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数不胜数的战役中,有“打开胜利之门”称号的诺曼底登陆战役绝对是值得人们铭记的。这场由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组成的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有近300万士兵从英国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此战役开辟了第二战场,使盟军可以在欧洲东西两线对德军进行夹击,从而加速了希特勒的灭亡。在二战十大经典战役的排名中,诺曼底登陆战役位列第九。
美军阵亡将士公墓
美军阵亡将士公墓
可是,即使位列第一,又能怎样呢?所有战争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伤痛,那伤痛,就包括无数曾经鲜活的生命。是这些人的宝贵生命,成就了一位位名将。在诺曼底登陆中,盟军共有25万多人阵亡、受伤或失踪,其中美军占比将近一半,而德军的数字是近30万。这场战役让盟军总司令,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名垂青史,也让他成功就任美国第34任总统并连任两届。
胜利者是可以豪情万丈书写历史的,而失败者却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当战争的硝烟被历史的风吹散,当后人为胜利者歌功颂德的时候,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充满无限生机的勇士也应该在春天里奔跑,也应该在夏日里微笑,他们的父母也应该在圣诞的钟声里享受天伦之乐。可是,战争,剥夺了他们所有应该享有的权利。从我在埃特勒塔(Etretat)看见英吉利海峡的第一眼,到我沿着它一路行驶,英吉利海峡就跟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一样,因为血与泪而永久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美军阵亡将士公墓
美军阵亡将士公墓
美军阵亡将士公墓
在盟军跨过英吉利海峡登陆诺曼底的5个抢滩地中,宝剑海滩(Sword Beach)是最东边的一个,它离法国北部的航运中心卡昂(Caen)不到20公里,我对那些在诺曼底战役中亡灵的缅怀即从这里开始。今天,包括卡昂在内的整个诺曼底登陆滩头都被法国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申报项目。
我没想到,这个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第三大城的卡昂很漂亮,比排名第二的勒阿弗尔(Le Havre)漂亮得不是一点儿半点儿,跟第一大城鲁昂相比,也不相上下。可卡昂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是重灾区之一,盟军和德军在这里爆发了一连串战役,史称“卡昂战役”。为什么双方要在卡昂激战呢?因为它的地理位置。
卡昂
卡昂
卡昂
卡昂
卡昂是西北欧重要的交通枢纽,它的旁边是注入英吉利海峡的奥恩河(Orne River)和卡昂运河,德军率先占领卡昂后在河流上设置了障碍物,致使盟军无法从河上进入卡昂。而卡昂及其四周都是开阔地形,如果盟军将其拿下,可以改作机场。这样的地理位置让双方在此鏖战了两个月,最后盟军才取得了卡昂战役的胜利,并在一个多月后解放了巴黎。不过,卡昂为此战役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它的人口从战前的6万人下降到战后的1.7万人,城内有75%的建筑物被毁,很多中世纪的建筑也丧失殆尽。这意味着它跟被德军轰炸的勒阿弗尔一样,都在二战中被折腾得“体无完肤”。那为什么卡昂在我眼中比勒阿弗尔漂亮得多呢?因为卡昂城堡(Caen Castle),卡昂的历史正是从它这里拉开序幕的。
卡昂大教堂
卡昂大教堂
卡昂大教堂
公元911年,当维京海盗的一支-诺曼人的首领罗洛被西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授予诺曼底公爵后,他遂即以鲁昂为首都建立了诺曼底公国。之后他带领诺曼人凭借手中的利剑,继续扩展领土,到他儿子,就是征服了英格兰并在那里建立了诺曼底王朝的威廉一世时,威廉一世在卡昂建立了城堡,一直是小村庄的卡昂才以城堡为核心,开始呈放射状向外建城。之后,他把首都从鲁昂迁到了卡昂,同时使卡昂成为一座军事要塞,并以此为基地,征讨英格兰。卡昂随着威廉一世对英格兰征伐的成功而走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诺曼底公国除鲁昂外的第二大城市。可是,在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收复诺曼底,然后把首都迁回鲁昂后,卡昂的发展势头就停止了。当弗朗索瓦一世国王开始建设勒阿弗尔后,卡昂不得不退居诺曼底地区“老三”的地位。
卡昂城堡
卡昂城堡
卡昂城堡
卡昂城堡
虽然卡昂的地位节节衰落,但建在小山丘上的卡昂城堡却不是。不管是在诺曼底公国手中,还是在法兰西王国手中,它都是重要的要塞,二战期间被德军当作了军营,后被盟军炸毁。今天这座被重新修复的,占地面积比7个足球场还大的城堡只保留了城墙和城门,城堡内是绿地和博物馆,城堡外是种满各色鲜花的绿色草坪。从远处看,城堡又壮观又漂亮。
