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故居 - - 邬达克何许人也?
上海几个地标式建筑皆出自他手 - - 邬达克
百年沧桑的上海颜王,从“诺曼底”到“武康”
走进这座神秘了89年的别墅
一)“上海没有黄山奇峰这样的自然景观,但是处处都有蕴含历史发展的人文景观”。 去年底,对上海人来说都很神秘的孙科别墅,89年来,终于对外开放了。
坐落在上海西南哥伦比亚圈的孙科别墅,或许也是邬达克在上海留下的最著名的私宅作品,除了设计本身的独特性之外,还与这栋别墅的主人有关。
孙科是孙中山的独子,曾任国民党五院中三院的院长,也曾担任财政部、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要职及广州市市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等职务。在邬达克修建沐恩堂的过程中,孙科慷慨解囊,化解了前者的资金困难。
出于感恩,邬达克便将这座于1931年建成、原为自己设计建造的独立花园住宅,几乎是馈赠的价格转让给了孙科,又在马路对面另建新居。别墅随之更名为孙科别墅。孙科和家人在这里度过了长达17年的时光,直到离开上海。此后60多年,孙科别墅一直作为保密级科研单位,对普通人来说,它依然是免入的“禁地”。
尽管上海老洋房不少,但像孙科别墅这种兼具名人光环、神秘气质、历史价值、同时还对外开放的老洋房,还是不多见的。我曾两次到过这里,未能入内。第一次是在参观了邬达克故居后(邬达克故居 - - 邬达克何许人也?),得知邬达克设计的孙科别墅就在附近。可是在大院门口就被拦住了,说里面在整修,不得入内,也不让在院子里拍个照。第二次是去网红点上生·新所打卡,看了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及其它建筑,却并不知道孙科别墅也在圈内。我是个方向盲,我只记得孙科别墅在番禺路,而这次我是从延安路进来的。看到孙科别墅的标示牌有些惊喜,直接走到别墅的门口。看到大门有人进出,据说是在准备开放,但不知何时。闲杂人等不得入内,只好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走人。
第一次去的时候只能透过铁栅栏往院子里看看:
二)这栋建成于1931年的隐世老洋房,在长达89的时间里,始终是一个极其神秘的存在。
去年11月,孙科别墅在精心修缮后首次正式开放,上海人终于有机会一睹孙科别墅的真容!现在不能回国,当然不可能前往别墅参观,先跟着网上向导走一圈吧!(以下图文摘编自网络)
玉兰树下掩映着一座砖木结构的洋房,螺旋柱、铸铁阳台、拱券门窗……糅合了西班牙、意大利文艺复兴等多种风格,据说这得益于邬达克在建造前游历欧洲的经历。
标志性的鱼鳞拉毛墙非常吸睛!这种墙面比普通墙面更有层次和肌理,拉毛感都靠老师傅们手工精修,在上海的老建筑里很少见!
穿过一道道拱门,踩在黑白马赛克地砖上,映入眼帘的是八角厢房、尖券门廊、陶立克柱子、柚木楼梯、席纹地板……充满了巴洛克古典大宅的美感。
这次对外开放的一层,原先是餐厅、会客室、书房,现在正在举办展览-《理想之地上生·新所城市更新及历史文献展》(需预约)。
二楼是孙科和儿女们的卧室,孙科起居室还配置了180度景观窗,能欣赏到楼下绿草如茵的花园。
未来这里将用来举办文化沙龙等活动,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走到这栋别墅的后院,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三座尖券门洞优雅排开,天窗耸立在层层红色筒瓦之间,显露出浓郁的西班牙风格。
庭院自带迷你喷泉,四只蟾蜍源源不断向坛中喷吐水柱(其中有一只是原件哦),清新的草坪环绕别墅四周,赏心悦目!
很难想象,当年这里是占地8000㎡(约12亩)的超大花园式住宅!而别墅本身建筑面积仅1000㎡,也就是说,剩下的7000㎡土地全部都是花园和庭院!
原本这是邬达克为家人设计的私宅,从这栋满满细节的洋房里,不难看出邬达克的用心。
现在回国真的只能在梦中向往了。
我哪是专家,只是比较感兴趣:D
萤火说得极是,从老洋房来看当时的社会一隅。
你看得真仔细,问题也问得好!因我没到屋子里面去,无法回答。不过从第四张图里可以看到,圆屋顶圆门廊后面那间是长方形的门,也许同一条走廊上的每一间屋子都有不同形状的门。
问好松松!期待疫情快些结束,我们可以到处走走。
大鱼说得对!周末快乐!
别别别,别汗颜,我也没进去过。以后咱们一块去:D
和小秋一样,喜欢老建筑!
看到一则消息,想起我曾去过这里,但不得入内。点点周末快乐!
嗯,我和你一起去~~
迪儿说得太好了!上海新潮又有底蕴。
值得看一看!
就怕能回去了,那里又变成什么会馆之类的,老百姓又不能进去了。
你这么一说,还真是的!看介绍这座建筑有西班牙、意大利文艺复兴等多种风格。
是滴是滴,买不起:)
现在能买得起一栋老洋房的,可不是工薪阶层。
现在还要预约,据说有点难度。希望当我们能回国时,它还是对大众开放。
栀子花也喜欢看老洋房啊,握手!
上海善待他,他给上海留下了许多建筑佳作。
给一凡上一碗菊花茶:)
谢谢夏溪介绍,这些蕴含历史底蕴的老洋房,正是上海的魅力所在。
Totally agr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