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全粥到

Interested in big things, and happy in small ways.
正文

生活,是追求满足,还是追求不满足?

(2018-02-11 13:30:09) 下一个

最近读了《乔家的儿女》,其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描述勾起了我自己小时候几乎一模一样的回忆:真正的,白花花的,大----肉! 乔一成无师自通,小心地割下最肥的部分,放进锅里炼成猪油,炼完后的油渣,等不得它冷一冷,乔一成就捡了一个放里嘴里。 那个香啊,香得乔一成哆索了一下,一团孩气地在炉边转了几个圈,抬眼就看见三丽牵着四美站在面前,两双眼睛溜溜地盯着自己咀嚼着的嘴巴。 乔一成一人往她们嘴里塞了一小块油渣,两个小丫头嘴里发出唔咩唔咩的声音,陶醉极了。合上书感慨之余,却想像不出现在有什么样的美食能够刺激分泌同等水平的多巴胺,让我有这种陶醉到哆嗦的满足感。物质缺乏时一小块油脂渣带来的快乐满足要远远强烈过衣食无忧现时代的任何美味佳肴。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数不胜数,不只是物质生活上有这种现象,文化生活上也是这样。刚有黑白电视时,随便什么节目都能看到再见 现在看个3D4D的电影也无非就是还行的感觉。以前刘兰芳的岳飞转” “杨家将都能造成街头巷尾几乎看不到人,人人都在家收听评书,现在绞尽脑汁做出的娱乐节目也吸引不了多少观众。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好像在不断地钝化人类生活中满足感和快乐感,这种钝化又会促使人们去找寻更强的多巴胺刺激因子,期望获得更加锋利的满足和快乐。司空见惯的现象,人类是怎么理解看待的?永不满足现状有追求是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原动力,是推崇个人成功的各种励志鸡汤的标准食材。但这里面有个困惑,活着,是追求满足,还是追求不满足?(我没有问活着是为了什么?,因为不想从哲学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自然选择是自然界的做高宪法。这部宪法内容很简单,就是生命物种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繁衍,生物的一切行为都是以物种的存在和延续为最终目的。在宪法的总框架下,自然界还有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比如人类耳熟能详的优胜劣汰法则。其实自然选择在人类基因里还设定了一个强制指令:永无满足。比如关系到维持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食欲,是永远不可能得到一次性的持续满足,酒足饭饱感只能维持一时,那种不满足感会按时重复到达,提醒你又该吃饭了,不断进食才能保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当基本食物提供的满足感钝化后,为了维持好的食欲,这种不满足指令还会指挥人类去寻找开发更美味的食物。比如还有性欲,短暂的高潮满足之后,一段时间后那种不满足又会悄然而至,这种要了还想要的不满足感是人类繁衍所必须的。如果一次做爱带来的高潮可以持续一辈子,那是比较要命的,而且一辈子只性交一次使怀孕繁衍的几率大大降低,种群的延续就危险了。圣人讲的食色,性也就是指这种挥之不去的不满足感。

 

饱暖之后,思罢淫欲,是不是就永远满足了?想都不要想,精神上的欲壑更是难以填满,人类的快乐最终是是在精神层面实现的。由于不明原因,人类有了其它动物不具备的形而上的想象力,相信在未来会有更美好的事物,这种想象力是人类更加不可能获得持续满足。狮子吃饱之后,在下次饥饿感到来之前,不会还有其它不满足,不会为了美好的未来去做点什么。人类因为有了想象力,有了这种永无止境的不满足感,人类才成为地球万物生灵的统治者,才使人类的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不但使人类的在地球上的生存和繁衍得到了保障,而且还使人类走出地球开疆宇宙成为可能。这种不满足感对物种整体而言是有益的,但对于个体所追求的身心自由幸福快乐就是一个枷锁。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人却越来越没有时间享受生活,工作已经不是为了生存,也不是为了过的好,而是为了过的更好,这个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因为最好根本就不存在,更好却无穷无尽。

这种个体的困惑和痛苦不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到现在才出现的。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摩尼深感生命无常,人生皆苦,于是舍弃王位寻求解脱之道,终于在菩提树下入定四十九日后恍然大悟,创立了佛教。佛祖第一次讲经讲的四圣谛就是说世间的苦。四圣谛之二的因谛,就是讲痛苦的缘由(the origin of suffering)就是无穷尽的各种欲望。 佛祖睿智,悟出了自然选择给人戴上的永无满足的欲望枷锁,但是给出的摆脱苦难的修行方法却不是那么实用,有极少人能够接受一切都是虚幻,而且那种四大皆空无欲无求无喜无悲的状态和死了也没有太大区别。作为依赖于自然选择法则而繁荣昌盛的一个物种的个体,想要完全摆脱这个枷锁是不可能的,但是认清有限的生命面对的是无限的追求这个事实,也许可以帮助提醒自己放慢追求的脚步,珍惜当前,不至于一直忙于追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