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鱼老友

恰似远来的红叶,怀着一片赤子痴心,或思乡长啸,或感时叹咏,或壮哉抒志,或相思寄情,喜怒哀乐,无不聚于晨空的笔端,无不融于云廊的书笺。
个人资料
胥钧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闲说跨年在墨西哥城 (6a) -人类学博物馆 1-5 展厅

(2023-02-03 13:08:34) 下一个

闲说跨年在墨西哥城 (6a)

上午出门坐上了双层巴士,沿着改革大道驶向查普尔特佩克公园。坐在上层的最前排座位比乘地铁和坐Uber要优越好多,可以很轻松很惬意地观看墨西哥城中最现代化的地段。不料,节日期间巴士路线有变,在离目的地还有五站路的地方,不再前行了。只好叫上Uber,到达位于查普尔特佩克公园内国际知名的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 —— 墨西哥历史遗产的荟萃之地。

沿街通道口,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巨大的雨神特拉洛克石雕 (Tlaloc, 高8米、重168吨),古雕像与现代建筑相映交辉。

排长队的人群等候开门。

该博物馆由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师佩德罗·拉米雷斯·巴斯克斯主导设计,为两层四方环型天井式的建筑,于1964年9月落成开放。该博物馆最最为人称道的是其丰富的印第安人文明遗存之收藏和展出。

有人说:没有镇馆之宝 - 太阳历石,就没有这个博物馆。此话一点不虚。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的建立确实是始于 “太阳历石” 的发现与保存。1520年西班牙人攻占阿兹特克人首都,摧毁神庙。将阿兹特克人的崇拜物 “太阳历石” 深埋于地下。经过270年后,太阳历石被人挖掘出来重见天日。太阳历石又一次深深地激发起墨西哥人的自豪感和民族定位的认同感,迫切要求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和研究。随着被重新发现藏品的不断丰富,原有的旧馆已经不能满足储存藏品的需要,于是设计建造了这座新的人类学博物馆。

在大门口上方,饰有阿兹特克定居墨西哥城的标志:雄鹰立在仙人掌上,口叼一条蛇。(有关这个的故事,说的人太多,在此不重复了)。墨西哥国旗正中有这个标志,表示阿兹特克人是现代墨西哥人最主要的直接祖先。

大厅的装饰采用了印第安人的文化元素,将传统风格和现代艺术融为一体。门票是每人90比索,仅对本国老人免费。

在大厅的一边可以看到这幅著名的壁画,有人将之称为“蛇与豹”、“昼与夜”等,其实其原名为“二元性”。它是由墨西哥壁画运动后期的艺术大师塔马约,为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作的壁画。

画面的左右是一对怒目张牙舞爪对峙的羽蛇和美洲豹、红与蓝、太阳的昼与弯月天体星座的夜,象征着激烈交锋的二元性两种力量 (白天与黑夜,善与恶,生与死,创造与毁灭,男性与女性,知识与无知)。二元性是墨西哥南部古老纳瓦特尔文化赋予秩序的一种观念。

塔马约采用他最欣赏的前西班牙象征主义的表达方式,用简单的构图来突出普遍关注的主题 - 二元性。听上去,似乎显得很深奥。细细一想,的确如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即双重性。好,并非全好;坏,也并非都坏。人类学家 Julio Amador Bech 曾解释说,该博物馆的开发是为了重新发现和认同墨西哥古老根源,塔马约的这幅壁画的“二元性”内容与这一目标完美契合。

穿过博物馆大厅,一个很大很大的天井式庭院迎面而来。最先映入眼球的是一根高大的铜柱,独力支撑着巨大的高架平台。铜柱上饰有各种古印第安图腾,顶上有铜制圆盘不停地洒下水珠,如同 “雨泉”一般。这一设计寓意古印第安人对雨水的渴望和水对古印第安文明发展极为重要,也充分表现出墨西哥这块土地的深厚文化内涵。

博物馆的基本结构类似四合院,东西略长,南北较短。二层楼的展馆围合着一个很大的天井庭院,其中央有一方水池,两旁种的纸莎草 (正是古埃及用它来制作莎草纸)。蜗牛状雕塑的背后是阿兹特克文物的展馆,是整个博物馆中最重要、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展馆。

