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
这几天去另一家学校代课了,也是一家非常有名的私立中学,男女混校。我代的四个班都是高二和高三年级的中文班,有的是汉语第二语言高级组的,有的是母语组的。
在澳洲维省的中学汉语分三个级别:汉语第二语言,汉语第二语言高级组和汉语第一语言。高级组是在中国受过三年以上正规教育的;第一语言又叫母语组,是指在中国受过7年以上正规教育的。
我代的四个班之一是母语组的高考班。留课老师交代我帮他把上节课的作文收上来,如果我愿意还可以帮忙改一下,写个评语。那篇作文的要求是:写一篇想象文,想象你是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运动员,请你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在奥运会期间的一段经历或一个事件。
我在原来的学校主要教第二语言的学生,大部分是非华人的孩子或是ABC。这个母语班当然就不一样,二十来个学生全部都是近几年新移民过来的中国孩子。作文我收上来十篇,有一半的孩子没有交。虽然留课老师并没有要求我一定改这些作文,但是我自愿去代课的原因之一是希望可以了解一下不同学校的教学和学生情况,所以我饶有兴致地把这十本作文读了,改了,留了评语。
维省汉语高考要求学生掌握五种行文方式:personal,informative, evaluative, pervasive and imaginative。其中imaginative(想象文)是最不好取悦的一种,因为对任何事物每个人的想象都会不同。但是,我读了这十个孩子的文章,却发现大多数孩子的立意都差不多,他们的想象力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不能被别人看不起,要为中国人争气,二是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如果这些文章出自我们这一代人尚可理解,可是这些孩子都是00后,我有些不淡定了!
举几个例子:
例一:“我站到起跑线上,看到周围运动员鄙视的目光,那目光好像在说:又瘦又小的中国人还能长跑,你们赢的了吗?我鄙夷看着他们:我还想知道你们为什么都这么肥呢。。。”这篇作文的结局,中国人得了冠军,因为其它的运动员都借助了科学技术在跑鞋上做了手脚,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奥运精神。
例二:“。。该我上场了,当那个刚刚打了两个十环一个九环的的美国射击手从我身边走过时,他挑衅地看了我一眼,好像说:我们赢定了,你没有希望的。。。”可是文章最后,“我”还是赢了,因为美国队被发现使用兴奋剂。
例三:她是游泳比赛中稳拿冠军的中国选手,却在比赛中碰到一个来自日本的美人鱼代人类参赛,并且在比赛过程中有意伤害了中国选手,因此受到组委会的惩罚,中国选手忍着伤痛夺得冠军。
例四:一个自由体操运动员信心百倍地来到赛场,可是在赛前却发现自己的衣服和道具被别人毁掉了,她不得不穿着自己临时修补的运动服上场赢得比赛。
例五:自行车比赛那天她为祖国的荣誉而奋力,可是一个一位日本选手不幸摔倒了,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运动精神,她停下来帮助这个运动员。虽然没能赢得比赛,却虽败犹荣。。。
例五的这个立意最普遍,还有另外几个也是相似的故事,不是中国运动员弃赛帮了别人就是得到了别的运动员的帮助。
很多年没有接触中国学生写的东西,我发现比起澳洲长大的孩子,我们中国孩子意念里的民族意识,道义责任似乎过多和过重了,而这些意念明显地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读着这些孩子的文字,我的心情真的不淡定了,不但没有感动,甚至怀疑这样的想象是一定程度上的“被害妄想(Victim Mentality)”。
(注:极端的被害妄想症是心理疾病,这种患者通常喜欢对发生的事情归因。把正面的反馈归因自己,负面的归因于外界。一旦事情不遂人意,就会妄想外界有针对他们的阴谋和迫害。其原因常常来自于自卑感和对社会的消极情绪。用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贾斯伯斯(Karl Jasper)的解释就是:”有一类人总会幻想这个世界处处都是阴谋和陷阱,总有人要迫害自己”。)
难道我们的这些孩子都有点儿有被害妄想吗?不会吧!可如果不是,为什么他们会轻易把别人的目光想象为“歧视”?为什么每个故事都包含阴谋,欺骗和刻意的伤害?十六七岁的的孩子不是应该很阳光单纯的吗?不是应该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吗?为什么这些不同的孩子会有如此相似的想象呢?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只是觉得这样的想象力让我不安,或许读者和博友们愿意就此做些探讨?
有人也许会说是题目出的不好。我不否认这个题目也很“中国”,但是 题目本身还是留有很大的想像余地的。以这个班上另一个孩子的作文作为范例吧,这个孩子的故事是这样写的:“我” 是游泳运动员,为了不辜负亲人的希望,三年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有了登上奥运赛场的资格。比赛当天早上,我遇到一条小龙,小龙说他很佩服我的努力和毅力,一定会在比赛时挺我。预赛时,我发现自己在水中的状态异常地好,拿到预赛第一名几乎没费吹灰之力。我意识到是那条小龙暗中帮了我,于是放下心来,认为有了小龙的帮助,拿冠军是没有悬念的。有了这个想法,决赛前我也没去热身,只等着决赛时再靠小龙的神助。结果,小龙拒绝帮助不想付出努力的人,令我输掉了决赛,后悔莫及。
在我批改的十篇作文里,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我给他的评语是:想象力既丰富又合乎现实逻辑,体现了人类的共性,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寓意和正能量。
如果是出生在澳洲的ABC孩子, 可能需要考虑是否源于家庭。
要是让国内的老师来批,很可能和你的选择不一样!
为王妃高兴,去代课,做回老本行,又轻松灵活。记得王妃说过,春节后要回国的,什么时候动身?
和国内同胞越来越没话好说了;不知王妃在和大陆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不知说什么好”的窘况?或者澳洲土生土长的华后代和大陆华学生之间的隔阂?
王妃,辛苦了。
也最喜欢第五篇作文。祝王妃老师代课愉快!
王妃老师发挥余光,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