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初心。
个人资料
lily0824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独自旅行:土耳其(35)-伊朗的近邻

(2021-12-02 11:50:25) 下一个

如果我说诞生于今天伊朗境内的波斯第一帝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不知道会有几人认同。虽然它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中央集权制的国度,也不是第一个帝国,但它却是第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这个帝国把印度河谷到地中海沿岸和欧亚草原到尼罗河上游之间说着不同语言、信着不同神明、有着不同艺术审美的族群整合到了一起,让这些族群中有识之士的视野,从邻近的村镇山川扩展到了四海天下。它的“纵横四海”曾让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这样评价过,“在波斯这块地方升起的光明,不仅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周围的一切。” 

阿勒山

阿勒山

去阿勒山沿途

去阿勒山沿途

伊朗高原所在地

崛起于伊朗高原上的波斯第一帝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了全世界超过20%的人口,其行政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甚至帝王的称号,都深深影响着整个中东和西方。它设立行省,任命总督管理的方式被之后的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帝国、帕提亚帝国和罗马帝国等沿用;它的官僚体制从阿拉伯帝国一直沿用到奥斯曼帝国;它把统治者自己的形象印在硬币上被后代的东西方君主效仿;它创建的御道和邮政系统被罗马帝国和大秦帝国等当作模版。波斯第一帝国发明或融合出的世界之最,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而波斯人建立的第一帝国足足比中国的大秦帝国早了三个多世纪,更比罗马帝国早了五个多世纪。

虽然它最后被亚历山大大帝推入了“死胡同”,但大帝却是波斯第一帝国开国元勋,据说通过居鲁士圆柱宣布了人类第一份人权宣言的居鲁士大帝的狂热崇拜者。这个成为其它帝国始祖和蓝本的第一个普世帝国,被对手倍加推崇,也算虽败犹荣吧。更重要的是,它的“躯壳”死去了,但它的“灵魂”却注入了接班的,同样崛起于伊朗高原的帕提亚帝国里,后者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在东方的头号敌人。当伊朗高原上的另一股势力,萨珊王朝建立的波斯第二帝国取代帕提亚帝国出现在历史舞台时,它又成了拜占庭帝国的“肉中刺”。这东西方较量的大戏在千余年里都精彩纷呈地上演,难分胜负,直到阿拉伯帝国摧枯拉朽式地征服。这征服,就像《征服》那首歌里唱的那样,“输赢的代价是彼此粉身碎骨,剧情已落幕,爱恨已入土。” 拜占庭帝国“残”了,波斯第二帝国“死”了。

去阿勒山沿途

去阿勒山沿途

去阿勒山沿途

在阿拉伯帝国600多年的统治中,波斯人到底有没有被同化,波斯语有没有变得无足轻重,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塞尔柱帝国,突厥人把波斯语变作了官方语言,旋转舞创始人的人类精神导师和著名诗人鲁米就生活在塞尔柱帝国统治下的波斯。他一生都用波斯语写作,他写的“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行,形如虫蚁?”的经典诗句至今还在中国的大地上传扬。到奥斯曼帝国时,波斯又变成了第三帝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心头大患。虽然波斯第二和第三帝国无论从疆域,还是影响力都无法与波斯第一帝国相媲美,但它们至少保留了第一帝国的“血脉”,使帝国的身影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变换中时不时地摇曳生姿。

不过,在伊朗高原的土地上,成为波斯所有帝国“祖师爷”的却是鲜为人知的米底王国。米底人跟借鉴了巴比伦王国和亚述帝国军事和管理方式建立波斯第一帝国的波斯人一样,都是公元前2千年从南俄草原迁徙到伊朗高原的游牧民族,那时古埃及在中王国。他们是同宗同源的雅利安人,但米底人最先占据了南俄草原经亚美尼亚高原跟伊朗高原最近的板块,即伊朗高原的西北角,它逐步崛起后的区域正是乌拉尔图王国的领地。

