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Pingscorza 萍

在东方和西方生活中游走、历练。
正文

非虚构作品:高三少年追风记(连载三)

(2022-08-12 14:35:05) 下一个

三、

生物竞赛结束后,班里开始全面准备基础会考。一共考了两次基础会考模拟考试。作为一个地理课代表,我的责任还算重大。那段时间经常在上晚自习之前和上晚自习的时候去办公室拿试卷发给大家,2011年刚过,试卷上就有关于台风的题目,是纳沙。我不会告诉他们纳沙在最佳路径里面被定成40米每秒,13级登陆海南,因为实测数据是40.2。中国还比较落后,人们一般不去关注最佳路径,如果中央气象台速报定的强度不准确,那么不准确的数据就会在历史资料里永远留下来。试卷是每个人有一本,但是老师让我把每一本上的一张都撕下来发给大家,剩下的留下。我有时候坐在教室里面撕,有时候到办公室里去撕。办公室里也有跟我一样职务的同学在撕试卷,大多都是女生。如果某天洗澡洗得太慢,上晚自习要迟到了,而那天晚上正好要做地理试卷的话,我就在上晚自习时间之前跑到办公室去撕试卷,但还是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等到用十几分钟撕完试卷,再跑着回教室,这样迟到也有理由了。还有一次,老师让我大课间的时候到他办公室去帮忙。我如约而至,发现是改我们做的卷子。改了半小时,不用下楼跑步了。那段时间上晚自习的时候经常会有各种男生、女生过来问我问题。听说地理是文科里面最需要理科思维的学科了,所以很多人都会来问问题。有一天晚上,那是颖唯一一次来问我地理题,她说:“你好可爱啊。”

还记得最后一节地理课,讲完了所有内容,地理老师给我们讲本省的热点,又讲了很多会考考试时需注意的事项。最后,他说希望同学们实现自己的理想,祝我们将来成功,他在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同时在黑板上写下什么,话中带着离别的不舍。听到这里,许多同学,特别是女同学,都被感动了。我想,女同学是否非常仰慕这位老师呢?老师不仅长得一表人才,字也写得漂亮。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地理课本,聚集到讲台上,有的问问题,更多人找老师要求签名。老师一开始用钢笔签,有的同学觉得不过瘾,想要见识一下老师的书法,拿来了自己的毛笔。老师也不推辞,接过毛笔,蘸了墨,大笔挥就了大名。而且,老师还变换不同的书体,给每位同学签名,有的草,有的正,还有隶书,甚至小篆,同学们都惊呆了,个个赞不绝口。同学们捧着地理书爱不释手,意犹未尽,我想,可能有些人在这之前都没把地理书拿出来过吧?我也找出了我最喜欢的地理必修一——因为它是讲自然地理的——找老师签名。老师用毛笔签在扉页上,那豪放的墨迹,配上书本上原本的山水风景画,恰似一幅美妙的山水风景画。

过了几天又到了周六,在我家的电脑屏幕上,经过了巅峰的珊瑚已经在不佳的环境条件变成了一个环状台风,它的生命也将到尽头了。可是CMA似乎等不及了,提早给它下了判决书。这是不对的,我看在眼里。CMA宣布变性为温带气旋的时候,还明显有着热带对流云团的性质,强度上至少可以评热带风暴,用不着在11级的时候就宣布停编吧。

虽然停编了,但是西太一发不可收了。连中国气象频道的《风云进行时》栏目都说,六月初菲律宾吕宋岛东方有热带气旋活动。这是台风吧一位与我同城的吧友观看到节目,然后发在吧里的,估计中国气象局是抄EC。不久95W又在菲律宾以东出没,并顺理成章地成为玛娃。它被发布GW时,JTWC又是还没有升格低压。第二天早上是“六·一”,也是基础会考模拟考试。上午考试时,我甚至开手机在刷JMA,想抢帖,我现在忘了下午我是不是也这样了,不过,似乎当时没有老师监考。