这张是从网上借来的,增添效果

该博物馆和中国的国家博物馆一样,都是意识形态、历史、科技和政治壮举的综合体,是“国宝和身份的象征”。博物馆内共有22个展示馆。一楼有11个展馆,系统地介绍前西班牙的八大墨西哥印第安文化:奥尔梅克、玛雅、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阿兹特克、瓦哈卡、墨西哥湾、北部西部印第安文化,展示人类学、墨西哥文化起源以及各族居民文化和生活的遗迹。以极其丰富、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接暇的考古发现出土文物珍品,完美地展现出古印第安各族人民四千多年文化遗产的枝蔓丛生之缩影。此外,每一个展馆都有一个露天庭院。它像一个热带雨林,依照实物大小复制的神殿,石雕,壁刻等文物散布其中,更让游客有一种置身处地的乐趣。

二楼也有11个展示馆,主要是以服饰、乐器、武器、宗教器皿、生活用具、住房、劳动工具等多种文物,反映后西班牙时期墨西哥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宗教和生活方式等情况。

我们一家人都有博物馆情结,对博大精深的博物馆尤其情有独钟,因而对古印第安文明特别感兴趣。儿子在上大学前曾读过“The World’s Last Mysteies” 一书,闲暇时也翻翻 “Civilizations Exploration & Conquest”,储备了一点这方面的知识。本人当然一直是文明史、考古、文物等的业余爱好者。因而都非常向往有那么一天,穿越时空直面欣赏古文物的卓绝风采。我们过于沉醉了,几乎把 6, 7个小时全都泡在一楼的展馆中。

展品都附有说明牌,基本上是西班牙文。只有在有些题目总述和分述的栏目里可读到一些英文说明。尽管如此不便,我们还是被展品的精美和内涵所迷恋,直到闭馆的那一刻才不得不离开。

虽说几经坎坷沉浮,饱受摧残,但墨西哥古文物的精彩厚重、瑰丽多彩最终还是没有世人所遗忘,重见天日,自豪地向全世界徐徐展开中美洲的文明画卷。

第一展馆是概说人类学,介绍人类学的基本知识。

露西  (Lucy) 被视为“人类最早的祖先”。馆中陈列着迄今已知第一件非洲南方古猿女性露西化石骨架的复制品。展厅中还展示一幅全球面孔全息图,参观者点击一下不同的面孔,就可了解它所属的区域与年代。

印第安人在外形上具有亚洲蒙古利亚人种的特征:头发硬而直,汗毛较细弱,颧骨突出,面庞宽阔,肤色比较深。遗传学家测定出的蒙古种族人体中线粒体DNA 四类变体基因,在美洲印第安人身上的DNA也俱有这四种基因。巴西生物遗传学家皮纳 (S.D. Pena) 教授的DNA试验,也明了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东亚和东北亚。美国埃默里大学道格拉斯-华莱士教授根据DNA分析:“现在活着的美洲印弟安人的部份DNA,与亚洲、波利西尼亚群岛,及美拉西尼亚群岛上的土著的DNA是相同的。”

有资料说,科学家在近年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在东亚分布广泛的特异等位基因 M130T,该基因在西伯利亚下阿穆尔河流域及鄂霍次克海地区人群中达到最高频率。这表明M130T起源于东亚的南部群体,穿过中国大陆,到达西伯利亚,并最终进入美洲。一项追踪10万年前的女性基因——线粒体研究结果表明,最初的线粒体女性基因携带者来自亚洲,支持美洲土著来自亚洲说。史密斯-桑尼博物馆,也有 “印第安人是四万年前来自蒙古区域” 的陈述。

第二展馆是展示公元前3万年 – 公元前2500年之间的美洲人口的分布,气候变化迫使早期的狩猎人和采集者不得不尝试一种新的生存手段:转向农耕谋生。

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的古东亚人生活非常艰难,开始试种玉米,逐渐以玉米为主食。并开始驯化南瓜等其它农作物。

为了有口肉食,群力捕获猛犸象,不一定每次能成功,也常会有伤亡。

遇到干旱颗粒无收,为了生存下去,人食人的惨案也时有发生。

展馆有一幅壁画表达了女性是一切文明诞生的基石,故有 “生命之母” 之称。

第三展馆是展示中部高原地带在公元前2500年 – 公元100年之间的前古典时期,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的开发与发展,促进了早期的社会分层与分化的演变。

大量出土的实物有力佐证,大约3500~4000年前,墨西哥中南部开始出现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定居村落,同时出现了以制作陶器、陶俑、碑石为主的初期宗教文化艺术。

