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初心。
个人资料
lily0824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夏日中国行(17):西安的清真菜香

(2020-12-02 06:01:52) 下一个

因为文治武功皆佳的秦朝、西汉和大唐,曾被称作咸阳和长安的西安在如歌的岁月里,满溢着明媚的春光。它的欢颜,曾在红尘深处绽放;它的暖风,曾吹来一世清凉。那是令无数中国人向往迷恋的时代。可是,再繁华、再包容、再美好的年代也无法阻止西安在斗转星移的更替中沉沦,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破碎,就如《世说新语》中所言,“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西安

西安

念往昔,西安周边八水环绕,这八水为西安提供着充足的生活用水和园林用水,而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的西安周边肥沃的土地,也为西安提供着日常生活补给,使其有着“天下辅辏,并会而至”之称。西安不仅控制着东西干道的渡口,也控制着通向山东各国的陆路。凭借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和“不啻走太行间”的崤山道,秦国据险而东击,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虽然随着黄河多年沉积、下陷,让本来无路可走的函谷关出现了一条狭窄走廊而地位一日不如一日,不再成为战略节点,但其所在的丝绸之路起始段的崤函古道,却一直沿用到民国。

西安的重要性并没有因为函谷关战略地位的丧失而下降,因为函谷关西侧的另一名关-潼关在时刻保卫着它和“天下之上腴,海内之雄地”的关中平原,但到唐朝时,潼关出现了跟函谷关一样的问题。潼关彻底形同虚设,让唐末的黄巢起义军一路杀入长安,“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西安清真菜

西安清真菜

万国来朝的盛世皇都,粮粟满天下的西安至此与洛阳一样,“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北宋时成为与西夏拉锯的前沿,后成为金人和蒙古人的战场。当关中人口在争斗中被迫南迁,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后,雍容大气的锦绣西安就像一片凋零的花瓣,在时间的密码里,逐渐被压在书中,做成了一页素笺,锁住曾有的春光,也锁住一叶轻愁,不诉离殇。

但是,大唐时留下的菜香却在西安飘飘荡。这菜香,源于稻谷飘香的关中平原,也源于大唐的万邦来朝。夏商以黍稷为主,以小麦为辅的关中平原,到西周时因丰沛的水资源,成为重要水稻产地,是《诗经》所说的“十月获稻,为此春酒”,“黍稷稻粱,农夫之庆”。秦开郑国渠和汉武帝开白渠后,关中平原才成为真正的沃野千里,原生于西亚新月沃地,经西域传入中国的小麦也被广泛种植。

西安胡饼

西安胡麻饼

小麦的大量种植,让四面环山靠塬的关中人养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以至于有了“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吼秦腔,一天不咥面嘟嘟囔囔”的标配,也有了“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的陕西八大怪。在西安,什么臊子面、油泼面、削筋面、蘸水面、旗花面、手撕面、疙瘩面、荞剁面、烙面、犁面、御面,还有肉夹馍、拉条子、泡馍、搅团、凉皮等,各种口味的面食满街都是,即使你是世界上最挑剔的人,也能在西安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碗面。

面食,不仅是今天西安人的最爱,也是唐朝长安人的最爱,不过,那时候长安人以饼为主,各种饼多达几十种,比如蒸饼、煎饼、胡饼、汤饼等,馒头也是饼之一,还有杜甫笔下“新面来近市,经齿冷于雪”的冷面。

西安蒸饼

西安汤饼

虽然唐朝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在世界上都是响当当的存在,但唐朝人的饮食并不像电视中描述的美味珍馐俱全。因为鸡鸭鹅肉并不算肉,因此唐朝人基本不吃,猪肉虽有但不太多,吃牛肉会被重判,所以羊肉为主肉。而青菜也以秋葵为普遍,今天满大街看到的青菜唐朝基本都没有,烹饪方法也以蒸煮烤为主,连炒菜也没有。