站到城堡的最高处,重建的卡昂城尽收眼底。圣彼得教堂(The Church of Saint-Pierre)以它无法挑战的哥特式尖顶占据着城市的天际线。始建于13世纪的它曾是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开创者亨利四世为了继承王位,放弃新教,改信天主教的见证地,他正是在这个教堂里当着全城人民和宗教代表的面唱起了《赞美诗》,可惜教堂的尖顶在二战中被英国皇家海军的炮弹摧毁。
圣彼得教堂
卡昂
卡昂
卡昂
我知道可以观看诺曼底登陆的卡昂纪念馆也在卡昂城的某个角落,但我没去,因为我要去比卡昂纪念馆更有名的地方,那就是美军阵亡将士公墓(Normandy American Cemetery)。
从卡昂到美军阵亡将士公墓,要经过巴约(Bayeux),于是我“搂草打兔子”去这座千年古城撇了一眼。这座古城比卡昂幸运,它是盟军登陆诺曼底后第一个被收复的城市,而且没有遭到战火的摧残,因此还保持着中世纪氛围,但它却很无聊,没有鲁昂和翁弗勒尔的景致。不过,它在罗马帝国时期却很繁华。它曾是一个区域首府,卡昂因为有一条路跟它相通才开始有了贸易。那个时候的巴约,有城墙,有斗兽场,有剧院,城外还有一条大道与帝国的其它区域相连。当西罗马帝国衰落时,它也跟着一同衰落。
巴约
巴约大教堂
巴约大教堂
在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时,他取得了征服英格兰最重要一场战役-1066年的黑斯廷斯之战(Battle of Hastings)的胜利。为纪念这一胜利,也为纪念巴约大教堂建成,这里的主教,也是威廉的弟弟,开始主持巴约人编织一个长70米的羊毛挂毯,名为巴约挂毯(Bayeux Tapestry)。这个被称作世界上最长连环画的挂毯用623个人物、759只动物、49棵树、41艘船和约2千个拉丁文字,以亚麻布为底,详细且细腻地刺绣出了黑斯廷斯战役,还描绘了同年出现在天空中的哈雷彗星。今天以其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我以为这个挂毯藏在小镇最恢弘的建筑-巴约大教堂(Eglise Saint-Patrice de Bayeux)里,但它没有。不过,这座始建于5世纪,重建于16世纪末,保存完好的教堂外部和内部却都很值得驻足。因为这个教堂的兴建,巴约成为了天主教的一个文化中心,到18世纪时,还以花边和瓷器闻名。
巴约大教堂
巴约大教堂
巴约大教堂
巴约大教堂
匆匆告别巴约,我快马加鞭,开到了美军阵亡将士公墓,结果谷歌地图没有给我指到入口处,而是指到了一面围墙边上。我有点儿焦急,这里是我法国之行的重中之重,我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它的入口。我绕着围墙转圈儿,中途又问了一个人,总算找到了入口。跟很多收费景点和收费停车处不一样,美军阵亡将士公墓不仅停车免费,参观纪念馆也免费。纪念馆的外观非常朴素,墙上刻着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全世界美国武装部队”演讲时的一段话:“Our debt to the heroic men and valiant women in the service of our country can never be repaid. They have earned our undying gratitude. America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sacrifices.”
看到这段话,我的心开始凝重起来。走进纪念馆,要经过美国军人的严格安检,并需要出示护照。当我们亮出美国护照时,我看见军人们的脸上不那么严肃了。纪念馆分地上一层和地下一层,地上一层没有展品,只有几个诺曼底登陆的宣传板,建筑两面是可以看到英吉利海峡和馆外绿树的玻璃墙。
美军阵亡将士公墓
美军阵亡将士公墓
美军阵亡将士公墓
美军阵亡将士公墓
纪念馆在地下一层。展出了登陆美军的武器、军服和遗物及部分逝去者的照片和生平,还有一个阵亡士兵的手表,时间指在6时38分。扩音器里一个女中音缓缓播报着美军阵亡战士的姓名,美军曾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阵亡近3万人。这么多人,她什么时候能全部播完呢?听着这些士兵的名字,我的心脏不自觉收缩,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没看完展品就出来了。
走出纪念馆,我的心情略微平复一些。如果没有如此沉重的历史,这里是很美的,绿树成荫,到处铺设着绿茵茵的草坪,还能看到各种蓝色相交织的英吉利海峡。1979年,法国把近100个足球场面积的这片土地划给美国政府,让美国政府为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牺牲的美国部分士兵建造公墓。不要小瞧这块公墓,它是美国在法国境内的领土,而且直面西北欧门户的英吉利海峡,战略地位不可小觑。如果再有战事或世界冲突,美国会不会借此地率先封锁英吉利海峡呢?我不敢妄议美国的战略意图,我只希望,那些为了美国能当上“世界老大”而浴血奋战的无数美国家庭的儿女可以在此地永远安眠。
本来我在景色很好的公墓花园中行走,心情已经平复了,可当我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雪白十字架时,我的心立刻跌到了深渊里。这些统一尺寸的十字架代表着9386名美国军人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无数父母的心肝宝贝。我能想到那些哭断肠的父母是怎么度过余生的,毕竟我也有女儿,我能感同身受。我不敢再看下去,转回头,恰好看见一位老父亲坐在石椅上抹眼泪。那一瞬,我的泪水也禁不住夺眶而出。先生看到我这个情形,把我带离了这里,领到了奥马哈海滩(Omaha Beach)所在地,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开始那一段经典的战争场面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奥马哈海滩
