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3172年被神亲自统治,到公元前2400年被16位半人半神统治,最后到公元200年左右第46个代表神的世俗政权因彗星撞地球和外族入侵等被毁灭,古印加王国的首都库斯科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悄然走过了近3400年。曾几何时,尼比鲁星球的阿努纳奇们在这里淘金。他们从远方运来巨石,这些巨石在他们手中是软的。他们用外星高科技随意将巨石切割成他们想要的形状,并用巨石建成淘金的设备。地道通向山腰,石缝被拓宽成走廊,其墙壁或光滑,或角状。复杂的水道紧随其后,便于让所有的泉水、河水和雨水朝规定的方向流动。这就是印加传说中五个太阳时代中的第一个时代,即维拉科查神时代。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第二个时代是巨人时代。不慈善的巨人与神之间发生了战争,接着库斯科便进入了未开化的原始人统治时代,该时代被称作第三个时代。不知道过了多少年,英雄时代和君权时代来临。这两个时代有着流光溢彩的光景,被史学家称作古印加人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半人半神和替神统治的人交替着建设库斯科,使其成为圣谷中的桃花园。这里黄金遍地,沃野千里,生活在此地的印加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科学和天文学,还有足够长的日历。他们礼法规范,祭祀昌盛,社会繁荣富足。该时代被认为是苏美尔文明的“附身”。
然而,这一切都在约公元三世纪戛然而止了。随着古印加王国的君主在战争中被杀死,贵族们带着国王的幼子逃到马丘比丘避难,库斯科衰亡了。在流亡的几百年里,知识渐渐衰败,文字也被遗忘。而文字被遗忘的原因是,国王曾不断派人到库斯科的太阳神殿请求神谕,但解读神谕的祭师说,文字是瘟疫与犯罪的罪魁祸首,也是导致库斯科统治走向终点的导火索。因此,国王颁布法令:“任何人不得买卖用于书写的羊皮纸和树叶,也不得使用任意一种文字,否则处死”。取而代之的是,国王引入了绳子用来记录年代与事件。这种记事绳是用羊驼和骆马的毛织成的,再染成各种颜色,最多的有七色,即一个绳结之意。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当古印加王国世风日下时,太阳神之女的萨帕·印卡身着金装,称太阳神将他带到了天上,向他传授秘密的知识后,让他带领人们回到库斯科。此时是公元1020年,他被认为是印加帝国的第一任君主。这些都被写进了《地球编年史》中。没人知道这些说法的真实性,人们只知道,当印加君主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人俘获时,印加帝国的领土已经从库斯科区域扩张到了今天厄瓜多尔和智利及亚马逊雨林深处。人们还知道,当西班牙人于1533年进入库斯科后,他们发现这里是一个干净整洁、设计精巧、组织完善的大都市。都市里有宏伟壮丽的太阳神殿、宫殿、花园、广场和市场,围绕它们的是约10万个住宅。每个房子上都有尖尖的人字形屋顶,屋顶上铺着茅草,烟囱里冒着烟。街道的角度很有讲究,道路笔直,都铺了石料,路面中间是排水沟,也用石料砌了边。
这些都让乡巴佬的西班牙人觉得,被与世隔绝的库斯科怎么像世外桃源一样。他们无法理解,还在使用狼牙棒作战的印加人是如何建造出如此恢弘的城市的。而《秘鲁编年史》的作者更是用热情洋溢的语调描述了库斯科的高大建筑物、广场和桥梁,并称其为“金碧辉煌的城市”。从城中心向外扩散出4条坦途,它们延伸到帝国最遥远的角落。他赞辞中这样写道:“库斯科是壮丽而庄严的,它一定是由拥有伟大智慧的人类建造的。虽然街道狭窄,但是与坚固石头砌成的房屋相结合,构成了完美的库斯科。这些石头都很大,而且切割完好。房屋其它的构成部分是木头和稻草。在这里,你找不到任何瓦砾、砖块或者石灰的踪迹”。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而在西班牙人到来前,印加人在梯田的最上方种植耐寒的土豆和谷物,在山腰种植豆子和玉米,在山脚下种植水果和胡椒,并通过合理的灌溉系统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他们还知道特殊的通风系统,在仓库里利用高原的冷空气延长食物的储存时间。这里的仓库里堆满了高度直达天花板的各种物资,居民们穿着棉质或驼毛纺织的长袍,戴着头饰,留着不同的发型,这暗示着他们的不同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原本来自帝国的哪个部分。真难想象,这个缺乏大面积开阔耕地的山中之国竟然能让每个国民丰衣足食,而且帝国从未闹过饥荒,人们过着仓廪实而知礼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生活。
