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有三个重要的河谷。第一个是卢瓦尔河浇灌出的卢瓦尔河谷,第二个是多尔多涅河滋养出的多尔多涅河谷,最后一个是罗纳河孕育出的罗纳河谷。这三个让法兰西光芒四射的河谷,每一个都盛产葡萄酒,每一个都承载着文明之花。卢瓦尔河谷是法国文艺复兴的诞生地,也是法语的摇篮;多尔多涅河谷残存着史前文明的印记,还是法国的“绿肺”;而罗纳河谷呢,它是古希腊殖民者和罗马帝国的“心肝宝贝”。这是为什么呢?还是从罗纳河(Rhone River)开始说起吧。
罗纳河谷
罗纳河谷
罗纳河
罗纳河谷
罗纳河有两个源头:一个在莱茵河谷之南,另一个在阿尔卑斯山,但阿尔卑斯山被认定为罗纳河的主源,而从莱茵河谷“出生”的罗纳河一般情况下被称作索恩河(Saone)。索恩河沿着汝拉山脉(Jura Mountains)西侧而下,然后与罗纳河谷的中下游直线相连。从阿尔卑斯山“诞生”的罗纳河在顺着山坡而下后,汇入了瑞士的日内瓦湖。在这里,它把沿途携带的泥沙沉积到湖中之后,“轻装前进”,一路用漂亮非凡的湖蓝色河水来展示它的美姿。“打扮”得光鲜亮丽的它摇摇曳曳与蜿蜒而来的索恩河相会,它们相会的地点,就是罗马帝国时代整个高卢首都的里昂。这个大名鼎鼎的里昂,除了是罗纳河中上游的地理分割线以外,也是罗纳河谷的最北端。
在法国境内长约500公里的罗纳河,在穿过里昂后,继续“花枝招展”地向南流,穿过阿尔卑斯山和中央高原之间的平原地带,在阿尔勒(Arles),分为大罗纳河和小罗纳河,并形成三角洲,最后“洗尽铅华”,奔入地中海的怀抱。它入海的这片区域,有一个驰名遐迩的城市-马赛。被古希腊人建起的马赛不仅是罗纳河谷的最南端,也是法兰西的源头。因为马赛,法兰西的历史向前推进到公元前600年,罗纳河也因此被称为法兰西的父亲河,而法兰西的母亲河,则是成就了法兰西文化的卢瓦尔河。
罗纳河谷
罗纳河谷
罗纳河谷
罗纳河谷
也是因为繁荣富庶的港口城市马赛,罗纳河谷,特别是马赛所在的下罗纳河谷,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105年,罗马军团10余万人在这里几乎被日耳曼人中的两支-条顿人和阿姆布昂人全歼,这是罗马在崛起过程中无法洗刷的耻辱。公元前58年,恺撒大帝率军沿罗纳河谷深入到阿尔卑斯山区,去瑞士征服那里的凯尔特人,打响了凯撒一路狂飙高卢征战的第一枪。凯撒之所以最先去教训瑞士的凯尔特人,是为了保障下罗纳河谷的战略安全,避免这些处于罗纳河上游的凯尔特人在他在远征高卢腹地时,从后面给他“包了饺子”。
在罗纳河谷留下印记的另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是罗马崛起中的重量级对手-汉尼拔。当他率领部将从陆路远征罗马时,出乎罗马人的意料,他没有从相对很好走的下罗纳河谷穿过,而是沿着塞文山脉南路(Cévennes)北上,穿过上罗纳河谷,再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了罗马所在的波河平原。这种出其不意的进军方式,让汉尼拔赢得了“战略之父”的美名。这位“战略之父”之所以采用这种行军路线,最大的原因是马西利亚国占据着马赛所在地的下罗纳河谷,而它是罗马的盟友。汉尼拔穿越罗纳河谷的时间,比凯撒大帝整整早了160年。
塞特港
蒙彼利埃
阿尔勒
普罗旺斯光之采石场
如果我要给罗纳河谷高唱一首颂歌,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两位与亚历山大大帝齐名的军事家。他们三位,外加之后的天才军事家拿破仑,被史学家们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另一部分原因是它的下罗纳河谷最先沐浴在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春风里,这两个文明塑造了法兰西文明的风骨。如果说古希腊文明留下的印记还不足以让罗纳河谷气吞山河,那古罗马文明则完全可以。当罗马人把马西里亚扫尽历史的垃圾堆,成为这个河谷的主人后,罗马文明即在此地的城市和乡村慢慢繁衍。虽然罗马文明对河谷的浸染是全方位的,但葡萄酒却是最早的。在古希腊人最先把葡萄种植带到马赛后,凯撒罗马军团就成了推广它的大使。从他们沿罗纳河北上高卢以来,这片富饶的丘陵河谷地带便成了法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葡萄酒之乡。
罗纳河谷
罗纳河谷
罗纳河谷
罗纳河谷
