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

听一段文字,
听一首歌...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搬家记〕北岛/王旭东

(2018-02-19 09:42:07) 下一个

 

《搬家记(节选)》 文:北岛  诵:王旭东



八九至九五的六年工夫,我搬了七国十五家。得承认,这行为近乎疯狂,我差点儿没搬出国家以外。深究起来,除了外在原因,必有一种更隐秘的冲动。我喜欢秘鲁诗人瑟塞尔·瓦耶霍(César Vallejo)的诗句:“我一无所有地漂流……”

头一站西柏林。住处在最繁华的库当姆大街附近,是德国学术交流委员会(DAAD)提供的。我昏沉沉地穿过纪念教堂广场,所有喧嚣被关闭在外。一个“朋克”鸡冠状头发鲜红似血,他张开嘴,却没有声音。那年夏天,墙还在,西柏林与世隔绝,像孤岛。我带着个空箱子,一头钻进语法严厉的德语丛林。我把从墨西哥买来的绳床吊在阳台上,躺在那儿眺望柏林摇荡的天空。我前脚走,柏林墙跟着轰然倒了。接着挪到挪威首都奥斯陆,住大学城。我有时去市中心散步,狂乱的内心和宁静的港湾恰成对比。

住下没两天,迈平就开着他那辆老爷奔驰车,帮我搬到另一处学生宿舍。这回,箱子成双。绳床怎么也塞不进去,正好捞些锅碗瓢盆,拖进新居。我和五个挪威小伙子共用厨房。头疼的是,刚塞进冰箱的六瓶啤酒,转眼少了四瓶半。在挪威啤酒太贵。得,我顺嘴喝干剩下的半瓶,把另一瓶拎回屋里。

冬天到了,北欧终于给我点儿颜色看看:漆黑。一个专门倒卖旧电视的中国同学,看我可怜,匀出一台给我。我喝着温啤酒看电视。那挪威话还挺耳熟,带陕北口音。

在挪威呆久了,迈平得了失语症。每天晚上,我俩一起做顿饭,对影成四人,无言。放寒假,他去外地看老婆。大学空城,我孤魂野鬼般游荡。钻进一家中国餐馆,除我,还有一人。他自言自语,动作古怪,目光疯狂,充满强烈的暗示性。慌张中我丢下碗筷,撒腿就跑。过了九零年元旦,我把绳床留给迈平打鱼,搬到瑞典斯德哥尔摩,住进一家相当宽敞的公寓。主人一家去印度旅行。我实际只用厨房,有时去客厅和餐厅遛弯,顺便照料花草。

冬天的斯德哥尔摩让人沮丧。太阳才爬起来,没升多高,就被黑暗之鱼一口吞下去,吐出些泡沫般的灯光。我日夜颠倒,索性整天拉上窗帘。三个月后,花草奄奄一息,主人回来了。一位好心的中国餐馆老板借我个小单元,更符合孤独的尺寸。有人从英国带来瓶苏格兰威士忌,让我一口喝光。我把自己关在屋里,发疯尖叫,在镜子前吓了自己一跳。

春去夏来,我照旧拉着窗帘,遮挡喧闹的白夜。

那年秋天,我到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Aarhus)教书,一住两年。安娜帮我在郊区租了间可爱的小厢房。两位女房东是女权主义者,一位心理学家,一位妇女博物馆馆长。她们带各自的娃娃住正房,居高临下,审视一个倒霉的东方男人。夜半,三盏没有性别的孤灯,遥相呼应。小院紧靠铁路,火车常闯入我梦中。惊醒,盯着墙上掠过的光影,不知身在何处。

我父母带女儿来探望我。我临时借点儿威严,住进丹麦海军司令家隔壁的小楼。我们住二层,窗外是海和丹麦国旗。一层是老建筑师乌拉夫,地下室租给年轻的女钢琴家乌拉。他俩并无血缘关系,名字近似,像欢呼,自下而上,不过多了声岁月的叹息。

父母和女儿走了。图便宜,我搬到郊外的新住宅区。外出的房主是一对中国老人,随儿子享受丹麦的福利。那单元特别,以厕所为中心,所有房间环绕相通。我心情好时顺时针溜达,否则相反。那恐怕正是设计者的苦心,要不怎么笼中困兽或犯人放风总是转圈呢。

九二年十月初,从丹麦搬到荷兰,送的送,扔的扔,我还是坐在行李堆里发愁。没辙,只好向柏林的朋友求救。他从柏林租了辆面包车,开到丹麦,装上孤家寡人,再经德国开到荷兰的莱顿(Leiden)。

莱顿的住处实在太小,根本没地方溜达,我成了那些陈旧家具中的一员。房东玛瑞亚住二楼,是个神经兮兮的老寡妇。她有个儿子,极少露面。她每年都要去修道院做心理治疗。这位眼见要全疯的老太太,这回可抓住我这根稻草,一逮着机会就跟我东拉西扯,没完没了。我尽量溜边走。玛瑞亚有种特殊本事,只要开道门缝,她准站在那儿等我,唱个法文歌,背首德文诗,要不然就讲述她的噩梦。不管怎么着,我绝不让她进屋,否则就成了我的噩梦。玛瑞亚抠门。冬天阴冷,我夜里写作,不到十二点暖气就关了。第二天早上请示,不理。哆嗦了三天,再请示,恩准。她把定时器调到夜里两点——在妄想与噩梦之间。

临走她请我上楼喝茶,我留了地址。她的信追着我满处跑。我搬家速度快,却还是被她的信撵上。她每次都附上回邮信封。我铁石心肠,扔掉。这世上谁也救不了谁。孤独的玛瑞亚!



