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梳理一下关于知的思考

(2019-09-19 07:51:26) 下一个

“知”是由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构成的。

构成知的方面:知者、知的能力和知的对象。

知者就是知的人。

知的对象就是所知。严格地说,所知并不是知的对象,而是知的结果。知的对象是相的整体。而整体本身是没有具体的相的,比如种子之中没有枝相叶相根相果相。任何具体的知,都是这个整体被割裂,局部被突出的结果。这就是知者的所知----具体的知,有内容的知。

没有对整体的割裂与对局部的突出就不会产生具体的知。

割裂与突出不是相的问题。任何相,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不制造也不产生割裂与对立。

产生割裂与对立进而而产生具体的内容具体的相,这是知的能力的拿手好戏。

知的能力本身与对象一样是整体的,遍在的,没有内外彼此的。但因为其遍在,就会收摄整体中的所有细节。不同的细节之间就会产生对比,对比就会显现差异,差异显现就会产生割裂与对立。割裂与对立的结果,就是具体的知。比如醒了,活动了,累了,睡了,又醒了。。。知把这些具体的感受连接起来,就会产生知者-----“我”。进而“知者”又认为“我”是这一切“活动”的主体,是贯穿一切活动一切知的那个主体;已知与未知,甚至知本身,都是“知者”的“知”的对象。

然而,理论上,本质上很可能不是这样。啰嗦地说:“知者”与“知的对象”,知的能力与知的内容,是同一种活动显现出来的两面。这个活动就是“无中生有”,或者“有中生有”。“无”不是啥都没有,而是没有具体的相,就只是整体。举例仍如种子之中没有根叶茎花果的相,在这个意义上说是“无根叶茎花果”;但也不是实际上没有,因为它还有这个潜质,根叶茎花果都在那里潜伏。“有中生有”与之相似,“有”不是有任何具体的相,而是有一切。一切都重叠在那里,比如一百种颜色混在一起,只能看到黑。但这种黑不是没有其他色,而是不显现。“无中生有”或者“有中生有”,就是让潜在的显现出来,聚焦于混沌中的一种具体相。这样一闹,万象无象,无象万象之中就产生了具体的相和它的背景,主体和他的对象。

主体和对象的产生并没有真的“产生”,而只是显现。它们显现再消失也没有真的显现与消失,如同一条夜路上的景色,人拿手电经过,照到哪里哪里就显现,再照别处此处就消失。但显现与消失都只是焦点的变化引起的“知”,不是这些东西真的出现或者消失了。

具体的“知”很可能就是这样一种“焦点”。它一到哪儿就会产生“这是X”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就是割裂与对立的根由:因着这种判断,具体的相与整体的混沌割裂,具体的知掩盖整体的知,知与知的内容显现为能与所。从这里产生世俗,产生宗教,产生科学,产生哲学。。。这些都是“知”要扩张自己的努力(主要是要扩大所知,比如世俗、科学与部分哲学,这种努力用在知本身上,就是宗教与另一部分哲学)。

而知的整体,则浑然无知(“无知”----不是没有知,而是不和任何具体的知纠缠)。因为无论具体的知怎样折腾,都在整体知之中,是整体知中本来就有的,不新鲜也不陈旧,不增加也不减少,不迷惑也不醒悟,不娇纵也不排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