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坚峰

彩虹那头寻找狐狸的家
个人资料
正文

那些年,我们丢失的小人书

(2019-01-31 01:43:50) 下一个

小人书是母亲从轮船站借回来的。

轮船站一共只有四个员工,两个售票窗口,一个昏暗的候船室,一个简陋的轮船码头。

母亲从轮船站下班回家,手里捧出一个旧报纸裹着的纸包,打开纸包是几本小人书。

母亲的纸包在我们眼中如同奇珍异宝,每每引的我们几个孩子欢呼雀跃。

书借回来,全家一起看,还议论画中的故事,大人孩子都浸泡在小人书带给来的欢乐中。那是我们的家庭飨宴。

对面邻家的孩子听见我们的动静,常闻声而来,分一杯羹享。或坐在小木凳子上,或卧在竹匾里,挑一本书看。

书一次次借回来,一次次还回去。轮船站对于我像一个魔法师手中的帽子,总有迷一样的惊喜让我猜不透。那里不像是个有图书馆的地方,书是从哪里来的?多少年过后,我还常常在想。

那时的我还不会读字,我看画,一页一页认认真真的看。翻看连环画成了我人之初最盛大的一项娱乐。

在上小学之前,我家搬去了新的大院。大院里楼上楼下的孩子和我们一样,也喜欢小人书。

那个年代,每家孩子好像都藏有几本小人书---- 抄家遗漏的,破四旧偷来的,或从废品站捡来的。那些破四旧时没有舍得扔掉,也没有红卫兵上过门的,那家里就丰富了。有的人家竟有满满一抽屉的小人书,让周围的孩子看的两眼发直。

孩子们倒是大气,每家的书都是换着看,借着看。有的孩子享有特殊的待遇,直接让入内室,任由自个挑选翻找的,这孩子必定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要不也是贴心知己。

我家的小人书收藏在大衣橱边门下面的一个底箱里,繁盛的时候,底箱堆的满满的。借书还书的小朋友们进进出出,家里门庭若市。

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每一本长篇小说每一个电影都有相应的同名小人书出版。我说不清自己头脑中存留的故事情景,究竟是来自字书或是电影中的镜头,还是小人书中的连环画画面,譬如《鸡毛信》《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譬如《拔敌旗》《山乡巨变》《草原英雄小姐妹》, 譬如《战上海》《古刹钟声》《保尔.柯察金》。  

那时,新华书店也有新版的小人书出售,多是关于当代英雄人物的,如金训华,门合,杨水才,刘英俊,年四旺,李文忠,以及关于文革丰硕成果的,像长江大桥通车,万吨水压机研制,远洋货轮下水,坦赞铁路建设,等等。 大人在节日里去书店买一本这样的连环画小人书给孩子,作为礼物,还有教育意义。或者孩子从学校拿回奖状的时候,买给孩子作为一种物质奖励。这些小人书的画面带有文革宣传画的鲜明特征,故事内容也不具有吸引力。

真正对我们有诱惑的是老头的书摊。

在大院外的弄堂口,有一个小人书摊,一个戴鸭舌帽的老头终日守着。书摊用两块半人高的木板支撑,有几个小凳子。木板上面从上往下倒挂着一排排小人书。

那些书的封面用硬皮纸板做护封,封底盖有印章,表明它们的归属;书脊用扎鞋底的粗棉线扎紧。每一本都无比坚实。

放学后,书摊上围许多不回家的孩子,坐着靠着,头埋得低低的,书包搁在地上。薄的一分钱租一本,厚的二分一本。如是熟客,还可以租回家看,只要当日归还就可以了。那些小人书百看不厌,打仗的反特的无一遗漏,每一本都已经看过好几回的,但每次都还有人租来再看。像《上甘霖》《烈火金刚》《小兵张嘎》《秘密图纸》《狼牙山五壮士》这几本,我们从书摊老头那儿看了无数遍。这无数遍中有我们自己租看的,也有围在别人身边蹭看的。