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的葡萄园;这里有法国葡萄酒等级中最高级中的第一个AOC。这里是西拉葡萄的老家;这里是被称作“葡萄酒皇帝”的美国葡萄酒评论家的最爱。当然,肥美的土地还是各种农作物的理想家园,充足的河水让玉米、油菜籽、果园和水稻种植等从河谷的北面到南面逐渐增加,唯一一种获得法国法定产区品质认可的优质家禽布列思鸡(Volaille de Bresse)也来自这个河谷。河谷中各种鱼类和水果供不应求,还是闻名世界的薰衣草故乡。这样的人间乐土成了印象派大师梵高、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和大文豪雨果、美国第二任总统杰佛逊等名人的眷爱之地,更让罗马教皇把居所搬到了河谷中的阿维尼翁(Avignon)。
我也想跟这些伟人和名人一样,尽情欣赏罗纳河谷的无限风光和可口美食。为此,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在河谷中往返穿梭,把这块神奇的土地永久刻在了心头。从卡尔卡松出来,我没有直奔罗纳河谷中心,而是沿着地中海岸,那也是“战略之父”进军罗马的行军路线,开去了地中海岸的塞特(Sete)。我要从这里开始,像在土耳其一样,畅游地中海。
塞特
塞特
塞特
塞特
听起来没什么知名度的塞特其实很特殊。它建在地中海和托湖(Lake Tor)之间的沙堤上,因此被称作“独立岛”。从地图上看,它就像一根细线尾端打出的一个结儿,细线的两侧都是海水。托湖本是一个海湾,后来泥沙慢慢沉积,形成了将海湾与海洋分隔的沙洲,海湾成了泻湖,也就是托湖。今天,这个泻湖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米迪运河的起点,塞特也由此而成为重要的海陆中转港口,有两条铁路大动脉从这里经过。
离开塞特,我继续沿着地中海岸前行一段时间后,拐去了蒙彼利埃(Montpellier)。跟法国赫赫有名且历史悠久的城市相比,距离地中海7公里的蒙彼利埃不值一提。在西哥特人统治这里时,一条运盐通道及去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道路在此交汇,然后这里形成了一个小渔村。这个小渔村成为城市,要等到10世纪末。这里的领主因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因此蒙彼利埃迅速成为了地中海边的贸易中心。随后,教皇的使者于1181年在此地创立了医学院,这是西欧最早的医学院。蒙彼利埃凭此医学院声名鹊起,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蒙彼利埃
蒙彼利埃
蒙彼利埃
蒙彼利埃
蒙彼利埃凯旋门
13世纪初,领主之女嫁给西班牙的阿拉贡王国的国王,蒙彼利埃成了阿拉贡王国的王室领地,也成了区域经济中心和区域香料贸易中心。14世纪中叶,阿拉贡王国的国王为了筹集资金与政敌斗争,把它卖给了法兰西王国卢瓦卢王朝的开创者腓力六世。从这时起,蒙彼利埃正式成了法兰西王国的一份子。此时,英法百年战争进行到第12年。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随着香料贸易中心的转移,特别是法兰西国王越来越收紧对新教徒的宽容政策后,新教徒占主导地位的蒙彼利埃就不是“香饽饽”了。在蒙彼利埃战争中,新教徒不敌路易十四他爹的皇家军队,被迫退出了此地区。随后,路易十三在此地修建了军事城堡以及大道、教堂和广场等,但我们在蒙彼利埃的第一站-佩鲁皇广场(Promenade du Peyrou)却不是路易十三修建的。它是由一位建筑师在路易十四后裔,也是法国波旁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路易十六继位那天修建的,广场上矗立着路易十四的雕像。
佩鲁皇广场
佩鲁皇广场
佩鲁皇广场
圣皮埃尔大教堂
圣皮埃尔大教堂
圣皮埃尔大教堂
我开进蒙彼利埃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建筑跟巴黎和波尔多的很像,佩鲁皇广场旁也有一个凯旋门。原来,19世纪中期这里的市长受到了巴黎城市规划的启发,于是仿照巴黎风格,修建了很多跟巴黎相似的建筑。可是,建于14世纪的圣皮埃尔大教堂(Montpellier’s Cathédrale St-Pierre)却是原创。这个外部和内部都很朴素的教堂最大的亮点是门前有两座像火箭似的高塔。我去过那么多教堂,这种教堂的造型还是第一次遇见。
如果说我到这时还没有看到罗纳河谷和罗纳河的美色,那当我直奔阿尔勒(Arles)小城时,我则可以撒欢儿似地领略罗纳河谷和罗纳河的万种风情,同时欣赏罗马文明留下的遗迹。阿尔勒在罗纳河的东岸,我要穿过罗纳河才能接近它。当我看到罗纳河水的那一瞬,我不禁被它的“美貌”吸引住了。它的颜色是那种非常迷人的湖蓝色,这种颜色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妩媚的光芒。
阿尔勒
阿尔勒
阿尔勒
阿尔勒