去阿勒山沿途

去阿勒山沿途

去阿勒山沿途

米底王国所在地

米底人是不是带着诸神的恩宠崛起的不得而知,但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米底人是第一个被称为本意是“高贵民族”的雅利安人(Arians)。不过,当古希腊神话中具有超级魔法的美狄亚(Medea)女巫从雅典来到这里后,人们就用她的名字称自己为米底人。这个美狄亚就是帮助丈夫取得稀世珍宝的金羊毛而获得王位,后因丈夫喜新厌旧,她为了报复杀死自己两子的格鲁吉亚王国公主。也许是借助了美狄亚的魔法,米底人之后整合了米底部落,进入了王国时代,并联合巴比伦联军瓜分了亚述帝国和乌拉尔图王国的领地。巴比伦人获得了更加富庶的低地区域的绝大部分,米底人获得了高地部分,只在东南托罗斯山脉南麓,获得了一条低地通道。虽然这些高地部分是古丝绸之路从亚美尼亚山地再进入小亚细亚的一个分支,可米底王国若想横穿亚美尼亚高原进入小亚细亚腹地,然后侵蚀沿爱琴海地区的土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是亚美尼亚高原跟其旁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伊朗高原的山脉绞到一起打了个复杂的结,这样的“山结”不适宜人口居住,也无法提供补给,因此,米底王国的对外扩张是从“山结”边缘绕过去,也就是从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一路西行,然后进入了小亚细亚,对当时强大的吕尼亚王国亮出了挑衅之剑。

去伊朗指示牌

去伊朗指示牌

那米底王国为什么有底气对制造出世界上最早贵金属货币的吕底亚王国“亮剑”的原因史料乏陈可言,人们只知道米底人借用了乌拉尔图王朝培育出良马的传统,培育出了著名的良马,名为尼萨马,后成为波斯军队的精锐,也许这是米底人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在与吕底亚激战多年也分不出胜负时,两个敌对势力终于在一次日蚀发生后鸣金收兵,之后这个在巅峰状态领土面积曾从小亚细亚东部到波斯湾北部,与大陆农业文明代表的巴比伦和海洋贸易文明代表的吕底亚“共处”西亚的米底王国开始走向衰落,而给它致命一击的恰恰是它的“兄弟”波斯人。当米底王国的国王女儿下嫁给波斯部落的首领并生下波斯帝国开创者的居鲁士大帝后,这位大帝掌握政权不久即让他外公的米底王国灰飞烟灭,成为新的伊朗高原之主。他不仅继承了他外公的所有领地,也继承了米底时代的行省制度雏形,还把米底王朝以马为进攻和阻击力量的优势发扬光大,发展出了人马均披甲的具装骑兵,使其成为帝国最核心、最精锐的军事力量,这种具装骑兵的风潮一直从高句丽延伸到罗马。

伊土边境

伊土边境

伊土边境

写了这么多,我只是想弄清楚,纳粹德国把德国人称作雅利安人,进而美化自己是高贵的种族,还凭此对其它种族进行歧视和灭绝,那他们会不会承认自己的祖先是米底人或者波斯人?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都阻止不了我对米底王国诞生出的小众文明和波斯第一帝国诞生出的影响深远的文明的好奇和爱戴。我没有办法深入伊朗去探究米底人和波斯人的奥秘,但我可以在他们统治过的亚美尼亚高原东部,今天伊朗跟土耳其的边境上去遥想他们曾经的伟大和辉煌,而这片区域,也是比他们更早的乌拉尔图人的栖息地,这些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小众文明并影响着米底人和波斯人的进化。现在被美国和西方国家制裁的伊朗,它跟土耳其的边境线会如土叙的边境线一样风平浪静吗?我从凡城开往阿勒山(Mount Ararat)的路上一直在问自己。

如果说我在离伊朗边境100公里左右的凡城还看不到一点儿伊朗边境的影子,那当我驶出凡湖东岸,跟典型的高山草甸风光相依相行时,那我离伊朗边境就越来越近了。当我连续看到路旁开往伊朗的指示牌后,我的心跳就越来越快。路上一辆车都没有,亚美尼亚高原的山地风光美得让人心醉,我又想起了香格里拉。路旁淳朴的放牛娃休闲地跟他的伙伴互动,给钱也不要。我太喜欢这个纤尘不染的地方了,下车在路旁看着那片空旷的田野好久好久,有一种澎湃,也有一种安宁从心头慢慢升起,我的心在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原野中沉沦。

多乌巴亚泽特小镇

多乌巴亚泽特小镇

多乌巴亚泽特小镇

我把谷歌地图放大,这样我可以清楚地看到离伊朗边境还有多远。在离边界线只有500米时,我把车停了下来。这里跟土叙边境的努萨宾完全不一样,一点儿人烟也没有,只有一片丘陵和丘陵上看不清楚的建筑物。若不是我看着地图才找到边界线的铁丝网,伊土边境就像不存在一样,平静得如波澜不惊的凡湖水。我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沮丧,高兴的是我没有危险,沮丧的是我的战地记者梦又泡汤了。

