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数千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牛气冲天的帝国。一个是莫卧儿帝国(1526-1857),一个是孔雀帝国(B.C.322-B.C.184)。莫卧儿帝国由从开伯尔山口进入的穆斯林建立,此帝国定都在恒河最重要支流亚穆纳河边的阿格拉和德里,而孔雀帝国是在印度“土生土长”的,它定都于恒河边的华氏城,即今天的巴特那(Patna)。如果说莫卧儿帝国是印度的终结者,那孔雀帝国则是印度的开拓者。这个孔雀帝国就像一颗启明星,高悬在历史的天空上,给印度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今天,印度国徽上的“四狮”形象正来自于孔雀帝国的阿育王柱的柱头装饰。
可是,孔雀帝国是如何来到人间的,它为什么要定都华氏城呢?这得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次大陆说起。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当亚历山大大帝把波斯第一帝国送上西天后,他的势力范围便扩展到了印度河流域。而波斯人和亚历山大军团之所以会轻而易举进入古印度,是因为游牧的雅利安人在古印度站稳脚跟后,欧亚草原经历了一场技术革命,那就是作战时骑马射箭。这种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让雅利安人防不胜防,外加铁器的广泛使用,因而他们不断向恒河流域退却。幸运的是,在入侵者到来前,雅利安人已经搭建起了完整的世界观和统治体系,即种姓制度。因而不管哪批入侵者到来,都会融入到种姓制度的汪洋大海中。
最初波斯人的脚步临近古印度时,这里已出现十六国,这些国家被史学家称为列国时代(B.C.600-B.C.300)。当亚历山大到来时,位于恒河平原东部的一个名为摩揭陀王国正处于上升期,它在吞并了瓦拉纳西所在的迦尸国等国后,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推进到了恒河流域。此时,佛教已产生,佛陀长时间在此国居住,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结集都是在此国国王的赞助下举办的。而华氏城第一次被定为首都也是在这个王国,时间是公元前450年。从这时起,梵语中意为“花都”的华氏城便开启了它“开挂”的旅程,成为了南亚次大陆的贸易和商业中心。
巴特那
巴特那
十六国地图
发展势头良好的华氏城在摩揭陀王国继位的幼王被大将难陀推翻,建立了难陀王朝(B.C.364-B.C.321)后依然保持着首都的地位。很多学者说,摩揭陀王国之所以会强势崛起,出身十分低微的难陀之所以会当上国王,是因为“沙门思潮”的盛行。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四大种姓中的城市手工业者吠陀和首陀罗,在摩揭陀王国经济大发展时期积攒下了大量财富,他们迫切需要思想的变革,反对婆罗门对精神世界的把持和刹帝利对社会财富的垄断。于是一大批思想家顺应时代潮流,创立了“沙门思潮”。此思潮的代表人物就是反对种姓制度的耆那教领军人物筏驮摩那(Marhavira)和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教开创者释迦牟尼。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出身于刹帝利阶层,拯救了无数人灵魂的思想家在创立耆那教和佛教时秉承的是传播自己的哲学思想,而非宗教。
在沙门思潮风行时,欧洲和中国也在进行着深刻的思想变革。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黄金期的中国,诞生了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家,为之后的中国奠定了2千多年的哲学基础。而在城邦林立的古希腊,则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历士多德等伟大的哲学家,还培育出了亚历士多德眼中的六种政体,这些思想家为今天的西方世界了打下了哲学根基。换句话说,今天世界运行的基础,都由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奠定。那真是值得全人类仰望和膜拜的时代。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虽然摩揭陀王国的历代统治者都对“打破阶层藩篱”的沙门思潮很重视,但真正把沙门思潮运用到极致的则是难陀。他和他儿子在时代之风的吹送下,在至少2万名骑兵、20万步兵、2千战车和3千头战象的雄厚军事实力助推下,开始了大征伐。在占领了恒河流域后,挥师向印度河流域进发。若不是迎头碰上亚历山大的王师,说不定第一个在印度建立帝国的就是难陀王朝。
