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赛欧

地主杂谈


做一个眉宇间写满风调雨顺的人,安静于暖,安然于心,不急不燥,清淡欢颜。
个人资料
康赛欧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感恩节致敬琉璃河的太保墉燕 (多图)

(2025-11-26 06:20:33) 下一个

感恩节前,我去了首都博物馆,看“太保墉燕 —— 房山琉璃河遗址”展。站在那些沉默的青铜前,一个念头击中了我:北京城的开端,并非元大都的街巷,也不是明清紫禁城的红墙,而是三千年前,七十公里外,琉璃河畔那片风中的黄土地。

一、最初的奠基:历史比传说更真实
展墙上,一行古老的铭文是这场穿越的钥匙。古籍中那句“太保墉燕”,听起来像遥远的传说:

· 太保:西周开国元勋召公奭,位极人臣。

· 墉:筑城。

· 燕:后来的燕国。
直译便是“太保召公在燕地建城”。然而,召公本人是否亲至?这始终是个谜。历史在此一度失语,直到考古学家的手铲,让黄土开口说话。

二、考古给出的答案:真正奠基的人,是“克”
1980年代,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中,克罍(léi)、克盉(hé) 破土而出。其上铭文如历史的判决书,清晰无比:“令克侯于燕”—— 周王命令“克”赴燕地就封。
真相大白:

1. 位高权重的召公并未亲临这片荒莽的北土。

2. 燕国真正的、第一位开基者,是他的长子“克”。
“太保墉燕”是家族的荣光,但真正站在琉璃河岸边,迎着凛冽北风,指挥筑起第一版夯土的,是那个叫克的年轻人。他从传说中走出,有了名字与故事。

三、琉璃河:北京最早的“都城起点”
这里,被确认为西周燕国第一座都城。层层夯土,厚达数米,勾勒出城市最初的轮廓;青铜礼器,见证着礼乐文明在此扎根。这不是聚落,是都城。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第一页就在这里写下。

四、中都时代的回望:每一代人都在接力
时光流转至金朝(1153年),中都(北京)大兴土木。工匠们发现,琉璃河的土质最为坚实。于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接力悄然发生:金中都的城墙,融入了古燕都的夯土。北京,从来不是一朝一代的凭空创造。它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接力赛,后人的手,总是搭在前人的根基之上。

五、三千年后的我们:时间从不遥远
展厅里,我看见,一个中学生指着“克罍”的铭文问:“老师,‘克’成功了吗?”老师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微笑着指向外面。那一刻,所有人都懂了。外面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北京城,就是最好的答案。“那‘克’是我们的老朋友吗?”学生天真的继续问,让三千年时光瞬间坍缩,我们都笑了,心中泛起温暖的涟漪。

六、最朴素的感恩:感谢那些为我们铺路的人
在这个感恩节,琉璃河的黄土让我对“感恩”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感谢当下,更应感谢时间深处那些无名的铺路人:

· 感谢召公的深谋远略;

· 感谢克,在荒原上打下城市的第一根桩基。想象那个深秋,他也许曾望着这片陌生的土地,不知三千年后会有怎样的回响;

· 感谢无名的工匠,将汗水夯入城墙;

· 感谢金中都的建设者,懂得沿用古老的土壤。
 

他们的名字大多已被风化,但他们奠基的土地,却托举着我们今日的繁华。琉璃河的黄土沉默了三千年,而北京城不夜的灯火,便是它最绵长的回音。我们今天铺下的每一段路,都叠在古燕都的地基上。这一切,让我深刻体会到:感恩,不只是对当下,更是对历史深处那些无名铺路人的敬意。

 

 

 

子弹头是首都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

 

堇鼎

 

 

全部照片均为原创

资料来自首都博文馆

 

我的博文:《借衣服的空性,塑造当下的自己》

 

感恩节快乐!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