依偎在罗纳河边的阿尔勒是梵高的最爱。这位大师35岁时厌倦了巴黎的生活,四处寻找可以给他带来创作之源的地方。当他来到阿尔勒时,他立刻爱上了这里的华丽大气和自然气息。定居到这里后,他迎来了自己一生中最辉煌的创作盛期,给世界留下了300多幅艺术杰作。阿尔勒的自然气息来自于罗纳河和以“白色海之马”闻名的卡马格湿地(Camargue),而它的华丽大气则来自罗马帝国的古迹。今天阿尔勒竞技场和古代剧场等古罗马建筑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古罗马人对阿尔勒钟情并非没有原因,阿尔勒的所在地在罗纳河谷中称得上独树一帜。罗纳河在这里分成大小罗纳河并形成了富饶的三角洲,这里也是罗纳河入地中海前的最后一处内港。如此的地理位置让罗马人在公元前112年入侵时就在罗纳河口附近建立了港口,凯尔特语意为“湖泊附近土地”的阿尔勒从此走上了康庄大道,军事城墙、竞技场、剧院等罗马经典建筑一样也不少,而竞技场至今还尚存,我们就是因为它才来到这里的。
阿尔勒竞技场
阿尔勒竞技场
阿尔勒竞技场
阿尔勒竞技场
竞技场我并不陌生。我曾去过意大利罗马的斗兽场,也曾在土耳其看过竞技场的遗迹,所以我对此并没有热切的期盼。不过,当我穿过干净整洁的小镇中心,看到高高在上的它时,还是觉得很惊艳,一股熟悉的味道迎面袭来。用于斗兽用的竞技场建于公元90年,比罗马斗兽场晚建了10几年。二层的它比罗马斗兽场小得多,但建筑结构是一样的,有60个拱廊,120个拱门,还有看台和画廊,可容纳2万人。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阿尔勒就已经非常繁荣了。
跟其它罗马时期留下的断壁残垣相比,这个竞技场保存得相对完整,至少能看出是一个圆形竞技场的样子。当我花了10欧元在里面闲逛的时候,我一直好奇地问自己,距今近2千前的古罗马人,他们是怎么建造出这种复杂的石质建筑的?那时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不是真的比现代人差呢?
阿尔勒
阿尔勒
阿尔勒
阿尔勒
我是不知道的。我只知道,站在竞技场二层的看台上,我能看到阿尔勒小镇的风貌。我也知道,因为它的重要地理位置,当年的西哥特王国被法兰克人打得丢盔卸甲,连首都图卢兹都丢了之时,还把它和卡尔卡松牢牢握在手中。这两个城,是西哥特人在比利牛斯山脉以北的“唯二”城市。从这一点上来说,相距200多公里的阿尔勒和卡尔卡松真是“难兄难弟”呢。
不像它的“难弟”因为法兰西王国疆土边境线南移而衰落,阿尔勒走下坡路是因为14世纪发生的流行于欧洲的黑死病。黑死病后阿尔勒的人口锐减,从此一蹶不振。在我花的10欧元联票中,还包括一个古罗马剧场。跟相对完整的竞技场相比,古罗马剧场就是破石乱瓦了。除了一小片看台外,其它地方都是废墟。在这个只有5万人口的小城,罗马的废墟还包括最古老的陵园、古底下拱廊和大浴室,小城中也有建于11世纪左右的罗曼式教堂。悠久的历史让阿尔勒这个小城有着荡气回肠的气势,也让这座小城平添一抹深沉的底色。
阿尔勒古罗马剧场
阿尔勒古罗马剧场
阿尔勒古罗马剧场
圣雷米小镇
在罗纳河谷,除了阿尔勒成为了梵高大师的作品高产之地以外,圣雷米小镇(Saint-Rémy-de-Provence)也是其中一个。他在这个小镇的圣保罗精神病院养病的短短2年中,竟画出了148幅作品。不过,对梵高作品没什么鉴赏能力的我们对他所在的小镇也没什么太大兴趣,匆匆一瞥后转身离去。
圣雷米凭什么能成为梵高的钟爱之地,人们不得而知,但人们知道,罗纳河谷充满野性美的普罗旺斯光之采石场(Carrières de Lumières)却没有得到他的青睐。 这片采石场在西元前2世纪,古罗马人还没有征服这里时就已经被使用了,它位于由石灰岩构成的“地狱谷”。谷中的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水蚀后,形成了奇形怪状的巨石、断岩或岩洞。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激发了但丁的灵感,让但丁以它被背景,创作出了《神曲•地狱篇》。此地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女诗人密斯特拉尔笔下“女巫”的住所,采石场的独特魅力还让法国著名导演兼诗人和剧作家拍出了电影《奥菲的遗言》(Le Testament d'Orphée)。
普罗旺斯光之采石场
普罗旺斯光之采石场
普罗旺斯光之采石场
普罗旺斯光之采石场
听起来有些恐怖的采石场实际上没有那么吓人,只是岩石的形状比较怪异而已。如果说我在罗纳河谷的这些小城和小镇只是对罗纳河谷的“浅尝而止”,那我接下来要去的则是罗纳河谷中除了马赛和里昂以外的最重量级城市。它就是位于罗纳河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阿维尼翁。这里是罗马教皇的居所,也是罗马教皇的囚禁地。
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