墓葬的发掘和研究可以从葬式、陪葬物、遗骸等,阅读出有关生活状态和社会阶层的很多信息。

色彩鲜艳的岩画

在这个时间段里,墨西哥海湾地区为代表的奥尔梅克文化、墨西哥中部地区为代表的玛雅文化和特奥蒂瓦坎文化、墨西哥南部地区为代表的瓦哈卡文化等古印第安文明开始相续发芽、成苗,逐渐壮大。从这些文明繁荣与没落的时间表,大致可以弄清古印第安人各族之间传承之脉络。

第四展馆是展示特奥蒂瓦坎城邦 (公元100 年 – 700年) 的出土文物。由于先后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日月金字塔和羽蛇神庙,特奥蒂瓦坎成为一个朝圣中心。在宗教、政治、经济、武力方面,它对这个地区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其经济影响力可到达遥远的中美洲,甚至更远。特奥蒂瓦坎城的人口可能在10万到20万人之间,拥有巨大的建筑群、精致壁画等文化成就。不过,不知何种原因,特奥蒂瓦坎城邦在公元在650年至750年之间没落,最后消失无踪。

1 : 1 复原的羽蛇神庙基座,精妙绝伦

在月亮金字塔出土的 Chalchuiuhticue(查尔丘特利奎)女神雕像,祂掌管河流、湖泊等,与农业、播种、生育有关。

太阳死神石雕

第五展馆是介绍公元700 – 1200年间,特奥蒂瓦坎城邦没落以后,中部高地出现了权力真空状态。Xochicalco、Cantona、Cacaxtla等纷纷独立发展起来,随后产生是图拉霸权,也就是托尔特克文化的兴起。(图拉位于墨西哥城西北方向)  

公元900-1200年,游牧而尚武的托尔特克人统治了墨西哥中部大片领土,并将影响力扩展到了奇琴伊察以及恰帕斯州和危地马拉的太平洋海岸等遥远地区。因而,他们控制了某些资源,并垄断了这些资源的交换。托尔特克人在雕刻、建筑、绘画、手工艺等方面具有辉煌的成就,有“伟大工匠”之称,其建筑风格深深影响了后来的阿兹特克文化。

托尔特克”是由科学家和艺术家组成的社会,既是巫师也是学者。他们曾住在特奥蒂瓦坎城。公元1156年左右,图拉城邦发生内讧,武士集团和祭司集团相互争斗,联盟瓦解。北方外族乘机入侵,迫使托尔特克人迁出图拉地区,托尔特克文明逐渐衰落。

照片借用,我拍的不如此张

导游在讲解,武士柱是将雕刻好的玄武岩石块,一块一块叠放而成的。

神庙上的四个战士玄武岩柱是墨西哥伊达尔戈州图拉镇的名胜古迹,是托尔特克文明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

非常逼真的塑像 – 巫师与战士

托尔特克人还首先创作了查克莫尔天使 (ChacMool) 石雕,用于祭祀,也构成托尔特克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之后,玛雅、阿兹特克、瓦哈卡等古印第安各族都纷纷效仿。

查克莫尔天使 (Chacmool) 是武士的形象,被视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将祭品 (包括活取的心脏) 放在祂腹部的圆盘上,就是置于物理和超自然领域之间的边界,由查克莫尔天使飞天献祭给太阳神、雨神等诸神,以求得到诸神的宽容与关照。

受到玛雅文化的强烈影响,托尔特克文明的建筑与艺术兼有本文化与玛雅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托尔特克与史诗经典的展厅里还可以欣赏到具有极为鲜明特征的绘画艺术。

这两幅壁画看上去是不是有点“皮影戏” 的画风?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胥钧屏 回复 悄悄话 有网友问:有没有曾经有批人渡海到达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可能性?

本人答道:王大有所著的 “中华祖先拓荒美洲” 一书,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很有可能殷商在南方开疆扩土的十万军士在商纣王死后,以蛙跳的方式,乘海潮大回流,从一个群岛到下一个群岛,再到下一个,渡海到达中美洲和南美。
可是仅推测而已,尚无考古证据。
胥钧屏 回复 悄悄话 有网友说: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有什么区别?在美国看到的老墨都矮壮矮壮的,与北美印第安人有明显区别。
本人答道:是有差别的。很自然。 中国北方人 (尤其蒙古人和山东人)和南方人(尤其是广东人)有明显的差别。
具体细分的话,人种的血统存在着不同。
可见,进入美洲的人群是有好多批次。并且进入的通道不是白令海峡一条路。

为什么相对发达的古印第安文明都集中在中美洲和南美的秘鲁? 北美的印第安人落后的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