可是,生的好不如运气好。生在幸运时代,却很倒霉的难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靠歪门邪道得来的王位受到了报应,总之他遇到的强大对手不仅让他扩张的脚步停息,甚至连头上的“乌纱帽”也没了。一位在刹帝利种姓阶层,名为旃陀罗笈多的年轻人在婆罗门政治家和哲学家的协助下,于公元前321年攻占难陀王朝的都城华氏城,推翻了难陀王朝,真正验证了中国古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正确性。从这一年开始,定都于华氏城的孔雀王朝正式登入历史舞台,并在印度浩瀚的历史上如长明灯般永不熄灭。此时,是中国的战国时代,而亚历山大大帝则刚刚去世2年,他建立的帝国正处在分崩离析状态。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生逢及时的旃陀罗笈多赶上了亚历山大大帝故去,印度河流域失去强权政治的重大机会,又继承了难陀王朝的庞大基业,些都让他如雨后的春笋,迅速发展壮大,不断蚕食亚历山大大帝在古印度留下的产业,占领了西方人称之为的奶牛带(Cow Belt),还迫使对旁遮普地区统治的亚历山大爱将塞琉古将一个女儿嫁给她,并向南扩展王国的领地。在笃信耆那教的他以绝食方式去世前,孔雀王朝的领土已从东边孟加拉湾延伸到了西边的阿拉伯海,南部扩张到到德干高原。
很多人都说,旃陀罗笈多出生于饲养孔雀之家,因而他的帝国才称之为孔雀帝国。可是,养孔雀是不可能属于刹帝利阶层的,他在当国王前也不会有机会见过亚历山大大帝,被难陀王朝羞辱的婆罗门高种姓也不会帮助他造反。不管旃陀罗笈多的身世如何,孔雀帝国中的“孔雀”之名都让我想起西藏有大神居住的冈仁波齐山上发源的,以动物名字命名的四条河流: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及孔雀河,孔雀河即是传说中的“恒河源头”。如果此传说是真的,那旃陀罗笈多是不是肩负着神的使命呢?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孔雀帝国版图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靠婆罗门上位的他摒弃了沙门文化,让婆罗门文化在帝国中取得了正统地位。在孔雀帝国的阿育王于公元前273年继位后,印度次大陆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便开始浮出水面。这位果敢杀伐的国王在为帝国开疆扩土之时,曾在印度南部的一场战役中一次性杀戮10万人。在几乎统治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后,阿育王要考虑的第一件事是如何治理这个人口庞大、信仰众多的帝国,宗教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于是,被描述为“一半是国王,一半是信徒;一半是征服,一半是普渡;一手拎着屠刀,一首拿着佛经”的阿育王把佛教定为了国教,首都华氏城内到处都是佛寺。
在阿育王把孔雀帝国推向鼎盛时,喝着孔雀帝国“乳汁”长大的华氏城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它不仅是印度次大陆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国际贸易中心,人口高达40万,其富裕程度在印度次大陆无一城市可以与之相媲美。那时华氏城的城墙上,有570座城楼和64座城门。城内绿树成荫,皇宫花园里饲养着被驯服的孔雀和野鸡,还有古希腊和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使节居住在皇宫里。古希腊大使曾写到:这里手工业发达,手工技艺精巧,金银珠宝首饰,香水香料和沙麻等产品,通过恒河水道,远销斯里兰卡、缅甸和波斯等地。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随着阿育王的离世,孔雀帝国也开始分崩离析,在最后一位国王被部将刺杀后,孔雀帝国也走到了尽头。虽然接替它的巽伽王朝(B.C.187-B.C.75)也把华氏城定为了首都,但那时的它是不是很繁华,或者繁华到何种程度,历史却鲜少记载。人们只知道,这个王朝的国土面积已缩小到了恒河流域中部,佛教也不再是国教,取而代之的是婆罗门教。等佛教再盛行时,已是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320-540)的事了。这期间,北印度不断被外族入侵,华氏城也不断变更主人。
定都于华氏城的笈多帝国算是继承了孔雀帝国的衣钵,它的开国君主也叫旃陀罗笈多。虽然它的国土面积比不上孔雀帝国,但当旃陀罗笈多二世于公元380年将王国首都迁到华氏城后,这个帝国便达到了巅峰状态。此时,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也开始兴起,文学和建筑等也达到顶峰,被学者们称为印度的“黄金时代”。而首都华氏城的手工业、炼铁业、棉纺织业和造船业等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对外贸易也更加活跃,华氏城又恢复了孔雀帝国时的容光焕发。当东晋的高僧法显来得这里时,他发现这里的人民除了富裕外,还道德高尚。城里的贵族会建造医院,为穷人、残疾者和病人提供免费治疗。
去巴特那火车上
去巴特那沿途
去巴特那
去巴特那