很快高考假期到来了。这是被称作高三一班的我们最幸福的时候了。一个很长的假期,而且无法补课!但是今年是高二,这五天都用来给我们复习基础会考了。下次再去学校,就是跟文科的“告别仪式”了。作为地理课代表,政、史、技术又都还算不错,那几天几乎每天都有人给我发短信问问题,玲发了三条。但是雷发的最多,他不仅问我题目,还讨论各种生活娱乐话题。他有一天说发给我颖的照片,但是没有。最后是我自己找到的。他还把从电视上看到的各种无厘头的智力题,以及他自己想不明白的社会生活问题统统发给我。我想那个月我话费用了37块多钱,不仅是因为流量超了2M多,跟发短信过多也有关联。基础会考不那么重要,大家都很放松,虚度时光。我也是,6月6号那天有金星凌日的天象,我于是又去查时间,又遇到了上次查询日食的那个网站。在那时我第一次去了台风吧的友情贴吧——天文吧,并且点了“我喜欢”。查完时间,我又准备了几张旧相机胶卷,作为观察工具。6月6号早上,玛娃变成温气飘向北太平洋广阔的水域。我在温带气旋吧发帖,希望人们继续追击它,还有一张现在的图和一张可以随时更新的图,但后者是被拉长的。上午10点到11点左右,我看到时间了,就来到面朝东偏北的阳台门口。我多年前的计算结果是,这天前后是太阳直射海口的时间。直到今年参加台风吧拉力赛,有一道题问这个,我做错了。Super台风说其实这个要用正弦函数算,而不是一次函数。但是几年前我还根本没有学正弦函数呢。未到正午,太阳光还能够穿过阳台照在客厅里的地板瓷砖上,很白,很亮。我把那面粉红色的镜子放在地上,省得跑出去看,不仅被太阳炙烤,还必须仰望。我透过重叠在一起的胶片看镜子里太阳的影子,果真看到太阳上有一个黑点,但它太小了,我不能确定那是不是灰尘。看了一会儿,我还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而黑点一直都在那里,我就不看了。紧随玛娃其后,数值又报出1204。首先,6月6号中午我抢到了又一个讨论帖。又是99W,跟第一次在台风吧抢到的扰动贴一样。这里顺便牵着南海南部那个西南季风滚滚洪流中被称为季风加速点的扰动98W飘过。我说,我抢到的扰动帖,不是99W,就是99L,不是91A,就是91S,而且没有一个发展成台风。这个99W也是如此,它只不过是之前那个没机会发展的96W撤了以后编的97W撤掉了又重新编的。6月7号我们稍微关注了东经160度的一云团,第二天早上,只见西太遥远的远洋有一个庞然大物在伸展旋臂,迅速扭动。那天JTWC的反应实在是迅速,凌晨编号,凌晨就评级为LOW,上午11点又提升为MEDIUM,大家都猜测是不是下午2点就要发TCFA。我突然想了想,从没见过在0600Z发出的TCFA。下午两点没有TCFA,因为对流减弱了,我上午就看出来了。当时的我还是没有多少经验。有人说它像一个多月以前的97W,但是我认为它不像,证据就是风场扫描图——有一个明显的LLCC和25KTS的风力。现在想想,当时还是太天真。后来它发展成古超经历的坎坷路途说明了一切。它就是97W,97W就是它。如果97W被摆在远洋而不是棉兰老岛以东,它也会成就一番事业。在我参加会考和会考结束回到学校开始只有理科课程的生活的这转换巨大的几天内,它的对流几度消长,评级也几度被更改,TCFA被取消了一次。第二次,在JMAGW的同时,JTWC跳过TCFA直升05W。直到12号,它终于成为第4号台风古超。此时它已经穿越近20个经度,来到了关岛西南方。这段时间在校内,我始终通过班上的电脑打开福建水利网看卫星云图来关注它。此时的它在西太群云纷争里看起来是那么的不起眼,但是就是那一小团云,乍一看似乎像CCC,但下面却藏着一颗风起云涌的心。谁发现这一点呢?也许就只有气象机构了吧。

古超也算是我当时比较喜欢的一个台风吧,我还为它写了回顾。下面贴上我写给古超的回顾,这篇回顾是在去年暑假前期写成的,一同写成的还有一篇写给“天鹰”的。那是我第一次写回顾。后来,我自己感觉写给古超的这篇质量不高,加之之前已经发表过一篇,就没有再在台风吧发表。现在,把它发在这里,留个纪念吧。