在复杂的情绪中我开往土耳其最东端,伊土边境的多乌巴亚泽特小镇(Dogubeyazit),它离伊朗边境只有30多公里,离亚美尼亚边境也不远。这里也跟凡城和迪亚巴克尔一样,是库尔德人的聚居地,但繁华程度和经济水平根本没法跟那两个城市相比,破破烂烂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埃及。虽然小镇今天的样貌在土耳其算落后的,但这个边境小镇自古就是是非之地。一战后库尔德斯坦被允许建国,库尔德人还把它当成了临时首都。没人知道从南俄草原南下的游牧民族是不是要经过这个在被高峰环绕的谷地上建起的小镇,但人们知道这里残留着乌拉尔图王国的神庙和宫殿。在乌拉尔图王国“气绝身亡”之后,米底人、波斯人、亚美尼亚人、拜占庭人、塞尔柱人和土库曼人等人轮流在这里“坐庄”,他们都在穿越高山或高原后在这里休整。按照这个逻辑,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也应该在这里停留。

多乌巴亚泽特小镇

多乌巴亚泽特小镇

笑到最后的奥斯曼帝国也不可能不在此留下痕迹,伊斯哈克帕夏宫(Ishak Pasa Sarayi)就是一个。有人说,建筑面积比一个足球场面积大一点儿的它是除伊斯坦布尔的老皇宫以外最著名的宫殿,这种说法我是肯定不认同的。在我眼中,土耳其所有的宫殿加起来也比不上伊斯坦布尔新宫的华美和贵气。不过,新宫比老皇宫晚建了近400年,比伊斯哈克帕夏宫晚建了近100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必然的。然而拥有三重院落的伊斯哈克帕夏宫并不是奥斯曼帝国苏丹们负责营建并居住的,它是由统治此地的总督建造的。虽然这座建于帝国“郁金香时期”最后一个大型建筑在地震中和俄土战争被损坏,但它还是因为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及保存相对完整而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暂定名录。

伊斯哈克帕夏宫

伊斯哈克帕夏宫

伊斯哈克帕夏宫

伊斯哈克帕夏宫

伊斯哈克帕夏宫

伊斯哈克帕夏宫

那么,这座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宫殿到底融合了哪些建筑风格呢?它的设计以布尔萨、埃迪尔内和伊斯坦布尔这三个奥斯曼首都的皇家宫殿为模型,同时融合了波斯、亚美尼亚、塞尔柱和北美索不达米亚的传统建筑风格。因为此宫殿建于奥斯曼帝国把自己定位为欧洲一部分的“郁金香时期”,因而宫殿还受到了西方当时流行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影响。这多样的风格让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它呈现出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气质,也让我在低地处一看见它就被它吸引,紧赶慢赶希望在它9点开门时第一个进入。可是这里的服务太差劲了,本来9点开门,结果9点40开门的人才来,这作风怎么跟埃及的那么像?

在我等得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把自己裹得像粽子似的的土耳其小妹妹来跟我聊天。她告诉我她跟她爸爸、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及哥哥的两个子女从迪亚巴克尔来,还告诉我那辆白车就是他们的,我一看,就是那种坐五个人的小车,他们坐这么多人,够难为他们的了。我问她为什么土耳其物价这么便宜,但车又那么多,而且几乎都是新的,好像这个国家特别富裕。她说土耳其人也觉得车特别贵,所以他们会集全家之力买一台车,像他们家的车就是父母和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们一起买的。我问她姐姐们的年龄和工作,她说姐姐们都30多了,都是老师。奇怪的是,她的姐姐们都穿得很清凉,露胳膊露腿的,只有她不是,我想知道为什么。她告诉我这是她自己的选择,没有人逼迫她。我又问她她的英语这么好,是在哪儿学的,她说是自学的。她还自学过中文,但是太难,于是放弃了。在我和她聊天的时候,我看到她的两个姐姐露出了羡慕的神色,小妹妹告诉我,她的两个姐姐说回去就学英文。

