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和疫情后的这两次回国探亲生活,让我对中国的变化有了更直接的体会。最直观的感受是:经济的发展有高潮也有低谷,没有直线。最深的感受是:中国的经济像一条拧干的毛巾,水挤出去了,但纤维还绷着劲儿。
每当外界唱衰时,声音总是热闹的,可菜市场里五块钱一把的茼蒿、直播间秒空的土特产,都在悄悄说明一件事:市场有它自己的活法。生活中总能冒出新的苗头,节奏也许变了,但市场仍在自我调整。这可不是自我安慰,是反复观察之后的理性选择。
我承认,中国当前面临不少压力。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外部出口环境复杂,年轻人的就业形势也不轻松,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皆输。任何一个经历过高速增长的经济体,都会进入转型期,而每一场调整,也往往伴随着新机会的出现。
比如,在传统制造业承压的同时,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如闪亮的星星,在经济的夜空中快速崛起,照亮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达1.8万亿美元,中国以6,760亿美元居首,占比超三分之一。光伏全球20强中,中国企业占据多数;风电新增装机量前十名,中国企业占六席;2023年,中国电动车销量约为840万辆,占全球市场的59%至60%。,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在产销和技术层面均处于世界前列。这些变化没有喧嚣登场,却在悄然重塑未来。
有些人说中国在“消费降级”,但我认为这更像是消费逻辑的变化。中高端商场里人少了,可是线上购物依旧热闹。我在国内时,基本上用美团、淘宝、京东和微信直播间解决日常所需。微信直播间的人气有据可查,不少直播间每天的观看人数能达成千上万人。去年要过“十一”时,我就在一个专门卖花的直播间下单买了不少的鲜花,三天内从云南送到北京家里,价格实惠,还包邮包退。我感觉很多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更看重服务和性价比,购物变得更理性也更聪明了。
我曾写过一篇博文讲微信直播购物体验,标题是《微信直播间里的中国股市观察》,其实这种“低价包退”的生意,早把一线城市的商场和电商逻辑撕开了一道口子。有老友说我“消费降级”,我反问她:“能用一半价钱买到同样的服务,这叫降级还是升级?”
旅游市场的变化同样显著。2023年,国内旅游人次已恢复至接近疫情前水平。相比一线城市的“景点式”消费,越来越多游客转向小城镇的文旅、自驾游、音乐节等新兴消费形式。而在大城市中,像北京的“Citywalk”也成为新的潮流。以北京的南锣鼓巷和什刹海为例,游客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景点参观,还深入街区、胡同,体验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风貌,感受原汁原味的当地生活。很多人不再盲目追求奢华,只愿意为独特体验和情感价值买单。消费更趋理性,选择性更强。
至于就业,确实“难”,但“难”不等于“无路可走”。现在像自媒体、电商、远程办公、靠技能接单的这些新型工作越来越多,已经成了不少人谋生的新出路。有位朋友在小红书上卖文创产品,一个人也能养活自己。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不再是唯一选项。新路径虽然不易走,却也更自由、更适合年轻人多元化的追求。
我也注意到,很多地方的经济韧性,其实比外界想象中更强。比如我去过的浙江湖州的一个县城,靠着特色农业和旅游走出了自己的节奏。那里有美丽的太湖,有名产“太湖四白”、大闸蟹等,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经济调整并不是全国同步的,有的地方在下坡,有的地方却在悄悄上坡。
当然,问题不能否认。实事求是地讲,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松应对,也并非每个行业都能一帆风顺。但中国经济体系庞大而复杂,无法用一句“崩溃”来总结全部现象。同样,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正在努力适应的人,其中包括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普通劳动者。他们也许没那么高调,但每天都在试图走下一步路。
有一次下班晚高峰,我站在家附近的天桥上,看着密密麻麻的车灯流动,忽然理解了经济的真相:那些熄灭的灯,是旧模式的终结;而新点亮的每一盏,都是普通人对抗困境的宣言。想起了一个老同学曾说过:“冬天冻死的都是虚胖的,能活下来的,骨头都硬了。”这种在寒夜里长出来的韧性,才是中国经济最真实的底色。
一些海外舆论常常聚焦于中国社会的局部问题,犹如盯着显微镜下的枯枝败叶,却忽视了整片森林正在焕发生机。事实上,类似的社会挑战在其他国家同样存在。以韩国为例,其7级公务员考试竞争比高达110:1,外交部岗位甚至达到3,000:1;在西班牙,15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接近30%,按欧盟统计标准甚至更高。但是,外界并未因此唱衰韩国的发展前景,或质疑欧洲经济的复苏势头。相似的现象一旦出现在中国,却常被渲染为“系统性危机”,不免让人质疑其背后是否存在双重标准。
经济更像一场马拉松,有人掉队,也有人悄悄接棒。每一次调整,每一份坚持,都是新的起点。我不敢说未来一定光明,但至少能看到希望。那位卖文创的朋友说,反正冬天总要换季,不如学着卖羽绒服 - 这大概就是普通人的经济学。
清晨的北京
北京南护城河上的立交桥(前两张照片)
位于永定河引水渠边的街景
全部照片均为原创
文中数据来自网络
+1,True!
