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初心。
个人资料
lily0824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故国又重游(5):万里长城万里长

(2018-04-27 08:58:23) 下一个

如果故宫,是中国明清两朝的象征,那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象征。“它挑着大漠边关的冷月;它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 这万里长的长城,不知道为历代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多少吟诗作赋的主题。“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 “容颜离别尽,流恨满长城。”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那钢峥铁骨,那离别仇恨,无不在对长城的描述中浸染。

长城

长城,不仅为中国的文人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就连外国的文人,也对长城一往情深。被媒体盛赞与海明威、卡夫卡比肩的伊斯梅尔·卡达莱写就了一部中篇小说集《长城》,它获得了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还被翻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在全球出版。美国作家威廉·基尔在他的经典作品-《中国的长城》里,称长城是“血的长城”:“瞧那座辉映在星光与月光下的长城;瞧那座浸浴在夕照和晨曦下的长城;瞧那座浓雾迷茫里的长城、雨水冲洗中的长城、飘雪笼罩下的长城。无论任何时候,长城都是巨大、灰色、静寂、可怕的历史亡灵。”

这长城的悲歌,是中国古代的血泪史,也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史。它见证了外族对华夏民族的侵袭,也见证了同胞之间的自相残杀。它见证了一个王朝最璀璨的时刻,也见证了一个王朝最落魄的光景。

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虽然在汉武帝时期被一顿胖揍,可还是灭而不绝。先是匈奴,然后是鲜卑,乌桓,再是柔然,突厥,契丹,女真,最后是蒙古和满人,层出不穷。为了北方的外患,中国人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疲于奔命地去修建长城以对付这些“野蛮人”。

春秋战国时的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赵武灵王所筑的长城,被称为“赵北长城”;秦长城,燕长城,中山国长城和魏长城都是为了抵御这些“胡人”的入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才有了东西绵延上万里的“ 万里长城”。从那时起,汉朝,北朝,隋朝和明朝,无不加固长城。因为面对游牧骑兵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中国,作为农耕民族,实在是无还手之力。不管是上上策,还是下下策,长城的确短暂地抑制了北方民族的侵扰。

而唐朝,因为国力的强盛,在一举击灭东突厥和西突厥后,三百年未修长城;元朝和清朝,因为本身就是外族侵占中原,当然也不用修长城。长城,什么时候可以不被修建呢?当然是中国碾压别国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华夏儿女才不会在乎长城的构筑是不是以“因地形,据险制塞”为基本法则,才不会理会长城是以夯土为主还是砖石结构,更不会留意长城体系是不是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燧三部分组成。他们在乎的,理会的,留意的是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富足,精神是不是愉悦。所以呢,高明的君主会使国势强盛,让周边的民族臣服,如唐太宗李世民。长城,虽然用有形的城墙维护了有限的疆土,却影响了民族间的融和,也封闭了中国自己的心态

长城

当今,在全球化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早已敞开怀抱投入了全球化的大潮中,再无可能,或不太可能像当年筑建长城一样,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空间里。封闭,除了让中国变得更狭隘,更像井底之蛙之外,丝毫不能封住外面世界前进的脚步,不能封住世界各国对中国财富的垂涎。因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事-长城,中国间接失去了融入风风火火的大航海时代的机会;因为这个所谓的脊梁,中国本以为固若金汤的东南沿海却在大航海时代被西班牙和葡萄牙不费吹灰之力攻陷。是长城的错吗?当然不是,是领导者的错!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皇帝们,怎么会有全球性的视野?怎么会有高瞻远瞩的格局?“遥远的东方,辽阔的边疆, 一道绵延的老墙。老去的国度,消逝的真相,多少欲望成悲壮。”

悲壮,已成过往矣。今日的中国,早已不是“裹小脚”时代的中国,长城把中国与全世界隔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长城给中国创造出的一道无形的内在防线与封闭的文化也已坍塌破碎。中国真正的生命,早已离开长城的宿命而破茧成蝶。遥望经历了2500多年岁月磨洗仍气势磅礴的长城,近看美国总统尼克松眼中地球的标志和人类和平标志的长城,我似乎听见了中国崛起的门铃声。“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让真情溶化成音符,倾诉遥远的祝福。” 中国,明天会更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