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的这二十来天,除了去看望老妈,不是忙着倒时差,就是在与感冒周旋。几天前发着烧时,看到杨振宁先生去世的消息。直到今天身体稍有好转,才觉得该写点什么,让心里安定下来。
最早听说杨振宁,还是因为李政道。中学时,有位低我一届的学弟,据说是李政道先生的研究生,后来去了美国深造。多年后得知他转行投身华尔街,我没有评判,只是感慨:人生的轨迹,总有几分身不由己。
以前看到的关于杨振宁的新闻,多围绕着他与翁帆女士的婚姻。我能真正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还是因为这次他的离去。他曾说,此生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是“让中国人知道,我们的才智并不比其他民族差”。这句话令我深有感触。我们这个民族历经百年苦难,在被列强凌辱的岁月里,民族自尊几乎散落一地。而杨振宁与李政道在物理学界的成就,正是在那个急需证明自己的年代,为整个民族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李政道于2024年9月离世,享年98岁。他虽未像杨振宁那样晚年回国定居,却始终心系故土。他曾说,对国家的关切不取决于人在哪里。最终,他与夫人秦惠微女士合葬于苏州,可以说是叶落归根了。
杨振宁与李政道在科学上并肩,可在人生道路上却各自走向不同的轨迹。两位先生皆得高寿,可惜的是他们的原配夫人都先于自己二十多年离世。李政道没有再娶,他说“惠微永远在我心里”。在夫人身体很不好时,他曾说过一句极动人的话:“如果宇宙是不对称的,为何世界上有你和我。” 杨李二人的伟大发现正是“宇称不守恒”,而李政道却用这个物理学定律,表达了最深刻的爱意 —— 你的存在,就是我宇宙的对称。
李政道对情感的执着,与杨振宁日后关系的破裂,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人性映照。杨振宁以理性著称,晚年在祖国终老;李政道以感性见长,在异乡怀故,终得叶落归根。命运的差异之中,隐约可见同一种孤独。
杨振宁的求学之路,每一步都符合正统范式下的佼佼者,环环相扣,无懈可击。他的父亲是教授,道路稳妥。而李政道家境经商,战乱中曾身无分文、流离失所。他甚至没有高中文凭,以“同等学力“考入东吴大学,堪称自学成才的奇才。李政道极富创意,“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由他率先提出,杨振宁则精于严密的数学论证,最终为他们的理论提供实验证据的,是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先生。想到她的贡献在历史叙述中常被轻描淡写,我亦感到些许惋惜与不平。
两位大师先后作古,回看他们关系的破裂,诚如李政道所言,是中华民族的损失。然而这段公案映照出的,也许正是所有人际关系的某种宿命 —— 在时代、个性、命运与名利的拉扯中,即便是最智慧的灵魂、最耀眼的合作,也可能走向沉寂。这不仅是历史的遗憾,也是一面人性的镜子,照见我们生命中,那些走着走着就散了的缘分与必然。
PS:李政道与秦惠薇的爱情故事颇为感人。读到他们早年的经历,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留学美国时的生活 —— 清贫,却有光。虽然后来他们在晚年分道扬镳,但李政道始终保持对前妻的尊重。他曾在采访中坦言:“她在我最艰难的岁月里,是最重要的支持者。”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暂且写到此。待日后有闲,再续此缘。
图片由AI制作,原创
想问一句:你笔下的“不对称”,更多指时代的分歧,还是人心的孤独?
我也觉得李夫妇感情深厚,但深情不一定要天天腻在一起,当朋友也可以是一种长久而珍贵的相处方式。至于悼亡诗,确实动人,但不必把每一句都浪漫化,每个人表达感情的方式都不同。
李夫人的名字叫秦惠?。据维基百科介绍,“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因患肺癌离开人世。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0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政基金。?政基金現支持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與國立清華大學等六所大學的优秀大學生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入选并成功结题的学生则命名为?政学者。” 网上还有李政道先生悼亡诗:“竹神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处。” 这是感情淡漠的夫妻能写出来的吗?
我刚用另一个GenAI工具查“李政道夫人”,还有乱说姓孙的呢,可不能把责任推给这些工具。
篇幅有限,暂且写到此。待日后有闲,再续此缘。
一、公开资料确实有分歧
英文媒体与部分传记资料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部分海外华文媒体(尤其是北美地区)报道说他们“已离婚”,时间大约在 1995年前后。
一些学界熟人也在回忆录中以“divorced”字样提及。
但李政道本人从未公开确认
李政道本人 极少谈私事,在公开采访、传记和讲座中从未明确使用“离婚”一词。
他的官方简历和哥伦比亚大学传记中,也只是写到他有“两个儿子”,并未提及婚姻状态。
秦惠薇方面保持沉默
她晚年很少公开露面,也从未发表过声明或接受采访说明婚姻状况。
二、为何会出现“离婚说”?
原因之一:长期分居
从1980年代起,李政道几乎常驻纽约,而秦惠薇多在其他城市或国内,两人公开活动中很少同框。
这种长期分离容易让外界认为他们“已经分开”。
原因之二:媒体误传
早期中文报道中有时用“分居”“离异”“结束婚姻”混用,后来被反复引用,逐渐形成“离婚说”。
三、学术界较谨慎的结论
目前较权威的学术与传记写法(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档案、美国物理学会纪念文稿)多采用模糊表达:
“He and his wife Jeannette Qin had two sons.”
(他与夫人秦惠薇育有两子。)
没有提及离婚,因此在严格学术角度上,应视为“婚姻状况未公开、可能长期分居”。
-------------------------------------------------------------------------
问好!说的是。我看到一篇文章里提到此事,并引用了吴先生给友人写的一封信里的一段话,这是她唯一一次提及此事,说是感到有些伤心。。。
一、公开资料确实有分歧
英文媒体与部分传记资料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部分海外华文媒体(尤其是北美地区)报道说他们“已离婚”,时间大约在 1995年前后。
一些学界熟人也在回忆录中以“divorced”字样提及。
但李政道本人从未公开确认
李政道本人 极少谈私事,在公开采访、传记和讲座中从未明确使用“离婚”一词。
他的官方简历和哥伦比亚大学传记中,也只是写到他有“两个儿子”,并未提及婚姻状态。
秦惠薇方面保持沉默
她晚年很少公开露面,也从未发表过声明或接受采访说明婚姻状况。
二、为何会出现“离婚说”?
原因之一:长期分居
从1980年代起,李政道几乎常驻纽约,而秦惠薇多在其他城市或国内,两人公开活动中很少同框。
这种长期分离容易让外界认为他们“已经分开”。
原因之二:媒体误传
早期中文报道中有时用“分居”“离异”“结束婚姻”混用,后来被反复引用,逐渐形成“离婚说”。
三、学术界较谨慎的结论
目前较权威的学术与传记写法(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档案、美国物理学会纪念文稿)多采用模糊表达:
“He and his wife Jeannette Qin had two sons.”
(他与夫人秦惠薇育有两子。)
没有提及离婚,因此在严格学术角度上,应视为“婚姻状况未公开、可能长期分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