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之说实话
百度百科:说实话,汉语词语,读作shuō shí huà,指说出真理,断言某事为事实。
无可置疑,百度百科并没有清楚定义什么是说实话。
“说实话”至少有表现为两种模式。一是针对某事说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上面的“真实”这词原则上是没有必要的,不管说什么自己的想法一定是真实的);另一个是说或描述实际发生的情况。
推诿和客套话当做不说实话
客套话其实表达一种情感而不是字面的意思。例如说这小孩真聪明(so chute),它表达的是对小孩的兴趣,甚至只是表达对其父母一种感情。它不是对小孩智商的评价。如有人引用毛泽东在重庆说过“蒋委员长(注蒋介石)是伟大领袖。”来支持毛泽东认可蒋介石。其实我猜只是毛的一句客套话或应对当时情况的权宜之计。从论证的角度看,用一个人的一句话来论证本身就是不严谨的。除了哑巴,每一个人都说过与自己以前说过的相矛盾的话。但是,至少我从小的教育就是采用“伟人”、“名人”或“成功人士”说过的话做论据进行论证,背了许许多多名人名言(注:中华人相信“成功”人士的话,如红红火火的曾剃头,似乎有一种“成功人士”情结,以后有机会讨论)。经典的有爱迪生说的“99%的汗水加1份聪明”,和拿破仑说的睡狮论。有一天突然反应过来睡狮论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何况拿破仑是否真说过这样的话都成问题,或者在什么场合说的。
推诿话则强调的事件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例如有人说:“对不起,有个会要参加,我得先走一步。”他/她表达是要离开而不是这个会。
说实话,“臣妾做不到啊”
曾经听到过一句最经典的话:“我从来不全相信别人说的话,甚至不全相信自己说的话。”
有大碗在微博曾说到一句话:“你不说实话能死吗?”。这两句话总结了明鉴了多少历史呀,它是那么智慧而又无奈。五千年的浩浩荡荡中华史,有多少诤言铁骨者,就有多少受难者。三年自然灾害(按官方说法)前的浮夸风,亩产从千斤到百万斤。当时的绝大部分领导是农民出身,他们不知道这不可能是实际情况吗?如果说他们不知道那是辱没智商。最近,任教父对“说实话”者提职。同时看看中华史,从来没有一朝一代说过对说实话的人进行处罚,都在鼓励说实话。好像“说实话”是中华传统的“普世观”。但有人儿戏般总结到:幼年时相信一切童话都是真的;青年时怀疑一切道理都是假的;中年时认清了世界的半真半假;而老了体会到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平平安安、有吃有喝过日子。李鸿章曾对《纽约时报》记者提到:“中国有报纸,但遗憾的是编辑们不讲真话。”不由想到“为什么说实话就那么难呀?”。 “臣妾做不到啊”。在职场应不应该说“实话”和如何说“实话”。
“说实话”的第一种模式:针对某事说自己真实的想法
任何一个文化中,在生活或工作中按“说实话”的第一种模式(即针对某事说自己真实的想法)运作都不可能在所有情况下可行。道理其很简单,“自己真实想法”是可能包含偏见和受到自己见识、知识、技能等制约的。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有一国内专家到澳洲铁矿参观,就问到:怎么不采用滴定方法分析铁的品位呀?(注:滴定是国内普遍采用,几乎说是100%)我告诉他澳洲的三大铁矿巨头都是采用XRF的。其实我不想给他解释太多,这是他的见识所决定的。假想一下,如果请他来负责一个澳洲铁矿山的实验室设计,估计他会设计为滴定法分析铁。如果上面的领导也不清楚,那么这个矿山就会设计的与其它矿山不同,或许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如在澳洲找有经验滴定员工不容易、出了问题少有人能解决、数据的可靠性差或一些用户不接受这种分析方法的数据、一些滴定化学药剂供应问题等等。从这个案例来看,他基于自己的见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应该是“实话”,但包含自己见识的局限。从一理工男的角度,这活一般工作流程是:首先通过各种方法了解、汇总其它矿山的主流分析方法,然后尽可能分析出来采用这种主流办法的原因(特别与自己原来见识不一样的话),再分析这种主流办法是否适于自己所在的矿山(分析矿山的特殊性和主流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最后向领导汇报建议的方法。当然如果已经对当地该领域情况十分熟悉也可以直接建议,其实是因为已经了解而无须重复了解。经常听说有中国公司高管开会讨论问题到半夜甚至第二天。一个理工男的理解是所有的参加会议的人都没有预先做研究。形象的比喻性描述是:所有的人都在地面上以各种姿态躺着、蹲着、站着,但没有人往下挖,那怕是一个小坑也能拓展参会人员的视野而更快捷容易作出下一步工作的决定。