可惜,这样的“桃花源”全被西班牙人毁掉了。他们拆除了无数印加建筑,用能搬走的巨石建造教堂,还把整个市中心改成了西班牙式样的。今天,这个历史老城区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而库斯科那些巨石遗迹就在岁月流逝中,静静观看着库斯科的沧海桑田。在库斯科的3天,我每天都游走在巨石遗迹和欧式的街巷中,乐此不疲。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从肯科遗址出来,我发现这里是收费的,20索尔,5美元多,原来我不经意间逃票了。在肯科遗址东边一公里处,还有一座月亮神庙(Temple of the Moon)。对于我这样一个想看尽神迹的人来说,它一定是我必到之地。可我没想到,这里是一片草场,根本没有路。好在月亮神庙所在的石山是明显的地标,我也不怕走错。这里的月亮神庙比库斯科的太阳神殿海拔高几百米,据说在古印加时期和印加时期是祈祷生育而建的圣地。宽阔而低矮的山坡上有一条裂缝,裂缝深处是一个洞穴,很多人都说这条裂缝从任何角度看都像一个阴道。洞穴内有台阶,墙壁上有雕刻,洞穴上方的石山上是月亮神庙。但不幸的是,这里的基岩是石灰岩,石山上的所有雕刻都严重风化,根本看不出最初的样子。
我站在山顶上,眺望着四周的群山和圣谷,心中对远古神的杰作充满了留恋。我不想回酒店,从月亮神庙又走回了“猎鹰天堂”。在肯科遗址时,天空又飘起了细雨。此时,该遗址早已结束营业。我在售票处躲了一会儿雨,看没有停的意思,就走了出去。在“猎鹰天堂”下不远处,有一个小山村,我从中穿过,刚好看到了“猎鹰天堂”三道宏伟的城墙,心中满满的感动。而雨不知不觉也停了,一抹夕阳的余光映衬着伟岸的它和芳草地,这让我的视觉里都是美丽。
月亮神庙
月亮神庙
月亮神庙
月亮神庙
月亮神庙
月亮神庙
在“猎鹰天堂”的对面,还有一座小山,上面有一个白色基督像(Mirador desde el Cristo Blanco)。这个基督像是巴勒斯坦人在二战后送的,他们二战时曾在库斯科避过难。上山的路很陡,因为刚下过雨,山中的土路又很滑,我满脚泥泞地爬了上去。可我刚走出树林,便看见一道彩虹出现在了我的视线里。我快步走到耶稣像前,想把耶稣和彩虹一同放进镜头里,可一个大树把彩虹挡得严严实实,我只能看着彩虹慢慢消失,觉得自己好幸运,连续两天看到了彩虹。我站在双手张开,拥抱库斯科城的基督像下,一边俯瞰着被群山环抱的库斯科,一边等待日落,可乌云把太阳遮住了,我只能走下山。
白色基督像
白色基督像
白色基督像
白色基督像
白色基督像
今天,曾经是印加人“桃花源”的库斯科,不仅仅有基督像这样的现代建筑,还有西班牙人的建筑,城中的渡槽(Sapantiana Aqueduct)便是其中之一。但是,西班牙人只是建造了渡槽的上面,其余部分是印加建筑,包括石阶和石阶下的运河。这个渡槽系统可以把附近山顶和冰川的水输送到城市中。运河中有很少的水,我走了进去,试图爬上流水的石阶,但石阶上都是滑溜溜的苔藓,我爬了几阶便缩了回来。
渡槽
渡槽
渡槽
如果说我去过的这个渡槽还留有印加人“笔迹”的话,那老城区的广场、教堂和博物馆便都是西班牙人的手笔。跟利马一样,库斯科的中心也叫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广场旁也是教堂。这里曾是印加帝国的中心,西班牙人最初是这样描述广场的:它是方形的,大部分很平整,还铺了小块儿石料。广场周围有四座首领们的宫殿,它们是城中最主要的建筑。这些建筑也是用石料建造的,石料上还有雕刻并刷了颜色。其中最宏伟的一栋是印加君主阿塔瓦尔帕他爹的,那栋建筑的门洞由红色、白色和花色的大理石建造。而帝国各地,哪怕是最遥远地区的首领和贵族也会在广场后的城中建造宫殿则,库斯科似乎是一个只有精英阶层才能进入的社区。
库斯科大教堂
库斯科大教堂
库斯科大教堂
库斯科大教堂
库斯科大教堂
耶稣会教堂
耶稣会教堂