可是,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宗教信仰自由的唐朝却把舌尖上的诱惑发挥到极致,海纳百川,不仅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胡人饮食文化包容到自己的口味中,也把清真菜的菜香永久留在了中华大地上。清真菜的菜香,今天就飘荡在西安回民街的大街小巷。

西安回坊

西安回坊

西安的回民街,不是一条街,而是由数条街道组成。北院门在明朝建成的钟楼和鼓楼旁,唐代时此乃皇城重地,是尚书省和左武卫办公处,宋元明清时的国家重要机关也设于此。当八国联军攻克北京,慈禧一行逃到西安时,因她的行宫设在此处,北院门成为清王朝的政治中心。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借着权利中心的“东风”,各种银号、店铺和酒肆等如雨后春笋般在北院门周边蔓生开来,部分回民也在周边经营餐饮,并逐渐形成规模,北院门遂成为回民街。不过,这里居住的回民却用唐朝的“坊”来称呼这片区域,名为回坊。回坊的繁华一直延续到民国,而今天的繁华一点儿也不次于当年。

虽然回坊内都是仿古明清的建筑,但这里的餐饮、工艺品、民族服饰等却都是原汁原味的清真特色。在酷热难耐的午后,整片街区依然充斥着各色人种,摩肩接踵,在各种各样的清真食肆与密密麻麻的摊点前流连,好不热闹。西安品种众多的特色小吃,包括牛羊肉泡馍、腊牛羊肉、烩羊杂、粉蒸羊肉、羊肉饼、镜糕、甑糕等数百种小吃从不同的档口飘出香来,令人垂涎欲滴,让人眼花缭乱。

西安回坊内的美食

西安回坊内

有人说,没有回坊,西安就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古城。生活着6万多回民的回坊让西安充满着浓浓的市井味道和浓郁的穆斯林文化氛围,为古城构筑了一道奇异的风景线。为古城构筑另一道奇异风景线的还有回坊内的10座年代不同的清真寺,而始建于唐的化觉巷大清真寺则是所有清真寺中最大、最著名,也是西安最古老的一座。

因对西班牙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印象太过深刻,所以我对所有清真寺都有一种好奇,对上海的小桃源清真寺是这样,对西安回民街的化觉巷大清真寺也是这样,虽然它们跟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相比都是云跟泥的区别。

化觉巷大清真寺

化觉巷大清真寺

化觉巷大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回民街的小巷内,很难找,以至于一个美国人因为没有跟上我们的队伍,还走丢了。这个清真寺面积不大,院落布局严谨,中轴对称的庭院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伊斯兰艺术风格的立体手法和中国特色的花草图案。照壁是中轴线的起点,礼拜大殿为终点。作为回民礼拜的重要场所,礼拜大殿的孔雀蓝琉璃瓦顶和殿内的天棚藻井彩画都非常精美,殿内还有30幅高约4米的木板雕刻《古兰经》。可惜,礼拜大殿不允许非穆斯林和女性进入,我们只能在门外不停地向内张望。

虽然我们无法进入大殿内部欣赏《古兰经》,却可以欣赏到寺中石牌坊周围一块石碑上宋代书法家米芾书写的“道法参天地”和敕修殿门上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敕赐礼拜寺”横匾及殿内记载了阿拉伯历推算方法的阿拉伯文“月碑”。

化觉巷大清真寺

化觉巷大清真寺

化觉巷大清真寺

这座“自隋唐迄今历千载余,敕建七次”的清真寺,像日光,从古至今照耀着回坊,照耀着生活在“七寺十三坊”的回民,见证着历史变迁,见证着汉回共居同一屋檐下的美好生活。在有着厚重历史的西安,我们就在飘满清真菜香的回坊转角,在这个为穆斯林提供精神安放的静谧之地,体会着包容的中国对异教温润的情感,想起林徽因的句子:“你若未央,安若暖城;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中国,祝福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