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形势比较动荡,当然源泉来自于川普,现在美国的执政模式基本上是网红模式,而且最近中国的DEEPSEEK,哪吒2都是大火,宇树机器人,六代机也都让国人非常振奋,那有关中国的媒体叙事也是有了很多的变化,比如BBC,就从对于中国的不屑一顾,到吹毛求疵,直到最近的转向开始吹捧,让我们很多人都产生了一种错觉,是不是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全方位的霸主,在科技,制造,服务,文化,体育各个方面都要开始遥遥领先了。
其实,这些都给了我们一些部分的现实,另外一部分现实是,因为中国制造在高中低端的全面而且具体的能力,尤其是中国制造的内卷外溢(就是中国制造卷到全世界,让很多非中国企业无法生存),很有可能形成的局面会是,在发达国家受到各种贸易关税打压,在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巴西等等)受到非关税壁垒的夹击,在低收入国家,受到民族主义的排华(指中国产品)反击,不要以为这些都不可能,翻一下日本制造八十年代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很多例子。
所以我今天想要聊的是,如果中国没有办法大规模的把过剩产能产出的产品推向国际,它实现全自主的可能性。
在人类历史上,完全实现自给自足(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国家极为罕见。大多数国家即便在相对封闭的时期,也会依赖某种形式的对外贸易或交流。然而,有几个历史上曾努力实现高度自给自足的国家或地区值得分析:
1. 明朝(海禁政策时期,1368-1644)
背景:明朝在朱元璋时期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海外贸易,试图建立一个以农业和国内市场为主的自给自足经济。
措施:
依靠国内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满足绝大部分需求。
控制对外贸易,仅允许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
设立军屯、民屯制度,提高粮食自给率。
失败原因:
私下贸易仍然存在,如走私贸易盛行(如倭寇问题)。
国内经济结构未能完全替代海外需求,最终在16世纪中后期不得不重新开放贸易(如隆庆开关)。
2. 日本江户时代(锁国政策,1639-1853)
背景: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与外国的交流,仅允许荷兰、清朝、琉球等少数国家在指定地点(如长崎的出岛)进行贸易。
措施:
发展本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体系,尽量减少对外依赖。
推行循环农业和资源再利用(如利用人类粪便作为肥料)。
限制对外技术和文化的输入,以维持社会稳定。
失败原因:
缺乏外国技术和先进工业,导致科技落后。
经济仍然需要部分进口资源,如部分金属和特定商品(荷兰贸易提供部分西方技术)。
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后,日本被迫开放,进入现代化改革时期。
3. 朝鲜王朝(小中华体系,1392-1897)
背景:朝鲜长期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经济模式以农业为基础,追求自给自足。
措施:
依赖农业生产维持基本经济需求。
限制对外交流,仅与明清王朝保持有限的朝贡贸易。
注重道德和文化自给,而非经济全球化。
失败原因:
经济模式过于保守,无法适应世界变化。
科技发展滞后,19世纪末在列强冲击下被迫开放。
4. 阿尔巴尼亚(恩维尔·霍查时期,1946-1992)
背景:冷战时期,阿尔巴尼亚在共产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的统治下推行极端自给自足政策,甚至在与苏联和中国决裂后完全孤立于世界。
措施:
国家实施严格的计划经济,几乎不进行对外贸易。
投资于农业、基础工业和军事防御(如全国范围内修建大量碉堡)。
拒绝引入现代化技术,维持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
失败原因:
经济发展停滞,工业化水平低。
国内资源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990年代苏联解体后,阿尔巴尼亚经济崩溃,不得不开放市场。
5. 北韩(朝鲜,1990年至今)
背景:朝鲜长期实行主体思想(Juche),强调经济、政治和军事自给自足,但仍有部分国际贸易(主要与中国)。
措施:
自主发展农业、工业和军工产业,减少对外依赖。
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限制民间市场。
依赖国内资源和劳动改造营提供劳动力。
现实情况:
经济高度依赖中国,仍需进口粮食、燃料等关键物资。
由于技术封锁,发展受限,民间市场化趋势不可阻挡。
面临国际制裁,经济困难加剧。
总之,真正完全自给自足的国家从未存在,所有尝试最终都因资源短缺、技术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失败。自给自足模式在短期内可以增强国家自主权,但长期来看,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使得封闭经济难以维持。即便是资源丰富的大国(如美国、苏联),仍然需要国际贸易来优化资源配置。
在全球化的今天,想要找到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也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来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历史上的“自给自足”都有其特殊性。
原始社会: 在人类早期,部落或村落往往采用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他们通过狩猎、采集、农业等活动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这种自给自足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之上,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就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中,许多国家和地区也以自给自足的农庄经济为主。庄园内生产粮食、纺织品等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的程度较高。但这种自给自足也受到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的影响。
为什么完全自给自足难以实现?