一个孩子手里攥了钢镚儿,奔往书摊,后面能跟去一大群。大家帮着出主意,七嘴八舌的提供意见,待挑好一本坐下,旁边立马站一圈人,伸长脖颈凑着。这一堆人中,有看的快的,急想知道下面的故事进展,于是不由自主的伸手去翻人家正在看还没有看完的那一页。还有人等不及的,一手微微掀开当前的页,一手撑地,趴下身子仰头望上,艰难的去看背后的一面。

六十年代末,母亲调去轮船公司工会工作。工会原有一个职工图书馆,文革期间图书被封存起来,因为都是文革前的出版物,涉及封资修的问题。图书封存起来,等待打包,当作废纸送废品回收站。那时我在小学,正当复课闹革命期间,上课不太正常,下午的课常常老师说不上就不上了。在没有课的时候,我和妹跟去母亲的公司,母亲上班,我们就被关在那间图书库房里看书。

那间库房是楼梯下面的一个隔间,尘封已久,我们第一次进去,扑鼻而来的是呛人的腐纸味和霉尘味。打开布满蛛网的白炽灯,那满目的小人书让我们惊呆了,我们的惊奇和兴奋大概犹如闯进了阿里巴巴四十大盗的宝库。在这些宝贝即将成为纸浆之前,我们从中带出了许多小人书。

我看过的小人书中,回想起来,不少连环画除了故事好看,许多画面也非常优美,构图技巧和画风堪称艺术,像《白毛女》《山乡巨变》《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都给我留下深深印象。《敌后武工队》中的人物---- 魏强,汪霞,侯扒皮,哈巴狗,二姑娘,鬼子小队长---- 每个形象都画的夸张扭曲,像一幅幅水浒人物的风情画一样,生动活泼,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光看那些画,就让人拿起了不再想放下。

最让我惊叹的是《西游记》。这套小人书在老头的书摊上没有出现过,大概是涉及到封建迷信的问题吧。我曾看到过零散的几本《三打白骨精》《铁扇公主》《大闹天宫》《金角银角大王》。画面构图想象力十分丰富,翻江倒海,天旋地转,视角怪异,人物造型生动夸张,突出了怪力乱神的效果。在我的眼目中,那些编绘者可称得顶级艺术大师也不为之过。他们的工作不只是对原著的简单临摹,而是对这些故事的二次创作。常常想,今生要能再看一遍,也少了一桩遗憾。

小人书中比较没有生命力的是被我们称之“电影小书”的连环画,每一页都是电影底片直接翻拍的照片,用普通的胶版纸印刷,底色呈现深重的青灰色,画面看不清楚。这类小人书,制作成本低廉,不受我们喜爱。我猜想那时小人书的市场庞大,出版社来不及约稿,只能用黑白反转片直接代替绘画了。

后来,我们一年一年长大,家里的小人书一本一本的消失。我们的志趣随年龄随环境在改变,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那些小人书也终于在岁月的烟尘中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去年我从南洋回国,回到父母家里,想起小时候那个收藏小人书的底箱,我好奇的打开,里面空空荡荡,别说是小人书,就连一片纸也没有再看到。

究竟什么时候,我们丢失了那些曾被我们视同家珍,陪伴我们走过童年走过少年的小人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尘之极 回复 悄悄话 世界不同了。小人书在贫乏的童年曾带来多少joy and imagination.
我冇醉 回复 悄悄话 理所当然是朋友
邹坚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我冇醉' 的评论 : 就冲这,咱们做朋友吧。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我们都看小人书。
记得“亚若士”,“鱼岛之子”,“鸡毛信”等。
现在买了一些再版的古典故事的小人书。
spot321 回复 悄悄话 小时候是小人书狂。
ilovefriday 回复 悄悄话 怀念小人书,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
我冇醉 回复 悄悄话 在我这啦,我收了不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