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是经历了很多灾难的国家,华沙更是在二战受到重创的城市。在我看来,没有经历过太多痛苦的城市都多少有些单调,缺乏情绪的变化。比如澳大利亚的许多城市,除了天气和气温以外,别的真没有什么太多不同,时间长了对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也会有审美疲劳。所以一个国家民族和城市的历史与经历赋之予情绪,它的情绪不仅写在它的房屋土地,残垣断壁上,也写在人们的脸上和声音里,以此感染着每个过路的人,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强烈的印象。华沙就是这样一个有情绪的地方。
我们这次走了9个城市,华沙是我们旅行的最后一站,8月23日晚从维尔纽斯到华沙,26号离开,一共三天的时间。虽然我不懂音乐,也不懂肖邦,但我试图听懂肖邦音乐的情绪,用他的音乐符号来记录我在华沙的感受,因为这是肖邦热爱的故乡。这里的国际机场叫肖邦机场,旧城的圣十字架天主教堂里存放着肖邦盛满音乐的心脏,华沙-肖邦无处不在!你随便在一张旧城路边或机场的长椅上坐下,肖邦的钢琴曲都会应邀而起,或轻盈欢快,或华丽典雅,或激昂澎湃,或悠扬惆怅,或款款深情。。。
1.维拉诺夫皇宫(Wilanow Palace)-平静的行板,华丽的圆舞曲
维拉诺夫皇宫是华沙郊外保留和修复的19世纪最大宫殿花园。原为波兰国王扬三世的宫殿,侥幸从二战的战火中存活下来。宫殿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远远看去橙黄乳白的建筑好像一块巨大的奶油蛋糕,有波兰的凡尔赛宫之称,但远远不如凡尔赛宫奢华。倒是花园更令人惬意,夏日玫瑰盛开,春天会开满郁金香,是婚礼和夏日音乐会的盛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华沙的平和,似乎战争与灾难从没发生过,如肖邦平静的行板一如既往,又如那支《春天华尔兹》悠然,高雅而华丽。
2.华沙老城 (Old Town)-《英雄波兰舞曲》
老城不老,是个让人十分感动的地方,原来坐落在维斯瓦河边的700年古城,如今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华沙人民战后筹资重建的。德国离开华沙之前,希特勒下令把华沙这个城市从地球上抹掉,于是华沙被夷为平地,85%的建筑成为瓦砾。被战争剥夺了一切的华沙人民战后徒手重建老城,虽然得到了苏联的援助,但资金远远不够。如今的古城是华沙的志愿者自己动手平地而起的。每次听到重建华沙的故事,我都会想起那尊美人鱼造型的华沙市徽:健硕的美人鱼右手擎剑,左手持盾,美丽而英勇,是一支真正的《英雄波兰舞曲》,不屈不挠的民族气概给人一种充满力量的激昂情绪。
在老城里另外的去处有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故居,是古城边的一条小街上面街而开的一扇小门,黑白色调,现在是居里夫人博物馆。我们的酒店也在附近,每天傍晚我们都会去老城里走走,光顾那些蜿蜒小巷里的首饰店,餐馆。华沙最有名的特色小吃是波兰饺(Pierogi),样子和我们中国北方的饺子差不多,有甜和咸两种馅儿。甜的是果子馅的,我们吃过的有蓝莓和草莓馅儿。还是觉得咸的比较好吃,咸的里面有奶酪的,有素的和肉的,味道不似我们的饺子那么香,但也蛮好吃的。除此以外,意大利餐在那里很流行。老城广场上夏天有很多食棚,人们坐在外面吃。广场上有音乐演奏,有休闲的人流。入夜,广场周围的墙边点起大灯,路过的人喜欢把自己的身影投到老城的墙上。那样的情绪总让人感到放松和欢快,或许可以从肖邦的《四首马祖卡舞曲》中读到。
3. 犹太人历史博物馆 (Jewish History Museum)-愤懑和绝望的叙事曲