回顾可能会与上上段的内容有很多重复,那是因为在写上上段的时候,我还没有打算要把这篇回顾贴出来。但是我又不愿意把上面那段删去。因为回顾里面的文字有种种不准确、无道理的地方,那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我对台风的认识还不深。两段文章并列,我对台风的认识的发展就可以从中窥见。

这篇回顾被我写在我同桌用过的一张草稿纸上。我把它折成两半,只用右边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和左边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空间,从右写到左,而中间留下空白,不过说是空白,却写有各种数学算式。就连回顾的文字,也要在算式的缝隙中求得生存。这张纸一面是写给古超的,另一面是写给天鹰的。因为这样,我写的时候觉得我写了不少,足够长了,但是发到贴吧里一看,每一段只有可怜的那么一点点,与别人写的差距不小。

1204古超——把芳香撒给西北太的六月

12年的6月,西北太,决不是一个平常的6月。第一天就生成了热带风暴玛娃。1201——强热带风暴帕卡,1202——台风珊瑚,1203——强台风玛娃,1204——是什么呢?不用说也会让人很期待。玛娃变性为温气飘向北太平洋,西太还没有休息。一天后,东经160度附近,一团对流云正在聚集。许多数值反应强烈,认为它就是未来的1204。

8日凌晨,这团对流云变成了一个十分宽广的对流区。云图显示,具有很好的螺旋性,对流强度也很强。NRL终于给出了临时编号90W。JTWC立刻评为LOW,数小时后,立即升为MEDIUM。

让我们看一看现在的90W,它环流颇大,旋转度也很好。附近有赤道反气旋、洋中槽带来强烈辐散,针状辐散云系把整个系统包围了。风切变、海温都是如此适宜。ASCAT风场扫描还显示了一个完整的LLCC及25kts的风力。这是一个赤道西风加强与东北信风辐合出来的庞然大物。有人说它像一个多月前的97W,也有人说不像。总之,从160°到130°,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白天到来了,对流开始减弱。洋中槽的远离使得辐散减弱,对流迅速衰弱下来,升格的步伐慢了下来。这个庞然大物必须摆脱多余的外衣,才能迅速发展。事实证明,它也在这么做。夜幕降临,90W在中心附近爆了一小团对流,被发出TCFA。而外围云系的螺旋性继续保持。

爆出的对流很快散开,没有在中心聚集起来。这样拖了两天,TCFA也被取消了。

但是90W不断爆发对流,中心变得逐渐明确,环流逐渐变小,对流终于在中心巩固起来,使JMA升格TD、发出GW。看到JMA升格,JTWC也跳过TCFA,05W匆忙中诞生。

05W生成时,并无什么起眼之处。云图上看,不过是一片像热带云团的对流云。但是谁能发现在那并不厚实的云片之下隐藏着怎样一颗风起云涌的心呢?也许也只有气象机构了吧。第二天下午,它被命名为古超,此时的它已经穿越将近20个经度。

古超在副高的引导下稳稳西行,它的目标是菲东暖池。目前尚在关岛以南的它,时间还剩很多。于是它不紧不慢,慢慢充实自己的中心结构,逐渐显现出螺旋形,构筑起CDO,筑起眼墙,从18到23,到25、28m/s。此时,古超还有着一块像是CCC的CDO,但是底层早已构筑好眼墙,来到了雅浦岛以西。在这里,机构纷纷预报偏北分量加大,开始靠近菲东。但是,古超并没有那么着急。他看到棉兰老岛东南方向有许多对流云,希望借他们充实自己。他付出的代价是,路径被向南拉。在南边的对流被卷入后,做了如此多天的准备,也应该向自己的梦想出发了。

它的北方就是无数先辈洒过热血的菲律宾东方洋面。六月中旬的这里没有一丝阴云,阳光照在海面上发出暖暖的气息。古超,要冲向这里,完成自己的拼搏。

  日  时,古超突然开始90°的北转。借助菲东的高海温,古超爆发了。剑指Cat.3。在16日中午,古超开出了风眼,随后,强度飙升。从台风直升为超强台风,只用了9个小时。

