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赛欧

地主杂谈


做一个眉宇间写满风调雨顺的人,安静于暖,安然于心,不急不燥,清淡欢颜。
个人资料
康赛欧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年想松弛,先告别 ”穷得很稳定“

(2025-02-22 07:42:34) 下一个

前些天,我把老妈单位发的春节慰问品中的一袋十几斤重的面粉,送给了楼上的邻居阿姨。在微信上约时间派人送面粉时,我们闲聊了几句。她问起我老妈在养老院的情况,我说挺好;气色好,人也胖了。阿姨感慨这家养老院费用太高去不起,随即抱怨北京生活成本上涨,比如看病贵,物价高等。她回忆起很多年前老公做心脏搭桥手术时,必须先交10万元的押金,才给动手术。阿姨的老公是公费医疗,规定是先垫付后报销,手上没钱还真不行。我随口说道:您和叔叔退休金加起来每月有两万块左右,又有房产,应该没那么难吧?您都觉得艰难,那些不如您的怎么办呀?没想到阿姨回答道: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退休金够花,可我不想动用存款。

阿姨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经济压力并不大,唯一的孩子也早已成家立业,有自己的房子,但二老依然不愿意动用存款,还在存钱。这种心理状态,何尝不是许多中国老人乃至我们这一代人的缩影?也难怪政府再怎么降息,消费依旧难以提振。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穷得很稳定,从不敢乱花钱。”这种心理状态不仅是一些人的生活写照,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模式。老一辈长期的经济紧张让他们习惯于克制和节俭,甚至对任何超出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都会产生深深的愧疚感。久而久之,“我不配”的观念根植于内心,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限制了生活质量,也影响了自我认同。

“穷得很稳定”其实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长期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不敢提高消费。这些人虽然不至于陷入极端贫困,但也不敢花钱改善生活,导致物质条件一直停滞在较低水平,形成“稳定的穷”。这种现象背后,往往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担心一旦花钱就没有安全保障,因此宁可维持低消费模式,也不愿冒险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有存款但不敢花,反而陷入“相对贫困”。许多老年人或工薪阶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穷”,他们有存款,有房产,但因害怕未来医疗,养老等风险,不敢动用储蓄。结果就是虽然经济上比真正的贫困人口好很多,心理上却仍然处于“匮乏状态”,始终觉得自己不能随意花钱,陷入“看似有钱,但过得拮据”的矛盾境地。

过度节俭的背后,是对未来的过度悲观:很多人存钱的逻辑是“以后会用到”,但如果过度节俭,反而牺牲了当前的生活质量,甚至到最后都没能真正享受自己的财富。

缺乏灵活的消费观念会导致将资金视为”不可挪动的存款“,而不是 ”能够提升生活品质的资源“。这种观念进一步抑制了消费意愿,削弱了经济活力。当然,为未来做好准备是值得赞扬的,但过度节俭会削弱当前的生活质量,从而影响生活的幸福感。

心理上的“穷”往往比现实的“穷”更具影响力,即使手头有一定积蓄,仍可能陷入“我应该为未来多考虑”的思维模式,使得节俭不再只是经济选择,而是一种固化的心理习惯。我就曾吃过这样的亏:有一次有个东东坏了,我为了省钱,找了个虽有执照但比大公司便宜得多的修理工,结果问题没解决,还得重新请人补救。原本只需花100来刀,最后折腾下来却花了300多刀。通过这次经历,实实在在给我上了一课。

我就在想啊该如何打破这种思维?首先,“值得”需要重新定义,即花钱并不等于浪费,合理消费是一种自我关怀,是对生活质量的投资。如果我们一直认为只有达到某个财富标准才配得上享受,那么即使将来收入增加,这种“配不配”的心理也不会自然消失,反而可能变成“我还不够有钱,还不能享受”。

金钱是生存的工具,也是创造更好的生活的资源。买一件自己喜欢以前又舍不得买的衣裳,偶尔吃一顿大餐,参加一次提升自我的课程等等,这些花费都不是浪费,是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适度享受生活,并不会让我们变得挥霍无度,只是让钱为人服务。

我们这一代来到美国的人,许多人都曾经历过“洋插队”,所以改变过去勤俭节约的观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可以从小处着手,比如设定一个“放松预算”,每月拿出一小部分收入,专门用于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不会感到内疚。同时,理性看待理财,不是盲目存钱,只是在“花”与“省”之间找到平衡,让财富既能积累,也能提升生活质量。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学会珍视自我。许多人从青春年少时就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行事往往仅受欲望驱使。若有一天,享受生活的动力都不复存在,我们这些已步入中老年的人,是否会被“节俭至极端”的观念所束缚,失去生活的多彩与活力?

我们的价值,并非由金钱决定,而是体现在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认为,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财富,需要的是勇气,就是去打破那些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心理桎梏,让金钱成为服务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束缚生活的枷锁。

 

 

用AI制作,原创

 

用AI制作,原创

 

 

歌曲《尘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laopika 回复 悄悄话 这位阿姨的节俭风格在许多中国老人身上都有,打死不可花存款,哪怕退休金很高了,还担心会有不时之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