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当然,人工智能已经质变无数次了,除了二进制可以牵强地在中国哲学中找到对应以外,基本上与中国哲学没啥关系。
但是,但是,但是,在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上,人工智能也许可能大概真需要到中国哲学中去找一点儿灵感。那就是规则的学习能力。
啥是规则的学习能力?俺既是门外汉,又没有耐心做功课,只凭一知半解胡猜,定义如下:
就是在没有任何人为提高设定的情况下,自主习得根本性规则的能力。据俺的一知半解,人工智能没有这个能力。人工智能打败围棋天才很牛,但那是在规则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下围棋赢了只能说明人工智能同样时间算得快,同样速度算得多。如果没有规则提前输入,连围棋是啥它都不认识。
人工智能下个围棋扫个脸,人们就开始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了。其实现在真没必要担心。因为机智人要自主思考,自主判断,现在连门都还没有摸到。
最低的门槛之一,俺觉得,应该是思考或者语言能力。而这两种或者一种能力,机器人没有,没有,根本没有。现在有的,能自动学习某些语法规则(比如过去时态的标志方式)。这个很棒,但这只是知识总结,大数据多次重复校正的结果。但这种规则在什么情境下可以应用,什么情境下应该应用,机器人是没有办法决定的。最简单的,比如听到一句话,语法是一回事,词汇是一回事,具体情境又是一回事。同样一句话,配合不同重音,意思可能不同;表情变化不同,意思可能不同,具体情境不同,意思可能不同,对话主体不同,意思可能不同;其他因素都控制好了,一模一样的话,还要确定说话的个体是不是个变量。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如果没有人工辅助,俺猜电脑都“学”不会。
但人类天生就可以判断,从婴儿开始,人类就有这种能力。仍以语言为例,如果不明白语言是怎么发生的,人工智能怎么能产生跟人一样的语言能力?
问题就是:在西方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框架之下,人类好像(好像,只是好像,俺了解非常有限,因此不是定论)还不明白语言是怎么发生的。
好像瓶颈了。。。。
语言发生原理,理论上,中国哲学可以比较有道理地解释,因此有可能在根本上为人工智能指出一条出路。简单地说,就是“感应”能力:由感知推出判断。比如一句话,即使不明白意思,人婴儿也可以判断其中的情绪。情绪与语气与声音结构挂钩。下次听到同样的话,声音结构相同但语气不同,情绪不同,那么情绪与声音与结构脱钩,与语气保持钩连,声音与结构同其他具体意思建立钩连。依同样原理,人脑不断发育,可以感应的信息越来越细,语言规则与情境规则的联系在不同方面都清晰起来,不同方面的信息与语言可以互相勾牵。小盆友就可以越来越多地理解,越来越多地表达。
机器人有这本事时,人类就可以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