此刻古超的小小风眼被椭圆形的CDO包围,南侧是西南季风的尾巴,四周下沉区是大片的晴空,暗示着强烈的辐散。强度已经是130kts,貌似离Cat.5的顶峰只有一步之遥。

随着古超的逐渐北上,逐渐接上了极向流出的通道。一个快速增强期正在到来中。古超的风眼变得模糊,准备进行置换。一天后,古超在台湾东南方洋面迎来第二次巅峰,CMA评价62m/s。这一次开出的风眼稍大一些,                                                                                  

                  

走到这里,六月台湾以东的海水温度渐渐不支,古超走向了奔向温带的道路。它一路向北过琉球,外衣,渐渐在被西风撕破。19日下午,它登上了日本的陆地,结束了它作为热带气旋的一生。

古超走过了大半个西北太平洋。它出生的远洋低纬、意气风发的菲律宾东、匆忙掠过的琉球群岛以东洋面,都会记得这个在6月在这里撒过芳香的香料。

这篇回顾中有两个空,是我准备在发表的时候查资料补上的,但是后来我没有发表,也就没有补上。还有一段,是准备在发表之前好好学习一下超强台风的结构,仔细地认真地描述一下它的巅峰的,但是也空在那里了。这篇文章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全篇几乎都用的是“它”,却惟独有两个地方用了“他”,也许我当时都没有在意。现在,这张纸再也没有理由继续被夹在我那本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书里面了。还有,“针状辐散云系把整个系统包围了”这句话的这种说法,是我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好像是另一篇回顾。

古超加强为超强台风的那天中午,它还没有开出风眼。我便说:“Cat.3了,还见不到开眼,想像尼格一样吗?”我从那个时候开始从台风吧吧友那里知道,打开风眼后强度可以大幅提升。

从这年的二月上旬的某一天起,我经常会在父亲的带领下,在星期六下午放学之后跟他的几个同事一起到金盘路的一家烤鱼店吃晚饭。第一次来是二月上旬,那时还是南半球旋风季节的盛大时期。南太平洋破0就是在那时。在寒假补课一周结束后的一个冬日的下午,沿着长长的海师校园小道,穿过浓密大树掩映的海师校园,再跨过不久前才通车的长长的海师天桥,横跨车流滚滚又无限宽阔的龙昆南路,下面来来往往的车辆无论是出城、回城还是经过,都是匆忙的。据说这座天桥可以抵抗12级台风,可惜它在纳沙登陆后数月才建成。它的真正坚强与否,未曾经历纳沙横扫海口时传说中的15级阵风的考验。我来到马路对面的中国城公交车站(其实现在应该叫海南师范大学站了罢),虽说有18、19、20、33等很多条线路可以选择,但是在我的内心,以前对于公交车的着迷余热尚存,我会很希望坐上一辆以前没坐过的车。虽然20、33都改了线路,不是以前那熟悉的线路牌了,但是我想要坐20路。在想这些的同时,我又在用手机上台风吧,可见我人格的两重性。18、19、33路车都来过了,我也一度想上33路,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好在20路不久姗姗来迟,我便登上了这辆车。车前部的左右两侧,两个大大的银色箱子占据了大半空间,我就站在箱子旁边,听电动车特有的运行声音,经过城西路和坡巷路,到了金盘路,父亲还打了几个电话。下车,父亲已经在路边等我了。现在,18、19都换了新车,我是一次也没有坐过了。以前那么熟悉的城市生活,在我来到高中一年半的时间里,已经仿佛遥不可及。

到了饭馆坐下,无论是还没上菜还是已经开始吃饭,我还是要拿出手机上台风吧。尽管西太没有台风,但是我还是要看南半球的SH10。空气中氤氲着烤鱼的芬香,嘴里弥散着美味。另一样我觉得好吃的就是魔芋冻儿,以后我每次来这里,都会丑吃一番。

