆品的广告了。但是她能敏锐地抓住自己喜欢的视频,且在大人进屋的瞬间“滚”走视频,我们都惊讶5岁的小女孩怎么有这么强的“反侦察能力”,而且掌控电脑的能力也很不一般。有一次外孙女看电视坐得离电视太近,我让她坐回沙发,说坐近了对她的眼睛不好。同样的话外孙能听得进去,基本上会立刻坐回沙发。外孙女却不听。我假装要关电视。她使劲掐我的手,边掐边使劲,还盯着我看,好像行刑的敌人观察被他折磨的对象是不是遭罪了,屈服了。后来她妈妈问她为什么掐姥姥,她糊弄妈妈说:“我记不得了。”一句话把她妈妈的“审问”挡回去了,保护了她自己。其实她记性好得很呐。

       外孙女难缠又喜欢狡辩,不当新闻发言人真屈才了: 外孙女常常为自己狡辩,无理也要搅三分,但似乎永远都是她有理。我们议论:外孙女反映这么敏捷,又这么会狡辩,不当新闻发言人真是屈才了。爸爸妈妈给孩子们买了几样玩具,规定每天玩一样。外孙女玩几分钟就要换玩具。不给就闹,还指责她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不给你的小孩玩玩具。”她还反问妈妈:“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你们订的规则办?”周日早上,外孙女要求妈妈帮她办一件事情 她妈妈说自己在吃早饭。过一会,外孙女来催一下。过一会,外孙女来催一下,还反问妈妈:“你吃那么一点点东西需要这么长时间吗?”

      反问句是外孙女最喜欢用的句式,什么你看到了吗、你难道忘记了吗,你不知道吗,等等。有一天,我看到外孙女一边下楼梯一边看画册,就叮嘱她小心点儿。她走下楼梯后反问我:“你看我摔倒了吗?”
妈妈给她梳头时她要坐下来,说这样自己可以休息。让她吃梨,她不想吃,还讲出一大堆理由:“马上要吃甜点,再吃梨糖就太多了。”听听她说得也很有道理。

      有一次,她要妈妈给自己换睡裤,说自己腿疼。后来又要妈妈帮自己换睡衣,说自己肚子疼。妈妈让她自己换,她拿一个摔烂的硬塑料镜框的尖子先扎妈妈一下,强调这个扎人很疼的,然后威胁妈妈:“你要是不帮我换衣服,我就用这个扎我自己。”

        外孙女吃饭的时候把脚翘到饭桌上,我们说爸爸看到会生气的。她说爸爸现在不在。没想到她爸爸从另一边走过来,她连忙把脚从饭桌上拿下来。妈妈说,不好好吃饭,晚上没有电视看。她夺走妈妈的喝水杯子和吸管,说:“你不让我看电视,我让你喝水也不那么容易。”知道晚上没有电视看,人家像含羞草一样保护自己,很快睡着了。

       学校举办迪斯尼周活动,摄影师指导孩子们要把手放在米老鼠肚子上拍照。外孙女回家后告诉爸爸妈妈:“米老鼠的肚子好胖。”

       外孙女老是不好好吃饭,她妈妈吼她,她说:“你吼我我都害怕。”她妈妈说:“我好好跟你讲了好多次,你不听。”外孙女轻声细语地对妈妈说:“哦,你好好讲了很多次,那我谢谢你啦。”夜里妈妈发现她用便池后没有冲。问她为什么不冲便池?她辩解说:“我半夜冲便池会把你们吵醒的。”

        妈妈为她报名学弹琴,老师为她做了一个名片挂在胸前。她不满意老师写的名字,评价说:“其他字母写得还行,‘i’这个字母写得不好,没有画颗心。”她指的是她名字里的字母“i”。其他老师为她写名字的时候会把“i”上面的一“点”画成一颗心。
两个孩子到超市吃品尝食品,已经领了两次吃了两次。妈妈不让他们再要了。但是两个孩子还是再去要,外孙告诉推销员:“我是代我妈妈要的。”外孙女则告诉推销员:“我是代我姥姥要的。”其实我根本就没有去超市。他们的妈妈生气了,批评他们,还把两份试吃品都吃掉了,不给他们吃。
       一天吃饭前外孙女的爸爸批评过她。到吃饭的时候她爸爸又是对她扮笑脸,又是竖大拇指点赞。外孙女难缠,不领情,对着她爸爸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这还没有解气,又特地背过身子,把后脑勺对着爸爸,
       天气转凉,外孙女还闹着坚持穿短袖短裙,她妈妈劝她多穿一点,小心着凉生病。她反驳妈妈:“我看我们班同学都穿短袖短裙,也没有一个人生病。”
        外孙女出选择题比她大大咧咧的妈妈技高一筹,她问妈妈:“我现在是喝果汁还是看电视?”她问的这两项都是自己乐意做的事情。过一会,她妈妈却让她选择:“你现在是喝果汁还是吃完你剩的早餐?”小孩子用脚趾头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喝果汁”,淘汰掉自己不喜欢的“吃完剩早餐”。
        两个孩子长大了,勇于“争权夺利”了:外孙外孙女都不是唯唯诺诺的小绵羊,他们有自己的主见,思路开阔,活泼好动,乐于和别人交流,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争取自己的权利。你能想象5岁的小女孩午睡后嚎啕大哭,后悔自己睡着了浪费了大好的看电视的时间吗?
