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台湾朋友

(2025-01-14 08:08:35) 下一个

一、学海无涯

     当年到美国留学,到机场接机的是台湾同学,在随后的几年里从他们的身上能感受到一种同胞之情,更能感受到人性的真诚和温暖。那时他们一个中国的立场,比大陆同学更加坚定。他们对中国大陆的认知远远超过我们对台湾的了解。早年的中国同学会都是台湾人组织的,因为大陆学生太少,所以我们是一个同学会,是在一个中国的旗帜下联欢,庆祝我们共同的民族节日。

      台湾中国同学会的活动有一半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书法、灯谜、剪纸、风筝等。后来知道中华民国政府有专门的海外文化交流基金,高校的校友会自然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在台湾人办的中国同学会里还真是学到不少传统的或者非传统的东西,比如重阳节,做月饼,抽奖,等等。说来可悲,我在出国之前都不知道重阳节。

      我到美国时大陆学生闹独立好几年了,但有一个台湾来的何教授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坚决发对分裂。何教授学术和人品非常卓越,德高望重,是我等后生晚学的楷模。我们十二分的独立意愿在他面前一站三分都不剩了,没人敢在他的面前谈另立山头。何教授的权威勉强维持了两个中国在一起几年。我们大陆有学生学者大约二、三十人,加上家属也不到四十人。台湾方面至少有三百号人,拖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中国大使馆鼓励独立,每一个花名册上的人头每年可以向大使馆申请五块钱的活动经费。所以我们要竭力网罗各类人才,不仅所有家属,当地中国店老板的一家老小都成了 《xxx 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正式会员。因为当年囊中羞涩,一方面要老板的人头费,另一方面还要向店老板化缘,美其名曰广告费。

      台湾同学看我们独立意志坚决,感觉强扭的瓜不甜,也就同意两个中国分开活动了。最初还有一个一致意见,中秋和春节两大节日共同举办。很快新的矛盾就出来了。台湾人的活动是要交钱的,否则哪来奖抽。活动费用每个台湾人交六块,每个大陆人交一块,台湾主办方还特意将一些奖给了大陆人,在经济上台湾人明显吃亏。原来大家在一个旗帜下,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中的同胞生活贫困也是实情,补助一点也是正常。现在你高调独立,还要来揩油,一些人难免腹诽。大陆这边很多人一块钱也不想交,学生会干部要挨个做工作,听到的是一些神答复。“你知道一块钱是什么概念吗?可以买四条面包,两条就足够我吃一个礼拜”。

      我们向台湾同学喊话,你们可以参加我们的聚会,免费的,只是没有奖抽。我们自己擀饺子皮,自己包饺子,各家再随意炒几个菜,力求将成本降到最低。我们年轻,我们有干劲,有朝气,有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我们就是没有钱。在中秋节前的一个多月, Grocery Store 的绞肉打折,(那时还很少有猪绞肉卖),我们就跑到店里要 Rain Check, 还指定哪一天来取货,经理先是用诧异的眼光看了我们一秒,随后就微笑着同意了。谁说人穷志不短,那个时候一分钱也要扳成两瓣花。

      绝大多数台湾学生都需要家庭的接济和供养,就像今天的大陆留学生一样。许多人在本科就读,甚至语言学校。许多女孩子到美国的目的就是找配偶,不一定能钓到金龟,如意郎君还是有希望的。大陆留学生中的未婚男性成了她们的首选目标,而大陆男子之前碰到的都是半边天,恐龙女之类,哪里经得起温柔蚀骨的缠绵,往往不攻自破。一旦恋爱关系确定,女孩就动员未来的夫婿申请常青藤类的名校,考虑毕业后出路的问题,这种远见当时的大陆留学生还没有。她们的理论是“你既然能拿到州立大学的全额资助,那么拿名校的录取应该没问题。你不是会读书吗?我家早就准备好了资金送你进最好的学校。” 这本质上是一种投资,感情和资金双重的,任何投资都有博弈的性质,我拿青春感情加持资金赌明媚的未来。

      长昊同学北大毕业,在清华读完研究生,到我校又读了个 Master. 那年夏天答辩通过,和几个朋友开车到 Coronado 旅游,山区、大雨,半路车祸,长昊当场晕迷,警方派出直升机,送到100英里外的医院。经过一天的抢救医生也没能换回那条年轻的生命,天妒英才。

      长昊的台湾女友 Jennifer 忙于论文的最后修改准备答辩,就没去。长昊的后事是在两岸同学会的协助下 Jennifer 亲力亲为一手料理的,从联系长昊的父母、大使馆,到追悼会,火化。长昊的父母在山西农村,当地县城都没去过几次,他们婉拒了 Jennifer 让他们到美国参加葬礼的邀请。美国的后事料理完毕后,Jennifer 捧着长昊的骨灰盒远涉重洋,送长昊遗骸回乡。到庄子上时更是披麻戴孝,以未婚媳妇之礼拜见不是公婆的公婆。最后入土为安,魂归故里,Jennifer 走完了全部过程。

      Jennifer 在我校硕士毕业后到Rice University 朱经武教授那里读了PhD, 做当时热门的超导研究。后来和一个大陆留学生结婚,拿到学位后二人双双到台湾大学任教。

 

二、职场扑腾

三、混迹社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dong140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好+1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好!
唐山故乡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格利' 的评论 : 多谢鼓励。昨天看到两篇关于台湾同胞的文章,触发了我的回忆。一些和他们交往的片段翻滚出来,乘着还未老年痴呆,赶紧记录下来。我们的经历见证了历史的巨变,包括科技、资讯、经济、人际关系,等等。眼花缭乱,幸耶?不幸耶??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好文,想不到台海两岸学生会还经历了那样一种联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