伊斯哈克帕夏宫外

伊斯哈克帕夏宫外

伊斯哈克帕夏宫外

伊斯哈克帕夏宫外

终于等到开门的时刻,我第一个进入面向东方的正门。正门的浮雕和装饰把塞尔柱时期的艺术特色反映得淋漓尽致,跟塞尔柱人建造的驿站大门一个风格。正门内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庭院的一侧是地牢,另一侧是马厩,还有一个小喷泉,喷泉里的水来自附近的高山,正前方的拱门一侧是卫士的房间。庭院四周的建筑和宫殿的其它部分跟马尔丁附近的加百利修道院一样,都由红黄白颜色的石灰石建筑而成,很漂亮。如果说我在第一庭院还没看到这些石制建筑有什么精雕细刻之处,那当我穿过拱门进入第二庭院时,融入了各种风格的精美雕刻就让我的双眼不够用地左看右看,看也看不够,这是我眼中宫殿的精华部分。

这个庭院有仆人房间,也有谷仓和储藏室,还有最重要的议会厅。长方形的宽敞议会厅用于会见重要人士和外宾,正式会议也在这里举行。 议会厅的外部雕刻着穆斯林常用的几何装饰和植物图案,柏树弯曲的头象征着人类对上帝命令的遵从,大厅里刻在大理石上的三个弯月带有奥斯曼帝国的痕迹,还有洛可可式的壁炉,但最让我惊讶的是紧靠议会厅的庭院角落里宫殿主人的陵墓。这个陵墓是塞尔柱人的尖顶墓,但融入了洛可可风格。那小巧玲珑的造型和华美的精雕细刻,真是悦人眼目,我不禁感叹融合出的文明如不朽的光辉,照耀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伊斯哈克帕夏宫

伊斯哈克帕夏宫

伊斯哈克帕夏宫

伊斯哈克帕夏宫

穿过第二庭院,是“后宫”。在“后宫”,清真寺、花园、土耳其浴和厨房等一样不少,在厨房的墙壁是雕刻着这样的铭文:“太阳和月亮都在天上闪耀,愿真主使它们和炉火都永恒。” “后宫”的中心是礼堂,礼堂周围环绕着柱子和圆拱,特殊日子的娱乐活动和重要的家庭会议会在这里举行。礼堂内洛可可风格的窗户上方刻着赞美伊斯哈克帕夏的诗句、圣训和诗歌,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哦,真主,这个带有灵魂祝福的宫殿是在您的帮助下完成的,您会给伊斯哈克帕夏绝对的幸福”。二层或三层的房间排列在后宫中心的L形走廊外,房间内以及整个宫殿都有中央供暖系统和热水,几乎每个房间都有两扇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壮丽的高山谷地景色,而最重要的高山,就是多乌巴亚泽特小镇旁被称作圣山的阿勒山。是它,让地处边陲的小镇成为千百年来基督徒的朝圣中心。

伊斯哈克帕夏宫

伊斯哈克帕夏宫

伊斯哈克帕夏宫

伊斯哈克帕夏宫

这座亚美尼亚高原上最高的阿勒山海拔高5千多米,离伊朗边境不到20公里,离亚美尼亚边境30余公里,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它也被冰雪覆盖,这让我远远看见它就有了一种清凉之感。阿勒山之所以被称作圣山,是因为据《圣经》记载,圣人诺亚的方舟在大洪水后停泊在这里。洪水褪去后,诺亚在阿勒山的山坡上建造了祭坛,还开辟了第一个葡萄园用来敬神,之后他与随行的人和动物一起从阿勒山扩散到了整个世界。而西琴先生在他所著的《地球编年史》中说,阿勒山是大洪水前和大洪水后大神们的太空船来往于地球和尼比鲁星球的宇航中心,是大洪水后大神们唯一没被毁坏的重要基地。虽然在基督教世界远近驰名的阿勒山位于土耳其境内,但它却是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的精神象征。今天它仍在亚美尼亚国徽的正中央,并成为亚美尼亚人艺术创作的主题,因为亚美尼亚人认为自己是大洪水后第一批出现在世界上的人种。对于这个跟犹太人一样命运多舛的民族,我怀有深深的悲悯之情。在没有车马喧嚣声的土耳其东部,长途跋涉,贴着亚美尼亚边境,去亚美尼亚的故都领略它曾经 “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的风情。

阿勒山

阿勒山

路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lily082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如斯' 的评论 : 非常谢谢你在我身后的默默支持,提前祝你周末愉快。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太过谦虚了,这样精彩的游记怎么会是“无聊的”?我步步紧跟着你呢,认真看、认真听。
lily082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看我的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无聊的游记,也谢谢你的认可。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很棒的游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