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小时连载:少林轶事(20)

(2025-09-12 07:29:09) 下一个

 

少林轶事

(20)

 

山风拂过,带着远方尘世的气息,拂动着石锁青春稚嫩的脸颊。他站在少林寺山门外的岔路口,深情地再次回望。

层峦叠翠间,灰墙黛瓦的寺院静默矗立,千年古松的劲枝在风中摇曳,仿佛在无声地告别。晨钟的余韵早已消散,只留下一片洗涤过的宁静。这里见证了他的绝望、他的成长、他的挣扎与抉择。

他摸了摸怀中那本薄薄的册子,《易筋经》筑基篇与《般若掌》精要的墨香还依稀闻到。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秘籍,却比任何神功宝典都更沉重。它承载着玄悲大师的期许,也连接着少林的根脉。

行囊简单,除了几件衣物干粮,便是那柄刃口已磨钝的旧柴刀。他曾犹豫过,但并未将其舍弃。这不仅是防身的工具,更是一段岁月的见证,提醒着他从何处而来。

前方的路蜿蜒曲折,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时隐时现,或通往繁华喧嚣、或通往未卜吉凶,更通往广袤无垠的天地。他不再是为了追杀某个仇人而前行,心中那团火并未熄灭,只是沉淀了下来,化作一种更深沉的力量——去寻找答案,去验证所学,去履行那“守护之念”。

家仇未忘,但世界很大。玄痴的偏执与毁灭、玄悲的坚守与慈悲、王浚的权欲、苍鹰部的贪婪、还有那个神秘消失的小沙弥...…这一切都像一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拼图。他隐隐感觉到,少林寺这场风波,或许只是更大波澜的前奏。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不再回头。脚步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沉稳而坚定。

山路崎岖,偶有赶路的乡民或商贩与他擦肩而过,投来好奇或友善的目光。石锁入乡随俗,学着他们,微微点头致意。他开始留意路边的草木,倾听市井的交谈,观察世情的百态。这一切,对他而言都是崭新的功课。

晌午时分,他在路边的茶棚歇脚,要了一碗粗茶,就着自带的干粮慢慢吃着。邻桌几个行商模样的男子正唾沫横飞地议论着近日的洛阳大事。

“...…听说了吗?王参将...…呸!现在是个罪囚了!垮台了!”
“真是报应!听说罪证确凿,勾结胡虏,私炼禁药,还想谋害少林高僧...…”
“少林寺这次可是露了脸了,听说有神秘高手相助,朝廷才及时发兵...…”
“啧啧!这江湖社会,水深着呢...…不过总算除了个大害...…”

石锁默默听着,心中波澜不惊。王浚伏法,是罪有应得,但这结局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与挣扎。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这双手也曾沾染鲜血,也曾奋力敲响救寺的铜磬。

未来会怎样?他不知道。或许会遇到新的敌人,或许会结识新的朋友,或许会继续卷入江湖恩怨,或许会找到一个地方默默练功。但无论怎样,少林赋予他的东西——那不仅仅是武功,更是对力量的思考,对善恶的辨别,对心性的磨砺——将永远伴随他。

喝完最后一口粗茶,他放下铜钱,背起行囊,再次上路。

夕阳西下时,他走出了嵩山地界。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中州,官道变得宽阔,车马也多了起来。远方城镇的轮廓在暮色中显现出与中岳截然不同的繁华。

他在路旁一棵大树下找了块干净的石头坐下,从行囊里取出《易筋经》筑基篇。就着最后的霞光,他缓缓翻开第一页。

上面的字迹工整而充满力量,绘着简易的人形图谱,呼吸吐纳的法门,筋骨舒展的要诀…...并非深奥难懂,却需要极致的耐心与坚持去体悟。《般若掌》精要虽也如此,但更侧重于发力的根基与心意的配合,而非杀伐技巧。

他依着图谱,缓缓调整呼吸,尝试第一个姿势。动作有些笨拙,气息也难以立刻调和,但他心无旁骛,一点点地感受着身体细微的变化。

夜幕缓缓降临,繁星渐次浮现。旷野中寒意渐起,他却觉得体内有一股微弱的暖流,随着呼吸慢慢滋生、流转。

他收起册子,靠在大树根部,望着璀璨的星河。少林的夜晚,也能看到同样的星空,却隔着高高的院墙。而此刻,天穹就在头顶,广阔无垠。

他想起了玄悲大师送别时的嘱托:“菩提非在寺,明月亦照山。”

心境渐渐宁静下来。

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充满荆棘,或许另有奇遇。但人已不再是那个只有一腔恨意的少年。

他有了根,也有了翅膀。

少林寺的钟声,仿佛跨越千山万水,永远在心中回荡,那不是束缚,而是远行的底蕴。

夜风拂过原野,吹向广阔的天际。

少年闭上眼睛,嘴角微微扬起。

明天,崭新而又憧憬。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