         现在,女儿女婿在有事抽不开身的时候还会请MS RD老师来照看两个孩子。但是孩子们和MS RD老师相处的画风已经大变。两个孩子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对MS RD老师毕恭毕敬、俯首帖耳啦。最近一次,也许是因为电视上天天渲染万圣夜有魔鬼降临的氛围,他们听说MS RD老师来了,不是像小时候那样飞奔出去兴奋热情地招呼MS RD老师,而是挤到沙发靠墙的一角,抱在一起,装出非常害怕、非常恐怖的样子,喃喃念叨着“ghost, bad guy”(鬼,来了,坏人来了,”脸上却露出狡黠的微笑。
          听MS RD老师讲,两个孩子在汽车里不听话,闹腾得把儿童安全坐椅都从汽车座位上掉下来了,MS RD老师费了半个小时才把安全椅放牢固。他们还不服从MS RD老师的管教,顶撞MS RD老师:“这个车子是我们家的,你没有权力在车子里批评我们!”MS RD老师反驳他们:“你们的爸爸妈妈把你们交给我,我就有权力管你们。”后来爸爸妈妈也批评教育了孩子们。但是MS RD老师也夸赞外孙聪明。中午他们在外吃饭,本来MS RD老师打算随便找个皮萨店买皮萨,但是两个孩子坚持要买他们爸爸经常带他们去的皮萨店买皮萨,因为在那个店里顾客可以自己挑选皮萨上面的配菜和佐料,而且口味也好。但是外孙外孙女并不记得那个店的店名,也讲不清楚地址。后来外孙自告奋勇由他指引MS RD老师开车,居然真的开到了那个皮萨店。我们都大惑不解:MS RD老师是带他们在沃尔玛购物后到那个皮萨店的,他们的爸爸从来也没有带他们从MS RD老师出发的那个沃尔玛开车到那个皮萨店。大家都不知道外孙是怎么神奇地指引MS RD老师开车找到那个皮萨店的,问外孙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听女儿说,在外孙列出的他认定的“敌人”中,MS RD老师居然排名第一,我们听到后都感到十分滑稽可笑。其他敌人依次是外孙以前的老师,公主。那个老师天天管他。至于公主,他讲公主总是住在城堡里,怪怪的。也许他崇拜的什么“大侠”视公主为敌。而公主恰恰是他妹妹我们外孙女的最爱。但是外孙的“敌人”名单也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有一天外孙在和同学及家长议论课后班某老师经常严厉地管教他们时,那个同学不喜欢这个老师,外孙讲:”我也不喜欢这个老师,我把这个老师也列在敌人名单里。”
        在公众场合,外孙外孙女敢于争取、维护自己的权利。到一个地方,他们自己去问管理人员游戏规则,如果有允许重复玩的游戏他们比爸爸妈妈还清楚。所以爸爸妈妈也糊弄不了他们。如果能玩很多次或者不限定次数的游戏,爸爸妈妈想走了。他们清楚地告诉爸爸妈妈还可以玩很多次,没有限制。如果活动场所有很多种游戏,外孙女明确表示她想每一种游戏都玩玩。在乐高乐园坐游乐车,规定六个孩子坐一辆车。需要排队坐车,每个孩子都想排在第一,因为第一个上车,就可以坐在车子最前面的那个座位。外孙女巧了,已经排过第一坐过一次车子最前面的座位了。后来她又排在第一。但是旁边排在第二的一个小男孩老是往她前面挤。外孙女不停地告诉这个小男孩:“我排第一!我排第一!” 但是旁边的这个小男孩还是企图往前挤。不知道是因为工作人员看到外孙女已经第二次排到第一,还是因为那个小男孩的族裔需要照顾,居然让那个小男孩第一个上车。虽然外孙女的妈妈当时站在旁边看到了这一切,但是她并没有出面为自己的女儿讲话。后来外孙女又有一次排在第一,排在她后面的一个小女孩也是一直想挤到外孙女的前面。这次外孙女吸取教训,不仅反复用言语提醒排在第二的那个小女孩自己排在第一名,还把右手掌朝上示意对方不要再往前挤。这一次,那个小女孩插队没有成功,外孙女如愿以偿第一个上车,坐在游乐车最前方的座位,骄傲地、惬意地欣赏沿途风景。