非常赞同你的看法!现在网络、物流方便,谁还愿意花冤枉钱,而且,现在的年轻人更务实,不盲目崇拜牌子。我现在基本上都是网购,除了蔬菜、水果。
太湖的“白”通常指的是著名的“太湖三白”,即:
白鱼(太湖银鱼)
白虾(太湖白虾)
白鱼(翘嘴红鲌,也称“白条”)
---------------------------------------------------------------------
说得真好!“变”字很重要。多年没回国,回去的第一感觉就是变化太大了。中国经济的调整带来了许多新变化,旧观念的淘汰和新思维的崛起,都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
谢谢鼓励!我是在分享自己的切身感受,所以自然真实。回国后,我学到了不少新的语言,也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了,而且还得找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聊,这样才能有成就感。
------------------------------------------------------------------
我在国内的时候去实体店不多,现在岁数大了,懒得逛店了。
---------------------------------------------------------------------
你说得很有道理,确实中美对立加剧和中国崛起有直接关系。美国的反应也不全是基于意识形态,更多是利益上的竞争。我对国内网的情况不太了解,感觉不论在哪个国家,大家表达不同观点也要尊重和包容。
---------------------------------------------------------------------
嗯,你这说法也挺有意思的,角度挺特别的。
金句。
------------------------------------------------------------------
这话说的好!
-------------------------------------------------------------------
完全同意,市场主导经济,政府则应确保秩序和公平竞争,二者互为补充。
-----------------------------------------------------------------
确实,西方国家在经济报道中常用“风险”、“衰退”和“经济危机”等词,带有很强的悲观色彩。相比之下,中国的表述更多强调"调整"和"潜力",看得出我更注重长期发展的乐观预期。"负增长"是很负面的词,提醒大家要注意经济结构等方面的提升。
政治和经济相辅相成,中国与美国势不两立,疯老头开始加“关税”后,国内经济就衰了,这几年明显显现出来。
狮子老虎各领风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待着吧。谁饿极了,也会你死我活。
喜欢国内的各种方便。支付手段,快递,价格低;不喜某些人的霸道无理。
--------------------------------------------------------------------
谢谢分享!的确,政治和经济总是相互影响,尤其中美关系变化对全球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这几年经济有些下行,但中国在很多方面依然挺有优势,像支付和快递,真是方便得没话说。至于有些人的行为,确实很让人不舒服。
-----------------------------------------------------------------
好久不见,问好!谢谢补充材料,就业难是世界性的问题,不光是中国。
---------------------------------------------------------------
说和做之间差距太大,难免让人怀疑,这些论调到底是出于关心,还是为了立场找借口。说到底,有些人根本不是关心中国,而是在消费中国,看看他们写的文章,大多数话题还不是围着中国转。
-----------------------------------------------------------------
确实是这样,我前年在湖州时看到,当地为了吸引大学生就业,专门用大巴把他们送到景区,那里设了人才招聘会,不仅包吃包住,还给补贴,持续两天。现在大量人涌向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那些整天喊着中国不好的人,其实很多只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回国看看多住住,来美国看看多住住,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要有信心,希望。
----------------------------------------------------------------------
晓青话说得中肯,没有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客观看事,比起立场先行、情绪先行的讨论,难能可贵。
中国就业问题, 是城乡、地域差别还比较大, 人们涌向大城市/东南省份不肯离开。 当企业迁移到外地,很多人不愿意去。 我复旦的朋友就说, 系里很多博士后, 都不肯去外地大学任职, 宁愿挤在上海当博士后。 而兰州大学这样的, 就只能招收印度人做教授。
---------------------------------------------------------------------
确实是,债务是全球性问题,美国的情况更严重啊。至于人才扎堆一线城市,一线城市资源集中,吸引力大,但现在国家正在通过政策和资源向中西部引导。从长远看,教育和产业布局更均衡,人才也会慢慢分流。
-----------------------------------------------------------------
很多唱衰中国的人,其实对经济本身并不了解,或不懂,只有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老调重弹。更何况,他们早已身在美国,也未必真关心中国发展。对美国自身的问题视而不见,现实是,叫醒不的,往往是那个装睡的人。
----------------------------------------------------------------------
是啊,增速放缓是正常转型,发展不能永远靠两位数狂飙。经济从高速转向高质量,是成熟的表现,不是衰退。年年唱衰,像喊狼来了,久了就没人信了。
政治和经济相辅相成,中国与美国势不两立,疯老头开始加“关税”后,国内经济就衰了,这几年明显显现出来。
狮子老虎各领风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待着吧。谁饿极了,也会你死我活。
喜欢国内的各种方便。支付手段,快递,价格低;不喜某些人的霸道无理。
回国看看多住住,来美国看看多住住,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要有信心,希望。
中国就业问题, 是城乡、地域差别还比较大, 人们涌向大城市/东南省份不肯离开。 当企业迁移到外地,很多人不愿意去。 我复旦的朋友就说, 系里很多博士后, 都不肯去外地大学任职, 宁愿挤在上海当博士后。 而兰州大学这样的, 就只能招收印度人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