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初心。
个人资料
lily0824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春日中国行(15):莺歌燕语话徽州

(2020-06-19 07:01:16) 下一个

徽墨、徽剧、徽菜、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派园林,这么多的“徽”字让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带“徽”字的文化来自何方?为什么徽文化会流传四方?

这些带“徽”字的文化来自“青山向晚盈轩翠,碧水含春傍槛流”的古徽州。古徽州的自然和人文禀赋孕育了富甲天下的徽商,是他们繁荣了徽州文化并使其流传四方。

徽州

徽州

徽州

如果把徽州比作一个西瓜,那徽州的山水是西瓜子,徽州的理学是西瓜肉,徽商是西瓜白皮,徽州文化是西瓜绿皮。亦或是,如果徽州是一个美女的精致妆容,那徽州的山水是粉底,徽州的理学是胭脂,徽商是蛾眉,徽州文化是丹唇。不管是西瓜白皮和绿皮,还是蛾眉和丹唇,它们都是徽州的“表”,而西瓜子和西瓜肉,或粉底和腮红才是徽州的“内核”。是这些“内核”成就了多汁甜美的西瓜,成就了妆容精致的美女,成就了具有艺术气质的徽州,使其在岁月的铜镜中,脱俗出众。

就像命中注定一样。诗词书画无所不能的宋徽宗平叛了发生于此的方腊起义后,将其名字由歙州改为徽州,意想把这里锁住。但徽州不但没被绳索锁住,反而跟这个艺术天才的皇帝一样,走上了知性优雅之路,这一走,就是几百年。

徽州地图

徽州地图

也许知性优雅的玄机冥冥之中就蕴藏在“徽”字里。打开“徽”字,“徽”是山,是水,是人文,一个“徽”字凝练了徽州所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徽州四面峰峦叠翠,北面的黄山,横亘东西,把北方的寒流拦截在外;南面的白际山和其它山脉连绵起伏,自西南向东部延展,徽州被众山环绕其间,呈现出壮丽神奇的天造画境。

这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因山远地自偏,很早就成为绝佳的避难场所。永嘉之乱后,中原人口大批南迁,以家族为单位的北方世家陆续定居于此,为日后徽商以血亲纽带编织自己的商业网埋下了种子。当安史之乱后,迁入徽州的北方人越来越多,人口的增长让这个世外桃源的弊端开始显现。

徽州

徽州

徽州

山多岭密的徽州,山间谷地和盆地不多且窄小,适合耕种的面积更小。虽然这些散落的山间盆地为徽州人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空间,但耕地的稀少却无法让人口快速增长的徽州人在此安居乐业,以至于这里流行这样一句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不算优渥的生存环境迫使徽州人跟古雅典人一样,只能向外“杀”出一条血路。

在徽州的故事里,山使人塞,但水使人通。虽然中国有名的大江大河里或许没有新安江的名字,可它却铸就了徽州的底色。被誉为徽州母亲河的新安江不仅发源于徽州,而且是大名鼎鼎的钱塘江的正源。正是这“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的新安江,为徽州的村落绵延和徽商的崛起奠定了基调,并同徽商开辟出的四通八达的古驿道一起,让徽州的人和物走向远方。

徽州

徽州

徽州

作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通道,新安江曾有“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的美誉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清丽。这条水色佳美的大河和它众多的支流,穿山越岭,如经络般将徽州的“一府六县”揽入怀中,让徽商的辉煌和悲伤穿越重峦叠嶂,随着湍急的水流向外流淌。

承载着徽州生命线的新安江让徽州人把对它的眷恋深埋在血脉中。他们称自己为“新安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自谓“新安朱熹”;雄霸中国商界几百年的徽商称自己新安商人,还有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等,都被冠以“新安”二字。因为“清溪青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的新安江,才有了中国三大商帮之一的徽商,才有了充满诗意的徽州文化,才让被群山环绕的徽州散发出卓尔不群的气韵。

封闭的大山,让与日俱增的徽州人无法苟且,而串起徽州的新安江,却给徽州人带来了希望,也让徽州人看到了天外还有蓝天。“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小小年纪便离乡背井的徽州人,随着新安江水,乘一叶扁舟,走向富裕的江南,甚至更辽阔的海洋,终于一代“商”雄-徽商开始崛起,几百年不衰,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传奇。那么,徽商是如何崛起,如何如日中天,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

徽州

徽州

鲁迅说:“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 如果古雅典人因区域内沟壑纵横无法农耕而被迫走向海洋,那徽州人则跟古雅典人一样,也因没有充足的土地而被迫奔向大江。如果古雅典人幸运地得到周遭良港的眷顾,那徽州人则得到大江的垂怜。虽然徽州所处山区的新安江上游河床窄、流速快、弯道多,水运条件并不够优越,但仍阻挡不住徽州商人向外开拓的步伐。多山的地形不适合农业,却适合竹木茶麻,漆果桑菇等生长。萌芽于东晋的徽商把这些与山水相依的资源顺着新安江水,一路东下,销往外地。白居易名篇《琵琶行》中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徽州的茶叶。当中国第二次“衣冠南渡”后,北方的文人工匠南徙到此制出的徽墨和之后的湖笔、宣纸、端砚等工艺品也随着水流和古驿道奔向四面八方。于此同时,徽商把徽州需要的粮食和其它商品由新安江逆流而上运回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从来都不在贸易大通道上的徽州,终于找到了“寄命于商”的生存新模式。