        在游乐场,外孙遇到一个男校友,这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小校友留着长刘海,不时一甩一甩的。妈妈催外孙理发,他不急不忙地说:“我暂时不想剪发,我要等前面的头发长了,才理发。”看来,他也要像那个小男孩一样留长刘海,没事就一甩一甩的。外孙现在已经很注意自己的造型了,经常用自来水把头发打湿,然后用手当梳子把前额的头发往上往右梳理。梳过以后整个形象的确改观不少。每个工作日的早晨都是战斗的早晨,但有时候外孙为了打理自己的头发,显得慢吞吞的,他妈妈急了就吼他,催他快一点,快一点。才6岁半的小男孩,这么关注自己的形象。再想想外孙女每天有说不完的爱美的故事,真羡慕他们。他们是一棵棵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茁壮生长的小树,身心健康。
        最近,女儿收到她女儿、我们外孙女老师的一封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老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渠道。老师建议我女儿和她的女儿,也就是我们的外孙女谈谈吃零食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外孙女天天问老师要老师的零食吃,尽管外孙女每天都把她妈妈为她准备好的零食带到学校。妈妈问她为什么要老师的零食吃,她说妈妈给她带的零食不好吃,老师的零食好吃。老师在邮件里说我不可能每天都给她零食吃。女儿每天都问她要吃哪种零食,也都按照她讲的准备,但外孙女还是说自己带的零食不好吃。女儿说只有再改进。我说:“你再改进也不行,这是小孩的特性,隔锅饭香。”
       两个孩子都喜欢心理疏导别人:女儿心理压力大,经常夜里做噩梦。周六早晨我正在后院晒太阳,女儿哭着走向我,拥抱着我说:“我梦见你去世了。因为你说这里没有那里好,回去了……。”她哭得还真伤心。我拥抱着她并安慰她,按照惯常的做法,我先讲几声“破掉!破掉!破掉!梦都是反的。”等等。
       回到房间我和老伴谈起此事,都把怒气撒到疫情和当前社会环境恶劣等问题上,造成我们以及很多很多平民百姓无法岁月静好安逸舒适地生活,连安居乐业都成了一种奢望。心理压力大,能不做噩梦吗?轻松愉快地享受生活是多么地遥不可及啊。
       当时,女婿带两个孩子在外面,女儿打电话把做噩梦的事情告诉女婿。两个孩子听说后,纷纷当起心理医生献计献策疏导妈妈。你别说,还真有用。
         外孙首先问爸爸要来手机,在电话里他问妈妈:“你告诉我你做了一个什么梦?”妈妈告诉他是关于姥姥的噩梦。他指导妈妈说:“妈妈,没事的,我也做过同样的噩梦。你记得吧,有一天夜里,我梦见我们去游泳,后来找不到你了。醒来以后我难过死了。我让你躺下,拥抱你5分钟。你也要让姥姥躺下,你拥抱她5分钟。只能是5分钟。过了5分钟她就会吼的(这是外孙把他和他妈妈接触的体验复制粘贴到他妈妈和我身上)。现在,你先深呼吸一下,想一件快乐的事情……”。不过女儿倒真的按照她儿子的指点做了,到后院拥抱我。后来,外孙女拿过她爸爸的手机,也来开导妈妈,让妈妈听她发出的各种逗乐的声音,缓解了她妈妈的心理压力。
         两个孩子的心理疏导功夫可不只是体现在这一件事情上哦。以前他们有很多次安慰别人的经历。有一次,外孙参加篮球训练,一个比他高大很多的男孩子因为输球哭了,外孙立刻走到他跟前安慰他,直到那个男孩擦干眼泪,情绪渐渐平静下来。外孙女就更暖心了。听说妈妈要到医院检查身体,她立刻跑到楼上自己的房间,画了一张卡片,上面还写了暖心的话:“妈妈我爱你,你永远都是我的妈妈,”很多时候爸爸妈妈哥哥不高兴了,她都开导他们,或者把自己正在吃的点心分享给他们吃。当然这是在她高兴的时候。
        一天,外孙女荣幸地到校长办公室领到一件奖品——一个笔筒上粘贴着漂亮的粉色绒毛的笔,粉色是外孙女最爱的颜色。获奖原因是她在班级听老师的话,还一个人打扫了整间教室。多暖心的孩子。