同时一些领导的工作模式也不允许说出自己真实想法。微信中流传着一位刘大神在会上说到“这位先生,我请你来不是证明我的决策是错误的,我请你来是把我的决策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如果有困难,你要想办法如何完成。”因此“我请你来不是让你证明我(注:这里的我是指领导)错了!”成为职场铁律,提反对意见就换人。对此是否有权保持沉默而不评价呢?以一人代替千万人?牛!太牛!不累死就是神。这也就与中华传统的不断造神运动相切合。
同时也有一位任教父说到: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在企业机构设计中,层次越高越脱落一线的生产经营,主要职责是做决策(decision-making)。如果让一线的人做决策,管理层就可以取消了。
同时引起一个问题是否需要下层员工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才能做好企业的管理或者根本无须听下层的意见。看看下面的一微信的说法。注:以下带下划线的来自一微信。
-------------------------------------------------------------------------------------------------------------------------------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进攻延安,毛泽东作出了放弃延安的战略决策,当时很多人反对,经营了10多年的根据地就这样拱手相让,大家实在想不通。这就是这些人在认知格局上和毛泽东的区别,一般人只看到战争的局部,甚至是战斗的局部,这样特别容易犯赢得了局部战斗胜利失去整个战争,而蒋介石恰恰是这个反例。(编者注:上面的例子不知道是否为实情。)启示:我们说商场如战场,董事长做出的决议,上司做出的决议如果下属不能坚决执行,这个企业一定不会长久,会因缺少执行力更缺少战斗力土崩瓦解。
不要让你的下属拉低了你的格局:有些老板很困惑,自己作出了决策,在执行过程当中副职或者下属总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甚至是坚决反对,有的老板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甚至妥协了。其实,当你因为下属的这种行为纠结了,你就错了。如果你妥协了,你就大错特错了。你首先要清楚谁为这个决策负责,一定是你。下属的意见你可以听,但是不能动摇你的决定,否则你的威信将会彻底扫地,你的话大家都会觉得是耳边风。说句不好听的话,即使你的决策错了,有些时候你也要把它推动下去,你要让你的下属意识到你的决定,必须执行到位,不能有折扣!
下属为什么反对你: 原因一,内部人看利益外部人看是非。在这方面有很多公司付出过巨大代价,即便是世界五百强的柯达依然没有幸免。柯达的灭亡是因为数码相机的出现,可是造物弄人,第一个研制出数码相机产品的竟然是柯达。当数码项目部的老总把这个项目提交董事会审议的时候,第一个反对的恰恰是胶卷事业部的老总。他的理由很简单,柯达最大的竞争对手富士正在全力以赴扩大胶卷的生产,如果柯达分出精力来做数码相机,很有可能被富士甩开。这似乎很有道理!而其实胶卷事业部负责人真实想法是,一旦数码相机大规模上,他胶卷事业部的权重会大幅降低,他在公司的地位是要下降,所以他阻止上数码相机是假公济私。而他的话确实让董事长犹豫了,董事长说那就在调研一下吧。对于柯达这样的大公司,一项决议一旦在董事会没有通过,想再上董事会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而这一放柯达失去了做数码相机最好的时机,也注定走向灭亡的命运了。(编者注:本人认为是企业自我否定的问题不是某个人的决策问题,甚至从个人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最后的个人利益的问题应该很简单,如果他能预测数字相机必定淘汰胶卷,他自己应该自己开公司,另外其他人都是傻子吗?事实显然是所有的人都把握不准市场未来,但不愿意做自我否定。不愿意否定公司现在的王牌有利润竞争力强的产品。如果让微软现在放弃其现在的主导产品windows系统而研发新的系统满足现代电脑的要求,微软能轻而易举做这个决定吗?得多纠结呀。IBM当年偏向大型机而不重视PC机导致IBM错过了PC机的市场,IBM当年能轻而易举说放弃自己有竞争优势的大型机吗?不能!)
原因二,还有一类员工特别懒,对于董事长做出的决议,他为了不去做,于是找出各种理由来阻止,而这样的理由全部是站在为公司好的角度,这样的员工更可怕,他不但不会锦上添花,其实是落井下石。对于这种负能量的员工能今天开就一定不要等待明天!(编者注:这也需要评价一下吗?辱没智商呀!)