来美国前,在巴黎住了三个月。先寄居在我的法文译者尚德兰家。她离了婚,带两个孩子,住在巴黎郊区的小镇上。她自己动手盖的房子,永无竣工之日。每次来巴黎,她指给我其中的变化;新装修的厕所、楼板上刚踩漏的洞。她喜欢抱怨生活,但不止于抱怨,而是英勇地奔忙于现实与虚无之间:教书、做饭、翻译、割草。

我父母和女儿来到巴黎。宋琳一家去度假,把钥匙留给我们。他家在市中心,五楼。旋转楼梯像受伤的脊椎吱吱作响,通向巴黎夜空。我妈妈腿脚不好,爬楼梯是件痛苦的事。这和我的噩梦连在一起——是我在爬没有尽头的楼梯。夏天,巴黎成了外国人的天下。我几乎每天陪女儿去公园游乐场。我拿本书,在长椅上晒太阳,心变得软软的,容易流泪,像个多愁善感的老头。书本滑落,我在阳光中睡着了,直到女儿把我叫醒。

那三个月,像跳远时的助跑,我放下包袱,灌够波尔多红酒,卯足劲,纵身一跳。

九三年八月二十五日,我带着盖有移民倾向标记的护照,混过海关,灰头土脸地踏上新大陆,毫无哥伦布当年的豪迈气概。先在密西根州的小城叶普斯兰梯落脚。第一任美国房东拉瑞,用狡黠的微笑欢迎我。他是大学电工、市议员、民主党人、离婚索居者、两个孩子的父亲和一只猫的主人。他除了拉拢选民,还加入了个单身俱乐部,在政治与性之间忙碌。这一点他是对的:政治是公开的性,而性是私人的政治。

拉瑞很少在家。我常坐在他家的前廊看书。在东密西根大学选了门小说课,每周至少要读一本英文实验小说。英文差,我绝望地和自己的年龄与遗忘搏斗,读到几乎憎恨自己的地步。把书扔开,打量过往行人。深秋,金黄的树叶,铺天盖地。晚上,大学生喝了酒,显得很夸张,大叫大喊。那青春的绝望,对我已成遥远的回声。

九四年初,我搬到十英里开外的城市安纳堡。不会开车,我在商业中心附近找了个住处。那片红砖平房实在难看,但在由快餐店、加油站和交通信号灯组成的现代风景中却恰如其分。我头一回动了安家的念头,折腾一礼拜,买家具电器日用品,还买了盆常青藤植物。由于这些物的阐释,“家”的概念变得完整了。收拾停当,我像个贼,在自己家里心满意足地溜达。

我很快厌倦了同样的风景和邻居。而旅行仍让我激动,每次坐进火车和飞机,都会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激动。一个美国姑娘告诉我:她最喜欢的地方是航空港,喜欢那里的气氛。其实,旅行是种生活方式。一个旅行者,他的生活总是处于出发与抵达之间。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持未知态度,在漂流中把握自己,对,一无所有地漂流。

我开始迷上爵士乐,想搬往昔日的美国。徐勇帮我查报纸,打电话,一家家逛去,终有所得。那条小街僻静荒凉。木结构的小楼多建于二十年代,门脸颓丧,油漆剥落,但与爵士乐的情调相吻合。那天晚上看房的人很多,中意者按先来后到,我排第五。前面四位犹豫不决,让我得手。

写作往往是个借口,我坐在窗前发呆。松鼠从电线上走过,用大尾巴保持平衡。一棵柿子树在远处燃烧。前廊有个木摇椅,坐上,铁链吱嘎作响。我住二楼,房东老太太住一楼,却未曾谋面。

九五年秋天,我和家人团聚,在北加州的小镇定居,先租公寓,后买房子。我有时坐在后院琢磨,这些年恐怕不是我在搬家,而是世界的舞台转动。我想起玛瑞亚。她在这舞台上孤独地奔跑,举着那些地址不明的信,直到信被冷风刮走,消失在空中。我头一次想给她回封信:亲爱的玛瑞亚,我还好。你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51t 回复 悄悄话 不是我在搬家,而是世界的舞台转动...
想起一位作家写过的一句话:“我心安处是我家。” 是啊,心安,这就是回家的感觉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