如今,这一切都已随风而去,取而代之的,是广场旁重量级的库斯科大教堂(Catedral de Cuzco)和耶稣会教堂(La Compania de Jesus Church)。我们是从太阳神庙直接来到这里的,沿途街巷里的建筑都是天衣无缝的巨石地基。刚出街巷口,便是付费的耶稣会教堂,每人3美元多。这个教堂始建于1570年,在阿塔瓦尔帕他爹的皇宫遗址上建造而成,外部有两个很漂亮的钟楼和巴洛克式的外墙。我们没有走入内部,反而走进了与之相邻的库斯科大教堂内。这里正在举行庆典,里面坐着的都是秘鲁的精英。
建于1550年的该教堂是库斯科地区的第一个大教堂,西班牙人在修建教堂时,从萨克塞瓦曼搬来了很多大石头做建筑材料。里面金碧辉煌,但教堂最大的特色是,油画《最后的晚餐》中耶稣面前的盘子里装的居然是一只烤豚鼠,烤豚鼠是风靡秘鲁的美食。这个教堂平常不开放,我们很幸运赶上典礼,但不让拍照,我趁着典礼结束乱哄哄之际偷拍了几张。走出教堂,看见秘鲁的精英们正在教堂门口合影留念。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穿着质量超好的羊驼绒大衣,这样的大衣在库斯科至少卖250美元。上帝对这些精英真好,本来又下雨又乌云密布的天空,在他们出来后没多久,太阳便露出了笑脸。
圣弗朗西斯科广场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
库斯科的午餐
库斯科的午餐
离人声鼎沸,警察特多的武器广场不远,还有一个圣弗朗西斯科广场(Plaza San Francisco)。当初皮萨罗带领西班牙人进入印加军队突然撤离的库斯科时,为防止万一,他让西班牙人全部驻扎在了这个广场和武器广场中。圣弗朗西斯科广场旁有与之同名的教堂,我们就是在去这个广场的路上找到五星级酒店Aranwa内既便宜有好吃的午餐套餐的。这个广场和这个教堂一看就是给贫民的,一点儿生气也没有,教堂里面也没什么特色,祈祷的都是老百姓。本来我们不打算在这个教堂停留很久,但外面又下起了大雨,我们只好百无聊赖地在此地等雨停。
印加博物馆
印加博物馆
印加博物馆
印加博物馆
印加博物馆的印加君主
在西班牙建造的历史街区里,有好几个博物馆,我先去了印加博物馆(Museo Inka),因为位于库斯科大教堂后侧的它是库斯科最热门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正门很不起眼,我们问了人才没错过。门票20索尔,5美元多,秘鲁大部分景点的门票都是这个价格。先生照例不去,我自己一个人欣赏。入口是一个冷冷清清的庭院,一点儿也看不出热门的样子。博物馆内展出了公元2世纪的莫奇卡文明到公元12世纪的齐穆文明等印加特色的彩色陶器,还有一个石像,剩下的就是印加人的吃喝和服饰,及印加君主画像,一件金银制品都没有。而吸引人眼球的8具印加木乃伊,我连个影儿也没看见。这个博物馆太“坑爹”了。
前哥伦布艺术博物馆
前哥伦布艺术博物馆
前哥伦布艺术博物馆
前哥伦布艺术博物馆
前哥伦布艺术博物馆
前哥伦布艺术博物馆
前哥伦布艺术博物馆
前哥伦布艺术博物馆
相比无聊透顶的印加博物馆,前哥伦布艺术博物馆(Museo de Arte Precolombino)还稍微有点看头,博物馆门票也是20索尔,可以刷卡。跟其它博物馆不同,这里的很多展品都从利马的拉尔科博物馆(Museo Larco)博物馆中精选而来,而这个博物馆我因为时间关系没去成。既然它们是一“家”的,我在这里也可以了却遗憾。博物馆中分成了贝壳厅、黄金厅、银器厅、木制品厅等,展品也囊括了印加人的莫奇卡文明到齐穆文明阶段,但里面的金银展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跟利马的黄金博物馆相提并论,我为去过黄金博物馆而暗暗庆幸。
“猎鹰天堂”
“猎鹰天堂”
“猎鹰天堂”
当华灯初上时,我爬楼梯走去了San Cristobal教堂。我倒不是对这个教堂有兴趣,只是因为传说中说,第一位印加人曼科·卡帕克建造的宫殿就位于此处,它离“猎鹰天堂”咫尺之遥。站在这里,可以俯瞰灯火通明的库斯科。第二天清晨,我又折腾自己,登高阶走去了“猎鹰天堂”和基督像所在的小山。我要在神启动库斯科的地方跟神告别,也在掌管现在库斯科人灵魂的基督像下跟基督说再见。眺望着圣谷中的库斯科,我有些依依不舍。库斯科,我来过了。如果“桃花源”时的你是暖流,现在的你是寒流,那我愿你们能在濛濛细雨中相遇,能在薄薄云雾下亲吻。
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