资源分布不均: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有的国家富产矿产,有的国家土地肥沃,有的国家则资源匮乏。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各国之间需要进行贸易。
技术进步: 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要求各国之间进行更广泛的合作。
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通过交换可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那好,我们看到了上面的失败的自给自足的国家的例子,有没有一个国家比较接近那种状态呢,还真的有,那就是1950年到1970年代的美国。
产业结构与自给自足能力
(1)工业制造
全球制造业中心:二战后,美国工业生产占全球50%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
汽车工业:1945-1970年,美国生产的汽车占全球汽车总量的60%以上。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几乎垄断市场。
钢铁工业:1950年美国钢铁产量占全球40%,达到1亿吨以上,能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制造业需求。
石油工业:美国在1950年代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年产量约 50亿桶,满足国内能源需求并有剩余出口。
电子工业:贝尔实验室在1947年发明晶体管,开启电子计算机时代。IBM在1950年代推出第一台商用计算机。
(2)农业
粮食生产:1940-1970年,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产出足以养活全国人口,并大量出口。
1950年美国粮食总产量约 2.3亿吨,远超国内消费需求。
1960年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玉米、小麦和大豆出口量占全球市场40%以上。
畜牧业:牛肉、猪肉、鸡肉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3)能源
石油:1950年代美国不仅能源自给自足,还向欧洲、日本出口石油。德克萨斯和加州是主要产地。
煤炭:美国1950年代年产煤 6亿吨,供应国内发电、冶炼、化工需求。
水力与核能:胡佛水坝等大型水利工程提供电力支持;1957年建成世界首座商用核电站。
经济数据分析
GDP占比:1945-1960年,美国GDP占全球40%-50%,拥有世界最庞大的经济体。
出口与进口:美国在1950年代出口远大于进口,主要出口汽车、机械、钢铁、粮食,进口需求低,自给率高。
就业与工资:
1945年,美国工厂就业人数约 1700万,制造业占全国就业人数的40%以上。
1960年,蓝领工人收入大幅提升,制造业工人工资是农业工人的两倍,大部分工人可以维持中产阶级生活。
自给自足的可能性
在1945-1970年,美国具备完全自给自足的条件:
能源独立:石油、煤炭产量远超国内需求。
农业自足:粮食充裕,养活全国并出口。
工业完备:制造业、军工、科技行业全球领先。
技术领先:计算机、航天、电子、汽车产业发达。
如果当时实施封闭经济,美国可以在不依赖外国的情况下维持运转,
但代价是:
资源消耗加快(尤其是石油储量),未来可能面临短缺。
创新受限(封闭经济不利于技术交流)。
经济增速下降(缺乏国际贸易竞争压力)。
变化与终结(1970年代后)
1970年代后,美国石油产量下降,开始进口中东石油(1973年石油危机)。
制造业向日本、欧洲转移,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1980年代,全球化加速,美国逐步依赖进口,中国、日本、德国等成为主要制造业竞争对手。
1945-1970年 是美国产业最齐全、最接近自给自足的时代,依靠丰富资源、强大制造业和农业,具备完全独立运行的能力。但由于经济和技术发展需要国际合作,美国最终选择融入全球化,而非封闭自给。
好了,聊完了历史上最接近自给自足的现代国家, 1950到1970年的美国,那我们来看看中国成为下一个全自主国家的可能性
产业链完整度:全球唯一全产业链国家
1.1 产业链完整性
全球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联合国统计)。
2022年制造业总产值:约 31.8万亿元人民币(4.9万亿美元),占全球30%以上,连续13年全球第一。
2023年中国制造业占比:
全球**90%**以上的太阳能组件、电动车电池和风力涡轮机生产在中国。
电子产品(智能手机、电脑等)供应链最完整,如iPhone核心供应链超60%在中国。
汽车制造:2023年中国出口汽车达491万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结论:产业链完整,但部分核心技术仍依赖外部(如高端芯片、部分精密仪器)。
工业体系:强大但受制于部分关键技术
全球制造业龙头: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0.8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31%。
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EV)产量全球第一,占全球份额超60%。
比亚迪在2023年超越特斯拉,全年销量达302万辆。
半导体:
2023年中国芯片自给率约30%,仍需依赖台积电(台湾)、三星(韩国)、英特尔(美国)。
国产替代进展:中芯国际已量产7nm芯片,华为Mate 60 Pro使用国产麒麟9000S芯片。
挑战:高端半导体、航空发动机、精密仪器仍有短板。
农业:基本自给,但部分品类依赖进口
全球最大农业生产国:
2023年粮食总产量6.89亿吨,连续9年超6.5亿吨。
