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只是想聊聊我所看到的,那些被说得很浪漫的旅途背后,藏着的另一些真实。我一直觉得,有些事情不写下来就会被时间冲淡。所以每次写文,就是记录,只写给那些愿意看和看得懂的读者。
朋友圈里有位远房亲戚的女儿,大学期间和毕业后,说要来一场“gap year”,想出去看看世界。云南、西藏、法国、土耳其。。。她一路走得潇洒,拍照也发得勤。每一张都带着梦幻滤镜,阳光刚好,裙角被风吹起,背景虚实恰到好处。
我每次都会给点赞,但从来没评论过,只是不知道该说些啥。
有一次,她发了条长文,说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遇到一个卖手工饰品的老太太,背有点儿驼,眼神却特别温柔。她站那儿看了很久,然后写道,那一刻她忽然懂得了什么叫“人生无常,生命之美”。
看完那段话,我沉默了。后来一想,才记起来,她在丽江的民宿露台上也写过类似的感悟,还有大理的苍山洱海、巴黎的左岸咖啡馆,每到一地,会有一次“灵魂震颤”。它们都来得那么及时,像是排好了顺序。在朋友圈里,九张精修图,一段书摘式的介绍,最后不忘加上定位。这样的旅行日记,看多了,就如同是从流水线里拎出来的一样。
我并不是反对旅行。谁年轻时没做过一场“说走就走”的梦?我当然也幻想过裸辞,然后背上背包走天下的潇洒。可现在回头看,很多旅行,说是远行,其实是在表演 - 有剧本、有布景、有摆拍,甚至连感悟都似乎是提前写好的。只是舞台越搭越大,观众越来越多,演员却越来越空。
十几年前,人们省吃俭用攒钱买房买车,孩子补习班不能落下。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更看重“体验”和情绪价值,还有那种“不被束缚的自由”。旅行一下子成了最不费力的选择,因为不用辞职和翻脸,也不用真正“改变”什么,只需买张机票,大概就能重启人生了。
可问题是,重启了什么呢?
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提问:“旅行真的能改变命运吗?”我看后笑笑,答案其实早就写在每个人的起跑线里了。
如果你本身就有资源,有选择权,那旅行当然能带来收获。你去的是艺术展、文化沙龙,认识的是合作者或是导师,估计就能顺便种下了点将来的可能性。而换了另一些人,所谓的“走出去”,只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一个人漂泊四方,回家还是要靠爸妈的生活费;拍再多的风景,简历上也没多一项技能;朋友圈点赞再多,也没人因此请你喝咖啡谈项目。
更别提那些动人的“见识”,与实际的“境遇”,从来不是一回事。
我见过有人走遍半个地球,回来照样肤浅迷茫;也见过十年没出国的人,说起文学、科技、社会结构等等,讲得头头是道。有些眼界,是读书读出来的,是靠思考沉淀出来的,不是靠刷护照上的章数堆出来的。
一个朋友说过句话我一直记得:“旅行加思考才是修行。”
尤其在今天,旅行越来越被做成一种消费,而不是一种探索。资本当然懂这一点:你刷几条旅行博主的视频就知道了:雪山的航拍镜头,标题是“治愈灵魂”;民宿泳池边的鸡尾酒,配文必然是“逃离内卷”。算法比你还了解你;你多看几条“裸辞去西藏”的内容,大数据就开始给你推旅游贷款的广告了。
资本知道人们渴望意义,于是把旅行包装成“答案”。十年前,它说加班能改变命运;现在,它说旅行能提升格局。一个卖鸡血,一个卖自由,说到底,都是在贩卖焦虑。
结果呢?2023年,中国旅游贷款破了千亿,九成是年轻人。那些在洱海边举杯自拍的人,镜头里看着光鲜,镜头外也许正背着十二期免息分期。
你以为自己在寻找远方,其实只是走进了一个更精致的圈套。
有时候,一本好书,或是一场深聊,比一场赶路的旅行更能改变认知。别让远行成了逃避的借口,也别把朋友圈的滤镜,当成了自己人生的亮光。
风景不会替你生活,成长也不是拍几张照片就能完成的事。
真正的出发,也许是在拉萨的经幡前站一会儿,不急着拍照;是在异国迷路时不掩饰慌乱;是回来后,坦然地说一句:这一趟,我没想明白什么。
没关系,有些答案,本来就不是走几步路就能找到的。成长,从来都得慢慢熬。
图片由AI制作,原创
文中数据来自网络
==“22岁大学毕业,到35岁有13年的时间,靠什么活?没钱咋享受呢,啃老到35岁?”
-------------------------------------------------------------
这个办法不错,穷游有穷游的办法。
-----------------------------------------------------
22岁大学毕业,到35岁有13年的时间,靠什么活?没钱咋享受呢,啃老到35岁?愿望很美好,现实太骨感。
-----------------------------------------------------------
现在的年轻人,确实跟咱们这代不一样了。我那时候,周围有些老留学生会把不多的奖学金的一小部分寄回家,贴补父母。而现在城里出身的年轻人,又有几个还会这样做?我回国时,遇到有的年轻人把父母称作“金主”,没钱了就去要,其实他们的父母不过是普通的国企退休职工。。。
--------------------------------------------------------------
说得也没错,有人顿悟靠闭关,有人靠看山看水,但没点儿知识积累和人生经历,说悟就悟,那大概就是“想多了”,呵呵。。。
---------------------------------------------------------
是有的,比如携程、同程这些平台都能分期付款旅游,银行和消费金融平台也支持类似用途。你没用过,因为有钱,所以没注意到,LOL
--------------------------------------------------------------
其实我的理解是:不是“规定”旅行非得思考点什么,只是到了陌生的地方,不同的风景和人文,常常会不自觉地引发一些联想。有时是思考,有时只是感受。对我来说,放松和思考并不矛盾,反而常常是相辅相成的。
顺便说一句,有些旅游文章之所以让人看不下去,就是缺乏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把一堆信息堆砌给读者,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查到。这就像有人说的老师“照本宣科”,那缺乏见解的旅游文字,其实也差不多。
+1,同样,有些道理是靠人自己悟出来的,不需要远行甚至不需要读书:)
这一代年轻人跟我们不一样。
===========
旅游还可以贷款? 看来我是孤陋寡闻了。
============
这个朋友有些意思,旅行就是见识见识外面不同的人文,放松心情。这倒好,旅行居然还有思考的任务,这也活得太累了吧 :)
==========
就说,你好棒棒,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