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时候,每当行程来回不到三公里,我总喜欢步行前往。出门只带一部手机,导航、支付、查信息,几乎一切都触手可及。小时候常走的胡同,如今大多已消失,留下的也换了旧貌。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巷,我仿佛穿梭在两种时间里:一个是记忆里的老北京,一个是算力主导的现代化城市。
记得第一次我开车从湖州去杭州亲戚家,快到临平时,导航突然提示:前方堵车,预计延误五到十分钟。行驶中,它甚至问我:能否帮忙反馈路况?那一刻,我心里一震,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张看不见的“算力网”里。清晨的闹钟声、短视频的推荐、导航的秒级避堵,每一次选择的背后,都是无声的计算和判断。它们帮我们做了无数决策,而我们却常常觉得理所当然。
人心,也有自己的“算力”。有次跟发小聊天,她感叹,这些年真正保持联系的人,多多少少都带着利益衡量。亲戚、朋友,也渐渐掺杂了几分算计。我心里一动:人的算力,似乎比机器更复杂,也更微妙。它带着情绪、欲望和算计,在无形中优化社交。时间和精力,自然会投向“产出比”更高的地方。这既是一种适应,也是无奈的选择。我认为到了最纯粹的利益场 —— 投资世界,这种算力的对决,则变得更加赤裸和直接。
在投资世界里,算力也是另一种体现。有这么一个故事:2015年,一位基金经理凭多年直觉躲过股市剧烈波动,被称作“神算子”。后来,他团队里来了一个90后小伙子,不看财报,也不跑调研,每天对着电脑写程序 —— 量化策略。
有一次,大盘毫无征兆地跳水。经理凭直觉按兵不动,眉头紧锁地盯着屏幕,希望市场能反弹。另一边,90后程序员的屏幕上,一串代码自动触发。等人类还没来得及完全理解发生了什么,系统已经完成了风控操作。收盘后,经理的组合满是伤痕,令人惊奇的是量化账户几乎毫发无损,甚至小有盈余。
差距,往往不在知识,而是在反应速度和绝对的纪律。
有人说:原来基金经理的“直觉”,在机器眼里,可能连一行代码都算不上。那时我才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量化和传统投资的区别。
我最早听说“量化”,还是在DeepSeek横空出世的时候。创始人梁文峰有量化背景,那会儿很多人都在讨论。第二次,是在一个财经博主的直播间里,他说今天市场下跌,是因为机构、游资和散户的卖出触发了量化的自动抛售。那一刻,我的好奇心彻底被点燃了。
后来我才明白,量化靠的就是规则和算力,不带情绪,也不讲客气。跌到某个位置就卖,涨到某个点位就买。所以你会常听到那句话 —— 市场大跌时,“量化基金加速抛售”。其实它们不是慌了神,只是规矩到了就动作。不过,这种极致的纪律性也不是完美的。它过于依赖历史数据,遇上从未发生过的“黑天鹅”事件,可能就会失灵;而当市场上大多数模型趋同,也可能因为动作一致,反而把踩踏推得更厉害。
相比之下,传统基金更像人的延伸,依赖直觉和经验,有灵活性,但也难免情绪化;量化则冷静得近乎无情,只认规则,不讲情面。
回头看,两者并无绝对高下。就像北京的街道,你可以选择慢慢走路,也可以打车、乘地铁和公交。关键在于,你愿意把信任交给谁?会犹豫、会犯错、懂人情世故的人,还是冷静执行规则的程序?
也许有一天,整个市场都会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运转。我们每个人,其实也在一次次选择中,像在输入代码一样,把自己的信任和偏好提交出去,最终跑出属于自己的财富轨迹。就像我走在北京的家附近的街上,熟悉,但又总有点儿陌生感。每一次抬脚,每一次转弯,你会发现 —— 自己既在无形的网络算力里穿梭,也在心里的地图上找坐标。
到头来,你选择的,不只是回家的路。你在选择一种方式,理解这个世界并且安放自己。是相信冰冷的算法呢,还是依赖自己温热的心法呢?
算力时代的创意印记:每一幅AI图像,都是时间、数据与算法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