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耳朵

有小说,有翻译,有随笔,想起什么写点儿什么。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2021读书笔记(三)

(2021-08-31 09:05:52) 下一个

灭籍记 – 范小青

一本荒诞的小说,和以前范小青的风格好像不大像。也许作者在尝试改变创作形式?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出发,都是这些人物的内心独白或者对话,有的地方看得莫名其妙。虽然有讽刺和黑色幽默的特点,但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美食中国

几年前回国的时候搬回来的,好像看过了,但印象不深。这次也是馋的,知道今年回不去,只能望梅止渴了。书按地域分成几大块美食体系,每个地域都有几篇回忆美食的文章,但没有作者的名字,也许是出版社老家是那个地方的编辑写的?每个菜系都收录了几篇最有名的菜的菜谱,看看就好了,不那么好做。反正是本睡觉前的轻松读物,就是看完可能会更饿了。

 

琉璃 – 薛燕平

很喜欢薛燕平的另一半关于老北京的小说《铜壶》,看到这边图书馆居然有薛燕平的《琉璃》马上借来看第二遍。

这部书也是以老北京胡同底层生活为背景,语言生动,和北京大老爷们儿一样糙,对于今年回不去的我来说看着过瘾。不过第一遍看了个热闹,第二遍才觉得有些地方有破绽。

首先就是错别字,几乎每页都有,不知道是盗版书还是编辑或者作者没有仔细检查,看得我极其难受。其次故事里的时间有点混乱。计划生育是八十年代才开始实行的,书里却说七十年代末就开始拉人去结扎。第三,我怎么觉得我在北京胡同生活的时候没碰上这么多这么小市民的人啊?老北京人从小就教育要有的义气、局气、大方、厚道都没怎么看到,看到的都是算计、乱伦、粗野、撒泼。难道我生活在另一个北京?还是我太单纯了?再看一遍反倒不喜欢了。

 

The Four Winds

这是Kristin Hanna今年最新的一部小说,以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代为背景,讲述了一家人因为沙尘暴的影响,背井离乡从德州去加州争取更好生活的故事。

作者的语言很平实,没有特别华丽的遣词造句,但又非常生动,很多关于细节的描写,尤其是沙尘暴来时的细节让人如身临其境。作者对感情描写的把握也非常细腻。女主人公那种对自己的困惑及后面情感的觉醒、父母对子女的爱、人们对移民的恐惧和平常人之间点点滴滴的善意都很真实可信。

书中的故事情节其实也影射了当今社会的种族歧视、阶级歧视。作者在后记中说道,人们正在经历的COVID带来的失业和生活的艰难和大萧条时期有类似。普通人面对这样的日子也需要有勇气。

很喜欢她在书中反复提到的“祖父”说的话:“Be brave.  Courage is fear you ignore.“ 以及女主人公后来对这段话的理解:”It wasn’t the fear that mattered in life. It was the choices made when you were afraid. You were brave because of your fear, not in spite of it.“ 还有这句:“Love is what remains when everything else is gone.” 在灾难面前普通人的坚强与抗争是作者想要表现的吧?尤其是从女性的视角。

书名四面来风的典故应该是出自圣经。我看网上也有人说这里暗含了天谴的意思,因为在圣经里,风来的时候都是带来了灾难。

说起来,这部和她上一部”The Nightingale”有非常像的地方。首先故事的叙述都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其次描写的都是人在异常艰苦环境下的坚持、坚韧、觉醒与抗争,其中又以广义的爱为基点。最后人物都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牺牲了。

这部书是比较liberal的,里面对女权、工运甚至共产主义的描写都很正面。对美国这段时期的描写其实也可以从侧面印证共产主义是怎么在中国崛起的。

应该说这是今年我读过的最好的小说之一,虽然有的地方很长一段读起来让人觉得压抑绝望没有变化,结尾也有点弱(可能因为猜到了),但仍然不失为一部有力的作品。在当下读起来尤其给人一种慰籍,让人觉得人性还有光辉,生活还有希望。

 

The 21st Birthday – James Patterson

Women’s murder club系列的最新一本,适合夏天度假时候读的侦探小说,和往常一样快节奏,但最后结尾有些不一样,感觉没写完啊。等着看下一本。

 

Genesis – Robin Cook

同样是适合夏天度假看的侦探小说,就是太容易猜到结果了,没有James Patterson的小说那么吸引人。Robin Cook曾经是我大学时代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对那会儿他的几本书印象深刻。只是现在选择多,反倒看他的书看得少了。

 

永不拓宽的街道 – 陈丹燕

这本书是结合当年在上海举办的一次关于上海风情的油画展而结集的陈丹燕的散文,也都是关于上海的历史、人物和当今的事件。很喜欢陈丹燕的文笔,对上海人物内心的把握尤其准确,那种挣扎、矛盾和隐忍,尤其是在文革年代的那些人物事件,让人看了唏嘘。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她的长篇 – 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更好地发挥了她的文采。

 

台北游艺

台湾作家舒国治写的关于台北文化的小品文。本来看图书馆的介绍以为是关于旅行的,结果不是。看看台湾过去的文化风情倒是挺有意思的。

 

上海流行24小时

台湾出的介绍上海的快速读物,没啥意思,主要是比较枯燥,照片都不是很吸引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