原因三,是因为你员工和你的认知无法匹配,甚至在拉低你认知格局。人总是在自己的认知格局范围之内做判断,没有人能突破这一点。你跟一群井底之蛙你说,天不是井口大小他们会说你是个骗子,因为他看到的事实天就是井口大小。井底之蛙所在的高度决定了它的认知格局。所以,一定不要被下属的反对而扰乱了你的决心。启示:董事长的认知格局是员工无法理解的,不要被员工拉低你认知格局,更不要被他们绑架。我请你来不是来判断我的决定是否正确,更不是证明我的决定是错的,而是来执行我的决定,想办法如何把它实现。(编者注:领导的想法下面的人不能理解,领导在领导一群什么呀?这领导太不合格了,不给公司招聘一些智商合格的人。叹息呀叹息。还是夸大了领导神一样的能力呢?读者自己理解吧。)
---------------------------------------------------------------------------------------------------------------------------------
请精通管理的大神解说上面的问题,即是否下层员工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才能做好企业的管理。
第二种“说实话”的模式:描述真实的发生
如果有人不说真实情况,必然导致无法不断积累信息而进一步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事情。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不断识别信息的真假,甚至基于假的信息完全作出错误判断。在西方文化说假话(即说的与事实不符)是不允许的,但可能不一定会讲他/她知道的全部。
先从一个场景来说明吧。
领导问:“小王今天来了吗?怎么没见到。”
与小王关系好的A说:“早上来了呀,是不是忙什么去了呀。”一转身就给小王打电话说老板找你,快回来。其实A根本没有见到小王。
与小王关系差的B说:“确实没有见到呀,老见不到他,不知道他忙什么。”其实B可能几分钟前就和小王一起参加了一个会。
做领导的多聪明呀才能识别谁说的是真的呀,还得了解员工之间的微妙关系。太累。领导也只能武断一下,长年累月领导就把某个人变成一个固化模式存储了。在上层领导面前表现还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仔细了解手下呀。在工作场所,经常可以看到被“冤枉”的员工。
在西方文化公司(注不是西方公司),说谎是不能接受的。与关系好的A同事可能说一些好的方面,如“小王最近一直忙于某某项目,经常加班。”其实没有回答领导的问题。如果关系不好的B,则说, “如果小王回来,我会告诉他,让他去见你。”其实B也没有回答领导的问题。剩下就看领导的判断力。这表明A没有见到小王,B对这事不关心。
是否应该鼓励甚至奖励说实话
如果是第一类“说实话”,对于其他人很难论证他/她是否真的“说实话”,一个人能知道另外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吗?如果鼓励甚至奖励这种“说实话”可能会导致一些人为了迎合领导故意说假的“真实话”。如有人说,“某某领导工作太忙,各种接待太多,耽误业务和技术的发展,像某某领导这么有技术能力的人不搞技术对国家是巨大损失。”谁能判断这是否是说话人的真实想法。奖励一个员工是领导的权力,如果“说实话”获得奖励,领导是如何知道他/她说的是“实话”。换一句话,领导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确认谁说“实话”并奖励。如果回到前面提到的任教父奖励“说实话”的人,难道任教父的公司只有这两个人讲“实话”?这可是10余万人的公司。再看看亩产浮夸风的案例,第一吹亩产千斤的人,可能亩产达到了800斤,吹得不大,一旦领导需要并标定为“实话”获得奖励则是鼓动更多人说这样的“实话”,如果不奖励这样的“实话”,有人会接着吹吗?竟然吹到了亩产百万斤,是人就不会相信。如果奖励这样的“说实话”,大概就剩下结派或奉承。奖励“说实话”同时就表明“说实话”的人少。
严惩和不宽容说与事实不符的假话
再看看亩产浮夸风的案例,如果发现与事实不符就严惩,一旦严惩了一个必然就遏制了这种风气。相对而言,说与事实不符的假话是更容易识别的。在西方文化公司,liar是比没有能力更严重的问题,一般公司可以无条件开除liar。工会都不会说什么。
是否有权沉默且沉默不会受到处罚
不管西方或是东方文化氛围,都有公司是集权式管理,员工是听命而行。对于与自己职责无关的问题,员工是否有沉默权是保障员工说实话的基础,否则只能是鼓励说假话。看看文革,有多少人检举揭发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应该给予家人在此上的沉默权,但不得做伪证,只是不作证,或部分说明自己知道的事实(可能导致误导,misleading)。有人会说应该大义灭亲,这样做会带来许多悲剧。其实导致文革的悲剧的原因之一就不给人沉默权。在文革中经常讲要“人人过关”必然导致假话盛行。在一些情况下,没有沉默权会导致社会氛围越来越激进。
沉默是否会受到惩罚。有些领导会对沉默的人有想法,如不支持工作,和我不是一条心等等。进而提职和提高待遇受到影响。这样都不可避免地鼓励说假话。
沉默的解读:中文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一是沉默是无声的抗拒;另外一种是沉默就是默认。其实沉默就沉默,有人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沉默,有人是因为不想赤裸裸奉承而沉默,也有人是因为涉及朋友、亲人等不便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