水稻、小麦基本自给,但大豆、玉米部分依赖进口。
大豆依赖进口:
2023年进口 9,200万吨(主要来自巴西、美国)。
生猪养殖:
全球第一,2023年出栏量7亿头,猪肉消费基本自给。
结论:主要粮食自给,但大豆、油料作物依赖进口,影响畜牧业供应链。
能源:逐步实现自给
煤炭:2023年产量 41亿吨,全球第一,完全自给。
石油:
2023年日均产量400万桶,但消耗1400万桶/日,对外依存度约72%(主要进口中东、俄罗斯)。
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约 45%。
新能源:
光伏:全球最大生产国,全球70%太阳能电池板来自中国。
风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一,2023年新增风电装机65GW。
结论:煤、风、太阳能可完全自给,石油天然气仍依赖进口。
科技:突破关键瓶颈
人工智能:百度、华为、字节跳动等公司推动中国AI技术发展,2023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达140亿美元。
量子计算:
中国“九章”、“祖冲之”量子计算机比Google、IBM更先进。
航天科技:
2022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全球第一(64次)。
2023年嫦娥五号成功完成月球采样,2030年计划载人登月。
5G/6G:
2023年5G基站达340万座,占全球60%。
华为在6G专利全球领先,预计2030年商用。
结论:部分高科技领先,但芯片等领域受制于欧美封锁。
军事:基本可自给
全球第二大军费(2023年1.55万亿元人民币)。
海军:拥有3艘航母(辽宁号、山东号、福建号),全球仅次于美国。
航空航天:
国产C919客机已投入商业运营,但仍在追赶波音、空客。
武器装备:
99A主战坦克、歼-20隐形战机等装备基本自主。
结论:军工业实现自主,但仍需时间提升高端战斗机、航母等综合战力。
文化与软实力
全球影视、音乐产业仍落后好莱坞,但国产动漫、游戏出口增长迅速。
短视频与社交媒体:
TikTok(字节跳动)全球用户超 15亿,影响力超过Facebook、Instagram。
教育与科研:
2023年中国SCI论文数量世界第一,高质量论文排名全球第二。
华为等企业研发投入全球前三。
结论:文化软实力提升,但未达到欧美主流市场影响力。
经济与全球化挑战
2023年GDP:中国GDP约 17.9万亿美元,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6.9万亿美元)。
外贸依存度:2023年中国出口占GDP的18.7%,仍高度依赖全球市场。
关键进口产品:
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医疗设备仍依赖欧美。
挑战:如果完全脱钩,部分产业(如芯片、石油)短期内难以维持高水平发展。
结论:中国成为完全自主国家的可能性
如果全球化中断,中国可以实现70%-80%的自主,但仍需要进口石油、芯片、高端工业设备。
在5-10年内,新能源、芯片和人工智能突破后,中国完全自主的可能性可提高至**85%**以上。
若实现能源独立、芯片国产化,中国将成为全球最接近完全自主的国家。
最后,我们聊一下,假设中国不需要进口任何外国产品和服务(可能需要进口一些除了能源产品外的矿产)的目标可以达到,但是中国那些过剩产能怎么办,还是需要国际市场来消化,需要全世界的消费者来消费,不过那种只是出口,不进口的国际贸易,除非有极大的军事能力强制实行这种不平等的贸易,否则基本是不存在的。
有一种声音是,既然中国制造有各种品质,有极高的性价比,有极大的产能,那按照全球化下的效率最大化的原理,其它国家不用再做什么制造业了,把所有这些辛苦活都交给中国就好了,物美价廉难道不好吗,这种就是典型的通货紧缩无害论的另外一种论调。所谓的“中国制造,全球消费”,是一个非常圆满的中华复兴的梦想,但是离实际还有很长的距离,不是中国制造不够强大,而是没有消费力的世界其它国家是不可能接受这种玩法的,那最后的可能性是什么,就是中国和世界各国都有极大的贸易矛盾,产生各种摩擦,最后必须要大规模的把制造业转移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成为下一个日本,海外投资再造一个中国,但是那个中国还是ZG可以控制的中国吗,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我想中国人民基本上是没有这个思想了,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制造的内卷外溢如何让其它国家的经济不被全部打倒,还能维持他们的消费市场,这种可能会出现像当年全世界很多国家抵制日货一样,全面的抵制中国制造,这种可能性后面的可能结果就是必须自产自销,自给自足
不是有老大说的,为什么价格便宜不好呢,大家不是都能消费更多的东西吗,思路决定行动路线,生产创造财富,多了自己人用不完怎么办,出口,出口还是不能全面取代怎么办,就往高端的竞争,把价格打下来,全世界的财富就是我们的了,这种就是典型的工业斯巴达思维
严格意义说,抛开意识形态的对立,西方对于中国极少数的围堵都是因为害怕吧,只是因为无法和中国速度竞争,应该说是一种防御性措施,本质上,和中国当初不开放某些市场是一种思路
所以关键在于,根本就不要有这种想法,有和没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两种世界观。
自给自足的标准应该是可以自己生产和消费绝大部分的商品和服务吧,以这个为标准,全世界的确没有几个国家可以做到,至少美国是不行的,太多原材料依赖其它国家
以自给自足为标准,美国肯定是不行的啦,甚至连初级制药的原料都没有
官方肯定不能这样说,但是每次对于外国(包括西方国家和印度巴西等国家)新的关税和限制,都是说坚定维护WTO规则,坚定维护全球化,简而言之就是我的产品是靠竞争力占领的市场,你们不能设置障碍,最后的结果不就是“中国制造全球消费”吗,这个和美国要求各国不能限制服务行业和媒体进入别国一样的道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