可是,当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637年访问这里时,华氏城已变成了废墟。为什么这些王朝都要在华氏城建都,它为什么又衰落了呢?我带着疑问,从释迦牟尼成佛地的菩提伽耶坐火车来得了这里,即今天的巴特那。德里火车站的售票员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卖给我的票是无空调的。本来我想上火车找乘务员换票,但门儿都没有。我挤在水泄不通,连风扇都没有的车厢里,看印度底层人的人间百态。有横穿铁轨的,有要饭的,有在火车上当众打孩子的,还有热情地给妇女让坐的,我们本来坐三个人的座位就坐了五个人。整个车厢只有我一个外国人,我像稀有动物似的,被无数印度人盯着看。我想我到印度真是花钱来买罪受的,可我不想像佛陀一样当苦行僧啊。
幸好火车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幸好火车只晚点了15分钟,我的痛苦才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我的酒店在巴特那市中心,我入住后便开始寻找华氏城繁华的蛛丝马迹,可哪里找得到呢?整个城市还不如中国的一个县城。虽然出现了高楼,但到处都破破烂烂的,可是我去的AB's absolute Baffet和Babeque Nation两家高级自助餐厅的晚餐却全部被订满。幸好Babeque Nation旁边有一家高级餐厅,我才没饿着肚子。这家餐厅同样生意兴隆,看来巴特那的消费水平并不低。不过,在一家糕饼店里,我却买到了两个胖胖的发面大囊,才25卢比,30美分,特别好吃。第二天我在AB's自助餐厅花了839卢比,10美元多一点儿吃到了一顿满意的午餐。
巴特那晚餐
巴特那自助餐
巴特那自助餐
有的学者说,华氏城之所以会衰落是因为恒河河道的改变。因华氏子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河流商业,因而恒河的改道使其不能再依靠恒河进行贸易,这大大削弱了华氏城的贸易份额。之后,华氏城遭遇了灭顶的洪灾,这场洪灾被记录到了耆那教的著作里。著作中说17个昼夜大雨导致了恒河泛滥,华氏城即被这场灾难性的洪灾淹没。虽被重建,但盛况不再,还遭遇了严重的火灾。当莫卧儿帝国胡马雍在位时,苏尔帝国的舍尔沙占领了这里,并建城,把华氏城改名为巴特那。依靠着绵绵不绝的恒河水,巴特那在17世纪时再次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今天的巴特那城区没什么可看的,我只去了酒店边的佛教纪念公园(Buddha Smriti Park)。它是为了纪念佛祖2554岁生日而建的,里面有达赖喇嘛种植的两棵菩提树,可我去的那天它关闭。对于我来说,没看到没什么,因为我的目的地是恒河。第二天一大早,我便从酒店出发,经过甘地广场(Gandhi Maidan),走到恒河边。沿途的街边有理发的,还有做衣服的,感觉是中国的80年代,恒河边是巴特那医学院。虽然巴特那也不干净,但比旧德里、阿格拉老城和瓦拉纳西老城强多了,我在巴特那医学院还找到了特别干净的卫生间,这些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让我没想到的还有,巴特那的最高气温才31度,还下着丝丝的细雨,这让我觉得在没有噪音的恒河边漫步是一种享受。
佛教纪念公园
巴特那医学院
巴特那的恒河
巴特那的恒河
如果说我在瑞诗凯诗和瓦拉纳西看到的恒河是河的话,那在巴特那看到的河更像大海,浩瀚、宽阔、一眼望不到头,更配得上印度“母亲河”的称号。古希腊历史学家曾说,华氏城位于恒河和另一条河的交汇处,但古印度人认为华氏城下方还有一条通向天国的冥河。印度教的传说中说,恒河将亡者的骨灰带入地下后,会继续在冥河中流淌。婆罗门教文献《往世书》中记载到,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湿婆神妻子死去后,服饰落到了华氏城,因而华氏城是印度教的圣地。或许这些传说是华氏城成为无数朝代首都的原因之一,但更现实的原因是,位于多河交界处的华氏城是河运的最佳之地。今天,位于恒河、宋河(Son River)和甘达克河(Ganda River)交汇处的巴特那还是锡克教徒的圣城,因为此教的最后一位大师出生在这里。
因为是圣城,所以巴特那的恒河边跟瓦拉纳西一样,到处都是河坛,但人数比瓦拉纳西的少很多很多。河坛边是修建得非常好的步道,我沿着步道一直走到三水交融处,看见城市的臭水直接排入了恒河中,还看见有人在污染的恒河水中洗衣服和床单,也看见无数人跳进恒河水中欲洗清自己的罪孽。虽然我知道自己也罪孽深重,但倒找我钱我也不会走进恒河里一步的。不过,我却可以包船横渡恒河。最开始岸上的人告诉撑船的小伙子说50卢比,离岸后遇到他父亲,他父亲立刻涨价到400卢比,我还价100卢比。父亲不同意,说必须200卢比,我便大声喊岸上的人。这位父亲一听,立刻开船走人。走了一会,我看他启动了马达,猜他的油钱应该很贵吧,于是告诉他我付200卢比,2.5美元,老人家开心地笑了。
巴特那恒河旁
巴特那恒河旁
巴特那恒河旁
巴特那恒河旁
巴特那恒河旁
巴特那恒河旁
在来回20分钟的恒河游中,我看到印度人拿着瓶瓶罐罐来装被污染的恒河水,还看到把河坛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清洁工直接把垃圾扫进了恒河。心想,神是极其爱干净的,如此臭的恒河,神还会光临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浩浩荡荡的恒河入海前,它分出去一条支流,这条支流流经大名鼎鼎的加尔各答(Kolkata)。那里是文艺的摇篮,那里扬着英国的风帆。
路线
巴特那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