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步/蹦步?小朋友们分成两队,地上划一条线。一队在前,从划的这条线向前迈一步。一队在后,站在线后够前面迈了一步的那队人。如果后面的够到了前面的,前面那人就出局了。如果够不到,大家回到起点,前面这队人都迈两步,后面的迈一步,接着够,直到前面这队人都出局,就可以换拨儿。够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提起一只脚,互相拉着保持平衡,拼命向前。谁要是没站稳[
阅读全文]
跳皮筋、丢手绢、捉迷藏、逮人这些就不说了,大家都会。但有几个游戏不知道还有小朋友玩儿吗?我小时候住在朱启钤故居,赵堂子胡同的一个大院儿里。院子里孩子众多,那会儿又没有电游,连电视都只有晚上才能看,所以天还亮着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院子里玩儿,直到天黑或者家里大人喊回家吃饭了才会恋恋不舍地回去。因为是一大群人,所以有机会玩儿很多集体游戏[
阅读全文]

听戏阳照胡同和赵堂子胡同交界的口儿那儿有个小房子,记得是附近的街道办事处。那里到了晚上,时不时就有爱唱戏的人开票友会。我好像去听过几回,因为屋子小,人又多,每次去里面都烟雾腾腾,胡琴鼓点儿吵吵闹闹,挤得不行。我就记得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吵闹的地方我竟然经常会觉得困。后来想起京戏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小时候那间屋子的景象,就不由自主开始犯困[
阅读全文]

两年前带小朋友去私教那儿上课,发现附近有个休斯敦公立图书馆。虽然当时没去,但查了它家网上目录,发现中文书多多。后来终于在半年前去另一私教家时办了借书证。开始还只是借了几本纸书,但终因离得远放弃了。没想到两个月前在Libby上随意浏览它家电子书目录,发现了大宝藏。它家的中文电子书和有声书加起来有好几万本!要知道县里的图书馆中文电子书几乎没有[
阅读全文]

(网图)
高中的时候,我家住在永安里京伦饭店后面,和日坛中学还有人民日报社宿舍一墙之隔。那会儿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经常会在外面散散步,最常去的就是长安街那一线。小学的时候永安里还是郊区,但到了中学,虽然还没有CBD这个概念,但从西往东,国际俱乐部、友谊商店、齐家园外交公寓、建国饭店、京伦饭店附近长安街北侧已经很繁华了。
(网图)
[
阅读全文]
我两、三岁的时候在外交学院托儿所上整托,我爸那会儿正好也在那儿参加英语培训班。据我爸说,有一天,老师带我们小朋友在外面散步,我一眼就看到了他。我一边喊着“爸爸“,一边朝他跑过去。但我爸怕被我缠上了脱不开身,赶紧闪身躲到了树后。就听我跑近了,在那里自己嘟囔:“我爸爸呢?我爸爸呢?”我小时候其实挺讨厌上幼儿园的,估计就是因为[
阅读全文]

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做好事,组成小组,每次还评比看哪个小组好事做得多做得大。所以我们经常四处找老大爷老大妈,帮人家推车什么的。可是哪儿有那么多大爷大妈需要帮助啊?于是我们就开动脑筋,另辟蹊径。去44路汽车站帮人家擦车算是一件。当时二环路才修好没多久,44路也都是新车。现在可能都不可想象,一批小孩儿跑去给人家擦车,要是把车擦坏了怎么办?要是[
阅读全文]

(《京华时报》照片)
妈妈从阿尔巴尼亚留学回来以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北京化工二厂援阿办公室。我当时还很小,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整托,但生病的时候妈妈有时候会把我带在身边。
北京化工二厂在东郊大郊亭附近,7、80年代那里算郊区,现在已经差不多快到CBD了。对化工二厂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大的烟囱和强烈的怪味里。妈妈的办公室是那会儿典型的苏联建[
阅读全文]

小学的时候下学必须排路队,就是住得近或者顺道的孩子一起走,还要有个路队长,确保每个孩子安全到家。东总布小学到我家的路队是这么走的:顺着东总布胡同出来向西,到北总布胡同右拐往北,碰到左手的第一条胡同是小羊宜宾。在这儿左拐向西,然后右手第一条胡同–宝珠子胡同再右拐向北,走到底是后赵家楼胡同。在后赵家楼胡同左拐向西走,没几米右手边就是[
阅读全文]

小时候除了北京就只去过上海了,因为姥姥家在上海。姥姥姥爷都是部队的,妈妈小时候一直跟着部队四处走,住过福建、南京、舟山。。。,最后落脚在上海。据我妈说,我第一次去上海是一岁多的时候,当时妹妹出生没多久,妈妈要工作,爸爸不在身边,她照顾不过来我们俩,就想把我送到上海姥姥家。结果到姥姥家一看,我两个表哥也被我三姨扔在上海姥姥家,每天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