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
曾子的孝论: “孝分三等,大孝是让父母获得尊敬,次等是不辱父母的名声,下等是仅能供养。”
孔子的孝论:“不要违背礼仪。” “当父母活着的时候,应按一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去世了,应按一定的礼仪要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 “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婉转的劝说他们。如果父母不听取自己的意见,仍然应该恭敬的对待,不要触犯他们,虽然忧心操劳,但不要怨恨他们。”
宋程朱理学的孝论:“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
从上面可见孝有两方面的表现:
· 物质生活,即赡养。保障父母生活条件。
· 精神生活。曾子强调孝的精神方面,即让父母获得(社会)尊敬;孔子则认为是子女对父母恭敬;宋程朱理学认为是孝是顺从父母的意志, 即“孝顺”。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把孝放在礼之下,即孝的行为必须合乎礼,或按礼行孝。显然,孔子没有把孝放在“仁义礼”同一水平。
曾子扩展了孝,他认为:“身体是父母的遗物,用父母的遗物来行动,敢不恭敬吗?日常起居不庄重,不是孝;为国君做事不忠心,不是孝;做官不谨慎,不是孝;做朋友不讲信用,不是孝;打仗不勇敢,不是孝。这五个方面做不到,灾祸会累及父母,怎能不恭敬呢?如果仅仅把饭做好,品尝后端上去,这不是孝,只能叫供养。” 感觉没有什么与孝无关。
典故:曾参的孝
一天,曾参父子在锄草。地里面种的是瓜,曾参不小心,一下把瓜秧给锄断了。曾参的父亲脾气特别暴躁,当他看见曾参把这个瓜秧给弄断了以后,就大怒冲过来了,拿起棍子冲着曾参就是一棍子。曾参也不跑,就让父亲打。一棍子打上去,曾参应声而倒,一下就晕过去了。曾参醒过来,父亲还在那。他对父亲恭恭敬敬地说,儿子不孝,惹你生气了。邻居都说曾参是个大孝子。但这件事情传到孔子的耳朵里,孔子听了非常的生气。他跟其他学生说,你们去转告曾参,说他不孝,我不再认他这个学生了。曾参听到之后感到很奇怪。怎么说我不孝呢?他就来见孔子问错在哪?孔子说,你父亲下这个狠手打你,有可能会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的话,你父亲会被官府给抓起来,你父亲就等于犯罪了。所以你就让你父亲这么打你,让你父亲犯罪。造成这个后果,你这才是不孝。如果你孝顺父亲的话,你应该赶紧跑,别让你父亲犯这个错误。别让他因犯这个过错被官府抓起来,别让他承受丧子之痛。
可见“孝”的理解有多远。
现实生活中的孝的状态
展开史书可以发现,父子、兄弟之间的仇杀比比皆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父母按自己的意志要求子女,也有子女不照顾父母。大概不是一个“孝”能讲得清的。
中国历史中从来没有人反“孝”,这说明“孝”是中国的“普世价值”。
英文中“孝”概念
英文中没有“孝”的专属词。可以翻译为filial piety。如果从英文往中文翻译则为子女的崇拜,像对神一样的崇拜。不知道他们如果行“孝”。
当今生活中如果何实施“孝”
· 物质生活。当今世界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绝大部分人退休时父母尚在。对于普通退休工薪阶层要支付父母的养老费并不容易,特别是父母有一些老年病。例如北京养老院的费用达到数千元/月,甚至更高,再加上请人照顾的数千元/月以上,一般退休工薪阶层实难支付。再考虑一下独生子女的一代,要他们支付4个老人的养老何其难呀。从西方发达国家情况来看,一般采用自己赚钱养老为主,国家补贴穷人的办法。对于70后及以后的出生的人,就不应该以“孝”的理念为养老物质生活的基础。同时,这个世界,有富人就有穷人(有众所周知的20%的人拥有80%社会财富的理论),如果整个社会仍以“孝”的模式养老,这意味着有不少人的养老都是问题。
· 父母的精神生活层面。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年龄相差10-15岁左右就会存在代沟。现在父母很难按自己的意志要求子女,否则大部分情况下必然矛盾重重。按曾子的给父母争光的“孝”倒是可行。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父母必须建立自己的精神生活世界,而不能把子女完全做为自己的精神依托。从社会层面讲,应该为退休老人的精神生活提供条件,老人也是社会的财富,就看如何用。
按原旨的“孝”,父母在不远行。大概能做到的不多,毕竟出自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理念已经很难在当今商业社会运行。
孝是中华传统,但我们离原旨的“孝”的社会状况太远了。当今社会,“孝”是应该什么样子?但至少 “孝”的物质生活方面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的职责而逐渐减少子女义务,这样寿命越来越长的老人生活才有保障。精神生活方面呢?以父母意志为主宰走向何方?走向平等交流和理解模式吗?
您说的很对,西方没有"孝"的观念,但中国把孝做为第一道德。今天中国人仍然用孝的道德评价人。这是为什么呀?中国孝的观念来源于什么?为什么东西方差异这么大?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这是该文想讨论到的。不应该简单粗暴否认传统文化,但也不是盲目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