在之后数月的时间里,我成了这里的常客,当然还是与父亲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来的,有时候一去就是连续几个星期。饭饱之后,最初是跟父亲一起从金盘乘14路公交车回家。4月,父亲买了电动车。我就会在放学后先回家,然后父亲就骑着电动车来接我,爬上金星路的大坡,到那家餐馆。爬坡的时候,电动车的电池总是会显示没电。晚上吃完回家的时候,又骑着电动车滑行下金星路的大坡,但是只有一次。后来父亲说那个坡太大,我们就沿金盘路一直走,也下了坡。车行在巍峨耸立的南海大道东环铁路高架桥下面的道路上,当时南海大道工程尚未全部完工,路上一片漆黑,地上多有凸起的井盖,两旁的隔离带和人行道上有新铺上的瓷砖和路牙,也有土堆和泥沙,让人感觉总是有变整洁的希望,却又总是不完工。高架桥的柱子就静静矗立在旁边,任凭车灯把它们的身躯照亮。它们像一个个巨人,但是我们不知道它们有什么企图。下雨的日子,我在后面撑起一把伞,车行时的风好像要把伞吹走。路上的风吹得我们身上刚刚吃完饭的暖意全无,风钻进衣裳,雨滴落衣裳,好在终于到家了。就这样,不知道多少个星期我没有吃父亲在家亲手做的饭了。回家后,我往往沉迷网络。没了吃饭的时间,我跟父亲的交流时间就少了。但是实际上交流有没有减少,就是我所不知道的了。

一转眼到6月了。不知道去吃了多少次烤鱼。我已经忘记了6月16日那天是在金盘烤鱼店吃的晚饭,还是在滨涯路农垦中学附近的一家琼中鸡餐厅(暂且称之罢)。我想多半是后者。为什么会有前一段内容,大概是因为我之前以为是前者。否则,我肯定不会吧上面那些事写进这篇文章里来,而且还写了那么多。6月16日我大概是刚刚学会看NMC的报文,那天恰好古超开始爆发,下午两点钟是强台风。等到了饭店,我下意识地看了五点钟的报文,已经加强成为超强台风。现在在菲吕宋岛南部到米沙鄢以东就有3小时一报,还是源起于警戒线的改变。说到头,这又得归功于菲律宾在中沙抢黄岩岛。等到初夏的台风生成,大家惊奇地发现,某台风在还没进48小时警戒线时就已经开始3小时一报了。还是有人聪明,发现48小时警戒线已经悄然改变。而在三月出生的帕卡,还是只得到6小时一报的待遇。现在的48小时警戒线包括整个南海诸岛,而以前只是终止于西沙群岛。实际上,新的警戒线早已被标示在中央气象台的台风路径图上,但是毫无实现。现在,是菲律宾对于南沙和黄岩岛的主权要求,和中沙黄岩岛对峙的紧张局势,使当事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从而实施或下令实施了新的警报发布制度。现在,中沙和南沙的官兵和渔民可以得到每3小时更新的台风位置、强度及预报信息,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的6小时。可是我觉得这还不够。我想怎么证明南沙是我们的领土,应该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当台风在中沙和南沙的岛礁附近活动时,应该进行一小时一报的定位,换言之,24小时警戒线也需要修改,提供更精确的、及时的信息。因为,你看日本气象厅的台风情报就会发现,当台风接近日本领土,不管是日本四岛,还是琉球群岛,都会进行逐小时的定位,而且位置描述往往以附近的岛礁作为参照。我国气象台在描述南海台风的位置时,都是笼统地以上千公里外的我国大陆或海南岛上的城市作为参照。我设想,如果能够以西沙、南沙的每一个岛礁为参照,不仅能宣誓我们的主权,而且能让公众更多的了解到南海中的群岛,这样,他们就不会疑惑为什么距离大陆那么远的南沙属于我国,因为这里的每一个岛礁,都有我们的名字!当然,中国气象局后来在三沙市成立后,在这一方面是有所进步的。我只希望,当局决策者能够更进一步,不是因为我们要“抢夺”南沙,而是因为那本来就是我们的领土,理应享受与其他领土同等的待遇,而不是被冷落。我还仔细想过,南沙群岛台风不如西沙那么多,往往几年才有一个,按照这样来发布警报并不会增加气象机构多少工作量。为此我曾经在台风吧发过一帖,提出修改警戒线的想法。但是谁能料想,奇葩的是,西太近年来的冬季连续产出低纬度进入南海的台风,已经令人无语。但是在今天,袭击南沙的台风能够得到比在以前更多的关注,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Pingscorza 回复 悄悄话 高三理科实验班“大佬”变身为“风”迷。如何是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