        同样是校长办公室见校长,外孙也经历过,而且不止一次,不过他是因为在老师眼里调皮捣蛋。有一次她妈妈问他:“这次校长有没有生气?”外孙信心满满地回答:“没有生气,因为她相信我下次会做得更好。”“下次会做得更好”估计是校长对他的谆谆教导。
        他们居然问不认识的大哥哥大姐姐是不是在谈恋爱:两个孩子都喜欢和周围人交流。学校的心理老师告诉孩子们的妈妈:“你的儿子非常可爱,每次和我们老师见面他都笑着打招呼。你的女儿也很可爱哦,她跟我讲我们俩是same last name(同样的姓)。”
       一次孩子们外出游玩,他们在洗手间门口等爸爸,看到一男一女两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们居然走上前问大哥哥和大姐姐:“你们是不是在谈恋爱?”这两个年轻人羞涩地回答:“是的。”
        一天到餐馆吃晚饭,孩子们吃完饭走到餐馆门口,看到服务员在往屋里收拾东西。外孙女问你们要关门了吗?人家回答还有20分钟就关门。后来来了几个年轻人想进餐馆吃饭。外孙快嘴快舌地告诉他们还有20分钟就关门了。年轻人想了想,商量一下就转身离开了。他们兄妹俩多嘴多舌搅黄了餐馆的这笔生意。不过孩子们也是实话实说。
孩子们都极具表演天赋,

    小公鸡下蛋啦:外孙女睡觉有点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有时看着电视就在沙发上睡着了,有时候晚上参加某项活动后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呼呼大睡,有时候会在大人批评她后立刻呼呼大睡,似乎表示:“我不管你们春夏秋冬,我自己先做个美梦再说。”
有一天晚上,外孙在我们床上表演刚才他亲眼目睹妹妹前一秒还指手画脚,高谈阔论,后一秒突然扑向前躺平,呼呼大睡的场景。他笑点抓得很准确,表演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把我和老伴逗得开怀大笑。他妈妈回来时,我们让他表演给妈妈看。当时我们都在客厅,他环顾四周,没有理想的表演场地,还是带着妈妈到我们房间。我们床上干干净净,空无一物,是他们理想的大舞台。而他们的床上堆满了毛绒玩具、布玩具、被子、枕头,所以孩子们都喜欢在我们床上翻滚跳跃躺平放松休息表演。外孙把妈妈拉进我们房间,在我们床上又尽兴表演一场妹妹由兴奋到突然扑向前方呼呼大睡的突兀骤变,逗得我们肚子都笑疼了。
       有一天晚上,大人还在吃饭,孩子们早扔下饭碗一边玩去了。不一会儿功夫,只见外孙把一个快递纸箱子套在自己的头上,边走边摇头,头上的纸箱子也跟随他的头不停晃动,后面妹妹紧跟,手里随便举着一个玩具,兄妹俩边走边高喊“China! Dragon!China! Dragon!”(中国!龙!中国!龙!)在房间里游行。平时女儿女婿会特意为他们挑选一些包含中国元素的儿童电视剧看。虽然只有兄妹两人,但他们喊声震天,节奏感很强,神似“中国龙”在舞动,极具感染力。你别说,孩子们舞动中国龙的场景还真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前几天,外孙跑到我们的床上表演母鸡下蛋,不知道外孙用什么秘诀把他们平时画彩蛋又可以洗掉颜色的白色塑料鸡蛋控制在屁股后方的短裤里面,过一会儿又让鸡蛋从短裤里掉下来,真像母鸡下蛋一样。我们都忍不住大笑。他还反复表演,有时候又把塑料鸡蛋放在短裤里的屁股后头,撅起屁股,静默几秒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屁股后一个凸起的圆圆的东西,滑稽又可笑。我喊道:“小公鸡下蛋啦!小公鸡下蛋啦!”至于两个孩子随时随地即兴表演的时装秀,唱歌扭舞、啦啦队、滑稽表情包,无不让人忍俊不住。