犹太人历史博物馆我们去了两次。第一次是导游带我们去的,只在门外的犹太区英雄纪念碑前停留。我们在这个纪念碑前热泪横流,不仅哀悼二战时抵抗纳粹牺牲的犹太英雄,也为前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1970年在纪念碑前赎罪的一跪。第二天我们重新来到这里,走过这片安静的街道,心惊胆颤地回想这里曾经是德国设置的犹太人特区,波兰斯基导演的《钢琴师》中残酷的电影画面一一在脑海中闪过,我仿佛看到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被从楼顶的窗台推下,整排的犹太人被子弹钉死在墙上,街道上横尸遍野,哀鸿遍地;又仿佛看到在这里的地下室,犹太抵抗组织曾经与纳粹血战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上万的犹太男女老少从这里的街区被迫走上通往集中营的不归路。。。我们从这里走进了犹太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记录了从14世纪开始犹太人迁居波兰的历史,到二战前,在波兰有3百30万犹太人,华沙居民中有30%的犹太人,是纽约以外第二大犹太人城市。但经过二战,波兰只有百分之十的犹太人生存下来,而其中大多数人战后都选择离开这个伤心之地。现今在华沙,犹太居民还没有华人和韩国人多。这段令人发指的历史是我迟迟不能提笔写华沙的一个原因,我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或怎样表达我悲愤的情绪。肖邦没有生活到这个时代,他的作品自然不能完全传达这种无助决绝的悲痛。但是我记得电影《钢琴师》里,被困在废旧大楼里的主人公为喜爱音乐的德国军官演奏的那首《G小调叙事曲》,在那样的绝境里,饥寒交迫心力交瘁的钢琴师唯一乞求生存的票券就是肖邦的钢琴曲,他以那种心境演奏出的情绪,足够悲怆,足够愤怒,足够震撼,足够绝望!
4.斯大林大楼 (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 Stalin’s gift)《升C小调夜曲》
斯大林还是很会送礼的,送楼也算他的惯用伎俩。在明斯克,立陶宛都有斯大林大厦,斯大林民居,斯大林街道。在北京也有苏联援建的十大建筑: 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现在的北京展览馆(原为苏联展览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楼等等。华沙这栋是在二战后苏维埃重金援建的,人称斯大林的 “礼物” 。无论这座楼记下的是斯大林对波兰和波兰人民犯下的罪恶还是波兰那段苏维埃历史悲剧,它的高大身躯如今仍是华沙市中心无法忽视的视觉地标。这座大楼现在用作华沙文化科学博物馆,顶层是观光塔。可以360度俯瞰华沙。
如果用肖邦的音乐来描写这里的情绪,肖邦的遗作,《升C小调夜曲》可能比较靠近我的感受,有不安,有压抑,有悲伤,也有逐渐走出暗淡的平静。
5.肖邦公园(Lazienki Krolewskie Park)- (降E大调夜曲)
肖邦公园又名瓦津基公园,是十七世纪的皇宫。那是一座美丽的白色宫殿,可惜我们没有进去。肖邦花园是这座宫殿的皇家花园。一圈圈低低的松墙,环绕着一围绿绿的草坪,烈日炎炎里,几处慵懒的闲卧;公园的中间是一处池塘,池塘尽头的高处,肖邦斜倚坐着,头顶是一片柳荫如云盖顶,我想雕塑师的设计灵感一定来自于同样的一个夏日,有风从一侧吹来,撩起他的云发和披在身上的风斗,他的双目轻和,两只手的手指好似正在拟想的键盘上舞动。仰望着他,我想他的指尖此刻流动的一定是他的《降E大调夜曲》-平静悠远的思绪如清凉的水流沁入夏天的草丛里,浸润着世上的干涸。好像一切痛苦过后,美丽的新生儿在摇篮里熟睡,白日沉寂,夜色环绕。。。
我们的旅行团在这里合影留念后正式宣布18天的北欧俄罗斯行程结束。我衷心希望在这里感受到的华沙的情绪会是-永远的华沙!