美军阵亡将士公墓
美军阵亡将士公墓
美军阵亡将士公墓
奥马哈海滩非常漂亮,沙子像加勒比海的沙子那么细,大西洋的海水也跟埃特勒塔的海水一样,都是蓝绿色和Tiffany蓝色,只是出于安全考虑,这片海滩于2016年对公众关闭。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安全隐患,我觉得不要让在海滩上嬉闹的人们打扰美军战士的安眠才是最好的理由,就如公墓内到处都是“禁止喧哗”的标识一样。
这片全长约8公里的海滩当年是诺曼底登陆战役中5个登陆海滩中战斗最为激烈的,因此又称“血腥奥马哈”。美国陆军的登陆作战开始因为潮汐和天气等原因进行得非常不顺,就在差一点要失败的时候,他们得到了美国海军的帮助。美国海军不顾触雷、搁浅和被大炮击沉的危险,在近距离为登陆美军提供火力支援。在空军的指引下,美国海军的战斗舰和巡洋舰也开始对岸射击,德军防御至此基本崩溃,美国陆军登陆成功。成功后,一位陆军军长在电报中说:“感谢上帝缔造了美国海军。” 至此,盟军沿英吉利海峡整合成一条战线的目标圆满达成。
奥克角
奥克角
奥克角
如果按“论功行赏”,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出了大力的美国得到这块土地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没有美国的参战,就没有今天的法国,当然也没有今天美国的国际地位。在这个占地面积巨大的公墓中,有一个半圆形镂空柱廊组成的纪念堂,纪念堂内就有一个方位表,表上描绘了诺曼底的登陆情况。此外,还有大地图和军事行动的叙述。纪念堂的中央是“The Spirit of American Youth”的铜像,前方是象征英吉利海峡的长方形水池。据说墓地西边有两尊女性雕像,其手中的剑柄上分别站立着象征美法两国的白头海雕和高卢雄鸡。
我没去看,我根本就不敢再近距离去看那片墓地一眼。相比于那些在战争中无处落脚的魂灵,安息在蓝天碧海和鲜花草坪及高高飘扬的星条旗中的美军士兵是幸运的,只是不知道在这些所谓的幸运儿中,有多少士兵是因为奥克角(Pointe du Hoc)强袭战而在这里安息的。相比于赫赫有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在诺曼底登陆前一个小时发生的奥克角强袭战有点默默无闻。可就是这场奥克角强袭战,才打响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两栖登陆作战的第一枪。
奥克角
奥克角
奥克角
奥克角
奥克角位于奥马哈海滩和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另一处登陆地点的犹他海滩(Utah Beach)中间,离奥马哈海滩10公里。这里都是3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地形易守难攻,因此德军早早就在这里布防,并对美国陆军第2游骑兵营提前发动了攻击。最后,骑兵营在美英两艘驱逐舰的炮火掩护下,以损失一半登陆艇的代价成功到达了奥克角峭壁底部。可他们没想到的是,因为他们被德军提前攻击,盟军认为他们的行动已经失败,因此原定支援他们的精兵都被调去支援奥马哈海滩了。孤立无援的他们生生坚守了两天一夜,才等到美国援军的到来。最终骑兵营以损失70%兵力的代价,成功完成了奥克角强袭战。
今天的这里,也同样属于美国的领土,但游人却比美军阵亡将士公墓的少了近九成。这里没有绿树成荫,也没有修剪得很漂亮的绿色草坪,只有遍地的野草和弹坑及当年的堡垒残骸。正对着英吉利海峡的制高点上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两侧的大石头上分别用英法两种语言刻着这样一段话:“To the heroic Ranger Commandoes D2 RN E 2 RN F 2 RN of the 116 INF who under the command of Colonel James E. Rudder of the first American Division attached and took possession of the Pointe Du Hoc”。1984年6月6日,美国的里根总统在这里发表了诺曼底登陆战役40周年的演说。
奥克角纪念碑
纪念碑碑文
我也像当年的美国总统里根一样,站在纪念碑前,眺望着波澜不惊的英吉利海峡,灿烂的阳光让这里的海水闪耀着宝石蓝的光芒,似乎这里从未有过惊涛骇浪,就像英吉利海峡边的埃特勒塔一样。从埃特勒塔一直到这里,英吉利海峡都是美美的风景,可从凯撒大帝欲征服不列颠起,跟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一样都占据着战略通道的英吉利海峡就再也没平静过。特别是大航海后,谁占据了这个海峡,谁就掌握了西北欧的制海权。可今天的它,却如处子一般楚楚动人。是谁给了它动人的“容貌”呢?答案每个人都知晓。
但愿英吉利海峡永远会像今天的它一样静好,但愿它不会再有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凄苦,但愿它在沧桑的岁月里,会迈着从容的步履,走过喧嚣的红尘,挽着一束明媚的春光,采着一枝温婉的青莲,在大西洋的海浪中踏歌前行!
路线
沿途
沿途
沿途
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