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生活时,我深刻感受到小区里日益加重的老龄化现象。每次出门,总能看见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或是闲聊家常。他们步履蹒跚,满脸皱纹,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我感觉,住进养老院的老人是少数,更多的是选择居家养老,他们依靠子女或保姆照顾,尽量维持原本的生活方式。每次看到他们,我都会不由得感慨,衰老是一场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我们每个人,都终将会走向那一天。
老妈入住养老院已近三年,她能自行吃饭,但行走时必须依靠拐杖和搀扶,因此一不小心就有摔倒的风险,但是她像许多老人一样,不愿承认自己的虚弱,依然希望能像年轻时那样不受约束的自由行动。她曾在房间里擅自行动,几次摔倒,所幸无大碍,却让闻讯赶来的护理员惊出一身冷汗。对老妈而言,这只是一次任性的尝试,可对护理员来讲,却意味着沉重的责任。这类事故发生后,护理部往往要接受调查,甚至面临处罚。在养老院里,老人摔倒的情况并不罕见。
老妈摔倒了几次后,她所在楼层护理班的小班长颇为担心,决定白天尽量安排她有人陪伴,避免独自待在房间里。天气晴好时,护理员会推她到楼下花园散心,并与人聊天。若不出门,小班长就安排她在休息区参加活动或阅读报纸。即便是独处,也会有一位实习护理员常去看望她。
养老院的老人由于自理能力不同,护理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照护的精细程度。护理费分为每月3千元到每月1万多元不等,对应从基本能自理,半自理到完全无法自理的老人。我老妈的护理费为每月9千元,这个护理费不包括她的每月单人间的房费和每月的餐费,是属于高级别的能半自理的老人,因此换来了护理员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可对我来说,更像是给母亲的一份安心。相较之下,支付每月3千元护理费的老人虽能基本自理,但由于年事已高,体力衰退,已不属于活力中老年,这种护理级别主要是房间清洁,护理员的日常照顾较少,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面临突发情况。
养老院里有很多像老妈一样的老人,他们的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我探望过一位89岁的曾经的邻居阿姨,她年轻时是急救中心的护士长,干练果断,说话有条有理,如今的她只能小心翼翼地拄着拐杖走路。阿姨属于能够基本上自理的人,也就是支付每月3千元的护理费。有天半夜起床上卫生间,不慎摔倒,半边脸都被摔青了。我去看望她时,她却轻描淡写地说:“摔倒不能怪护理员,是我自己没注意。” 可是,看着她苍老的半边脸颊上那块大面积的淤青,我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阿姨在北京有两个孩子,因实在无力照顾她了,才将她送入老妈住的这家养老院。
我老妈亦是如此,年轻时,她是事业上的女强人,意气风发干练利落。可现在,她拄着拐杖要人搀扶着才能往前缓慢行走,外出需要坐轮椅,曾经的形象早已被岁月抹去了。当我看着她的颤颤巍巍的身影时,心就会感觉很难受 - 她的今天,就是我的未来。人到晚年,不管身边是否有亲人,养老之路都是一段独特和充满挑战的旅程。
如果说身体的衰退尚且可以接受,那么记忆的消逝才是最让人无力的告别。老妈的思维还算清楚,但我见过那些逐渐遗忘一切的老人。有些老人会突然想起谁的名字,眼中闪烁着短暂的光芒,可当护理员轻声回应时,他们又陷入茫然,疑惑地问:“你是谁?” 这种身处现实和回忆夹缝中的挣扎,令人心疼。许多老人并非有意捣乱,他们只是努力在这场身心的博弈中,维持最后的尊严。
我认为,照顾完全无法自理的老人,反而比照顾能半自理,或是半痴呆和既半自理又半痴呆的老人要容易得多。因为能半自理的老人仍然能够走动,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而半痴呆的老人往往情绪波动大,疑心重,情绪和行为难以控制和预测。因此,患有精神障碍的老人通常与正常老人分开区域居住,以确保他们的安全和舒适。
养老院的护理工作,不只是喂饭,洗澡,换衣,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守护。在这里,生命在流逝,也在被细心呵护。护理员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耐心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要在老人情绪低落时温言安慰,在他们摔倒前果断扶住,更要在迷茫和痛苦中,给予最大的理解与陪伴。
人这一生,终究要老去。年轻时,我们总以为衰老遥远,可时间从不停下脚步。当皱纹爬上眼角,步履渐渐缓慢,亲友相继离去,我们才真正意识到,衰老无法抗拒,只有珍惜清醒的每一天,陪伴依然在的人,直到有一天,我们自己也步履蹒跚,踏上人生最后一程。
老妈在养老院的一小部分日常生活照,原创
AI根据右边的照片画的“油画”,原创
AI根据右边的照片制作的“马到成功”图,原创
歌曲《只为遇见你》
--------------------------------------------------------------------
我有个朋友,她在国内的老妈频繁更换保姆,几乎把她的姐姐逼到崩溃的边缘。而我在北京的楼上邻居,一位近八十岁的阿姨,曾向我讲述他们兄弟姐妹几个人,轮流照顾患老年痴呆老妈的经历。最终,家人们都被折磨得身心俱疲,有人甚至抑郁,差点走上绝路,而她自己也深受其扰,长期陷于抑郁之中。
是啊,父母是我们的牵挂。想起了这么句话:世上最让我们牵挂的人是生我们的人,另一个就是我们生的人。
—— 确实如此,康康说得好,从身边的人开始谈养老,非常实际,虽然无奈,但是也是要去面对。
日子都要自己过。
珍惜好日子,准备老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