B型血游记-后记:像美人鱼姐姐们一样的旅行
这次旅行的大巴车上放了一本安徒生童话画本,我于是有机会重温了一下多年前读过的这些故事。在读到《海的女儿》这篇时,我发现我的记忆忽略了对小美人鱼姐姐们的几段描写,忘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小美人鱼实际上还有五个姐姐。美人鱼要满了十五岁才准许浮到海面上去,她的五个姐姐各年长一岁,故事里讲述了每个姐姐第一次浮上水面的见闻:
大公主回来后说,最美的事情是当海上风平浪静的时候,在月光底下躺在一个沙滩上面,紧贴着海岸凝望那大城市里的灯光,静听音乐、闹声、以及马车和人的声音,观看教堂的圆塔和尖塔,倾听叮当的钟声。
二姐觉得太阳落山的景象美极了。她说,“这时整个的天空看起来像一块黄金”,美得不可言传的“云块在她头上掠过,一忽儿红,一忽儿紫”。还有飞得极快的野天鹅,“像一片又白又长的面纱掠过水面”,飞向太阳。
三姐是她们中最大胆的一位,她“游向一条流进海里的大河“,看到美丽的青山,森林,宫殿和田庄;她听到各种鸟儿唱歌,感受到太阳的灼热,看到小河湾里光着身子游水的小孩子,还被一条小狗吓到。
四姐胆子小,只停留在海上面。但是她说,“最美的事儿就是停在海上:。。。天空悬在上面像一个巨大的玻璃钟。远处的船只看起来像一只只海鸥,快乐的海豚翻着筋斗,庞大的鲸鱼从鼻孔里喷出水来。“
五姐的生日恰恰是在冬天,所以她能看到“海染上了一片绿色,巨大的冰山在四周移动“。她说:冰山有时看起来像一颗珠子,有时像钻石似的射出光彩,有时在血红的雷电中闪着光。。。
姊妹们第一次升到海面上去,总是非常高兴,所有的东西都新鲜和美丽。可是后来当她们可以随便浮上海面,去她们喜欢去的地方,这些东西却不再引起她们的兴趣了。她们只想回到家里来。每次出去一个来月,她们就说:究竟还是住在海里好——家里是多么舒服啊!
从8月6号开始,我们跟随旅行团走了9个城市:柏林,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圣彼得堡,莫斯科,明斯克,维尔纽斯和华沙。26日我们回到了墨尔本,带着北欧的精致,俄罗斯的豪情,安徒生的童话,彼得大帝的气魄,普希金的梦想和肖邦的情绪回到了舒服的家里。
大管家已回府,不过,这几天得补补觉呵,管不了那么多哈:)
一开始讲美人鱼姐姐们的故事,我就在猜你是什么意思,我以为你是要讲其实常见的景色在难得一来的路人眼里是如此动人,我们要有发现美的心和眼睛。结果看到最后,所有的新鲜和美丽,所有的精致,豪情,气魄和梦想,都不敌温暖的家。禁不住为你喝彩,实在太棒了。
一边读文,一边聆听肖邦的作品,似乎更能深切感受波兰这个历史悠远,历经战火纷争,苦难,亡国,而又不斷浴火重生的国家,民族和精神。感谢王妃花时间和精力写就这组游记分享,的确精彩,感人,这篇应为之最了。
音乐难吗?比电脑稍为难一点点,就那几个调调,多来米发傻那漆多,就把这个世界变得五彩缤纷,抑扬哀乐,顿挫喜怒。
古典音乐中大部分小调曲子为和声小调,而现代流行音乐中大部分小调曲子为自然小调。
古典的听不来,现代的倒也凑活凑活,高调常瞎放,就差文转音了。
游记读太多了,用上小调配博文这可是新鲜事哦。
+1
中苏友好大厦(展览厅),好像是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各造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