       万圣夜变成捐赠夜:外孙在万圣夜之前要的礼物之一是假牙,假牙没有送到之前他不停地问假牙什么时候到,后来妈妈告诉他周五到货,他就不问了。到周五早上,外孙才问:“今天礼拜五了,假牙该到了吧。”假牙果真送到了,不是一副,而有20副!不能不佩服商家营销有术!20副起卖。不过假牙是用白塑料做成的,一共也要不了多少钱,可以供他玩好多年。外孙把这种白塑料假牙含在嘴里,等人走近他的时候冷不防张开嘴巴露出满嘴的夸张的白牙,像魔鬼一样,吓人一大跳,他则得意地笑了。外孙的万圣夜服装是3年前买的蝙蝠侠连体衫,他还有一个蝙蝠侠头套。今年再穿这套蝙蝠侠套装裤子已经小了,外孙倒很节省,虽然也表示这套衣服小了,明年万圣节要买新服装了,但是他紧接着又说:“这件衣服不要处理掉,留给我的小孩穿。”哈哈,可真会精打细算。主要是他心里喜欢这套服装吧?
        外孙女则随妈妈在商店里选了一套女童装,特别靓丽漂亮,颜色艳丽就不必说了,光说一下服装组合你就可以想象多么别致啦:短袖连衣裙,上身近乎紧身,下身裙摆很大,折皱很多。短袖像荷叶一样张开,另外还配两条从手腕到肩膀的紧身袖子,还有一个别致的专门拿在手里做装饰的花枝,外加一个漂亮的头饰。看女儿拍的孩子们参加学校万圣节游行的视频,两个孩子都精神饱满,兴奋中略带羞涩,爸爸妈妈喊他们的时候他们都朝着爸爸妈妈的方向挥手致意。还有队伍外的同学招呼他们,友好地拍打他们,可以感觉到外孙外孙女很吸引眼球、很有人缘。
       万圣夜来临,我们一直感慨这边节日多,浪费也大:大人小孩的节日盛装,各家门前的摆设装饰,用新鲜南瓜制作南瓜灯,再加上万圣夜孩子们拎着篮子到邻居家要糖,“Trick- or-treating”,不给糖就捣乱,等等。不少人家怕孩子糖果吃多了对牙齿和身体不好,就把多余的糖果扔掉了。万圣夜外孙和外孙女硕果累累,居然拎回家三四斤糖果。据说有的老人还不停地劝他们多拿一些糖果,说给你爸爸妈妈拿一些,给你爷爷奶奶拿一些,再给你亲戚拿一些……
       孩子们凯旋而归后立刻坐到桌边清点战利品。他们在给自己挑选少数糖果的同时把绝大部分糖果都放到一个大花塑料袋里准备第二天捐给学校。学校建议孩子们把多余的糖果捐赠出来,学校负责把孩子们捐献的糖果转赠给其他需要的人。外孙外孙女每人只留了10块左右的糖果,其余都装进花塑料袋准备明天捐献给学校。这下我们对孩子们浪费糖果的担忧减少了许多。
      糖果清点分类结束,外孙又到我们房间夸张地表演啦:他一手拎着他和妹妹计划捐赠到学校的花塑料袋里的糖果,做出沉重得拎不动的样子,另一只手则轻松地领着自己只留了10块糖果的小篮子,骄傲地告诉我们:“这些(示意花塑料袋里多的糖果)是明天捐给学校的,这些(指他那个只留了10块糖果的小篮子)是留给我自己的,你们试试。”他让我们也拎一拎试试两者的区别。我和老伴先后试拎两份的重量,比外孙还夸张地表演两份糖果轻重的悬殊,拎花塑料袋子的时候做出我们都快拎不动了的表情,拎他的篮子则做出不费吹灰之力的样子。外孙很满意,仿佛在享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人生快乐。捐赠本身的确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情,它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使捐赠者产生愉悦的良好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
      万圣夜是经过长期演变才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早先的万圣夜还有很多破坏行动呢。现在已经非常文明、非常节俭了。希望更多的学校、家庭引导孩子们在享受生活、欢度节日的同时也能在万圣夜捐赠出自己多余的糖果,把万圣夜变成孩子们的捐赠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