可是,肩挑背扛和船载舟运的商业运作形式并不能保证徽商“横行”天下,是知礼好义和贾而好儒的“金钥匙”最终开启了徽商雄霸四海的成功之门。这成功之门的开启,要感谢儒学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并提的“朱子”。

徽州

徽州

作为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故乡,徽州的空气中都漂浮着朗朗读书声,重视科举和功名的理念让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虽然朱熹的部分理论和学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泯灭了自由的社会氛围,可他总结的“朱子读书法”却让“命”不太好,但“运”不错的徽州人受益匪浅。牢固的文化根基既让徽州人读书蔚然成风,也让无数徽州人科举得力后走入官场,还让文墨气质渗到骨子里的徽商脑子更灵光。徽州,在理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呈现一派“左儒右贾”的大好风光。

这片大好风光到明朝时演变成盛世风光。随着扬州被赋予盐业垄断权,聪明的徽商看准时机,迅速投身这一本万利的食盐行业。都说“官商勾结”是发财致富的捷径,我想这条法则也一定适用徽商。因徽州有像意大利佛罗伦萨一样讲究“朋友圈”的传统,所以成功入仕的徽州官员不可能不给徽商“开绿灯”。在有利的客观环境下,受过教育的徽商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宗族势力的优势,利用“善行媚权势”和在地理上离扬州近的优势,最终打败扬州盐业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的陕商和晋商,荣登食盐经营商的首位。至此,徽商有了“横行”中国的资本,在明清时代,不但掌管着盐业的“半壁江山”,而且在典当业、徽馆业、酱商业和其它大宗商品行业都成就斐然,创造了“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商业神话。清朝时还出现了来自徽州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到清末民初时,繁华无限的扬州甚至变成了徽商的经济殖民地。

徽州

徽州

“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徽商并不是“土包子开花”的土豪,他们发财后又把浓郁的书卷气带回了故土,兴建书院,倡导读书入仕,清代还出现了“状元县”。在徽商的大力投资下,徽州文化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穿越万水千山,飞遍大江南北,在众多领域都曾独领风骚上百年。京剧前身的徽剧;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建筑史上一绝的徽派建筑;中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安医学;明清中国篆刻艺术最高代表的徽派篆刻;雕版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徽派刻书;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徽派版画;文房四宝的正宗之宝徽墨与歙砚等等,百花齐放,让徽州有了“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徽州,用自己的“运”和“势”实现了雨果所说的“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的愿望。

这个以商养文、以文入仕、以仕促商的“官商学一体”徽州模式,像滚滚向前的车轮,把徽州推向了商业、教育和政治的巅峰,纵横四海数百年。可是有潮起就会有落。随着清朝后期盐法的变更,徽商失去了盐业上的特权,外加鸦片战争后贸易大通道由内地迁向沿海,这都让“嫁接”出的徽州经济雪上加霜。终于,离贸易大通道越来越远的繁华徽州和一跺脚天下乱颤的徽商在太平天国运动的烧杀中消失于天际,由徽商“包养”的,与敦煌学和藏学相提并论的徽州文化也渐渐黯然落幕。

徽州

徽州

徽商的背影可以远去,但“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的徽州却应永存人间,不是吗?可是,曾经跟扬州、苏州和杭州齐名的徽州今安在?我在开满油菜花的原野中,倾听着春天的莺歌燕语,驱车数百公里,去寻找徽州的踪影。那一路的金黄,那浩瀚的花海,那绚烂的花潮,仿佛铺陈出徽州曾有的精彩。钟灵毓秀的黄山是徽州;蜿蜒曲折的新安江是徽州;波光粼粼的千岛湖是徽州;依山傍水的婺源是徽州。可惜,曾经如花般美好的徽州如今被拆分得七零八落,散布在安徽、江西和浙江三省的交界之处,这让曾经闪烁着文明光晕的徽州像一个支离破碎的梦。什么时候才会见到“梳妆打扮”好的徽州?什么时候再会见到“容光焕发”的徽州?徽州,回来吧;回来吧,徽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lily082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imberwolf' 的评论 : 说得对,谢谢留言。
Timberwolf 回复 悄悄话 过去的安庆和徽州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地,安徽由这两地得名,没合肥蚌埠什么事。
可惜自安庆之战后伤了元气


lily082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obato' 的评论 : 谢谢表扬。徽州是人杰地灵之地,可惜消失了。图2是宏村。
robato 回复 悄悄话 赞美文。
徽州,人文荟萃之地,名人辈出:胡适,锦涛,朱熹,黄宾虹,陶行知,詹天佑,许承尧。。。
图2是否徽州呈坎?我去过,有点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