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糖尿病是吃出来的,尤其是进食谷物、淀粉、甜品。此言非虚,尤其是对二型糖尿病而言。但凡事都有例外,一型糖尿病患者即使不吃那些谷物、淀粉、甜品,照样难逃病魔的梦魇。
舌以尝百味,以尝美食,有道是“舌尖上的美食家”。祖国的博大精深文化将百味高度概括为五味,—— 酸甜苦辣咸。百味也好五味也罢,感官的探测器或者传感器 (Sensor)为味蕾,其分布密度以舌尖为最,两侧次之,舌面又次之,而舌的底面几乎没有。人(可能甚至动物)对糖、甜、甘的敏感程度也是这个次序。
身体正常(胰岛素正常分泌、没有糖尿病)的人只有在进食甜品时,舌尖才会有所反应,“嗯,我尝到了甜蜜”。当停止进食甜品,味蕾的反应也就消失。而糖尿病患者的舌尖会有持续的反应,即使在没有任何进食的情况下或者夜间。这种反应就像针尖的刺激,有热、麻、和辣的感觉。当糖尿病加重时,这样的刺激会增强,并且感受到的区域也会扩张。扩张的方向是由舌尖向舌的两端,再由舌尖和两端向舌面的中心 —— 三面向心扩张。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讲,味蕾受到了损伤或者坏死,Sensor 传递着错误的信息。在糖尿病在完全发作之前,味蕾不至于完全坏死。显然味蕾和胰岛素正相关。
糖尿病患者对自身血糖的高低有切身的感受,血糖仪的测试是一种监控。每天扎上一针或者几针还是颇为痛苦。是否能够用睡液代替血液进行测试,这是不是医学工作者和医疗器械工作人员应负的使命和责任?
糖尿病和族群有关,尤其偏爱华人。你看美国肥胖者那么多,蛋糕那么甜,糖尿病罗患的比例尚不及华人。
糖尿病又和生活质量、贫富有关,典型的闲贫爱富。改革开放前,我厉害国人每人每月只能凭票购买二两糖、半斤油、一斤肉,一个个骨瘦嶙峋,哪里听说过什么糖尿病。糖的摄取、转换、吸收、储存、使用必须精打细算,任何一个糖分子的浪费,都可能引发至命的后果,那个惩罚就是一个字 —— 死 (Your Penalty Is Death)。这也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死了那么多人的原因。我们存活下来的人基因有着轻微的变异,我们都是糖的守财奴,护糖就是保命,守护糖分子的概念深入到了我们的细胞、骨髓。
最近唐山上了热搜,唐山是祖国的代名词,根系所在、魂牵梦莹的地方。附上一张热搜中的照片。
一个个肥头大耳,膘肥体壮,挺着大白肚子,糖尿病人不在少数。乾坤腾挪、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国啊,多年未亲近。心中的净土啊,渐行渐远。
有专业流行病调查报告吗?
或者临床统计数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