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免不了与医院打交道。而我,作为一个在美国和中国都有就医经历的人,对两国的医疗体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这不仅仅是一段关于治疗疾病的旅程,更是一段关于文化,资源和人性的探索。
我昨天去看了皮肤科医生,回想起来,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这家医院看皮肤科了。第一次是去年,因为想看看脸上和手臂上长的痦子;而这次,则是因为皮肤出现了过敏的症状。
这家医院离我住的地方不远,车程大约只需10分钟。它是一家县级医院,按照现在的专业术语来说,是属于三级乙等医院,简称三乙医院,并不是最高级别的三级甲等医院,简称三甲医院。
我这个皮肤炎症大概是去年回美国后慢慢出现的,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在美国的时候,我没有预约医生,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预约看这种专科医生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所以就想着回国后再去看医生。
记得多年前在美国时,我因为脸上和手臂上长的痦子感觉有些奇怪,就想去看医生。我的家庭医生给我推荐了一家诊所的医生,于是我就打电话去预约。接电话的女士首先问我是否是第一次看这个医生,我回答说是。接着,她又问了一个让我感到有些惊讶的问题:“是不是癌症?”我说我不知道,所以才想去看医生的。她听后平静地告诉我,最早的预约时间是6个月以后。我无可奈何地回应道:“好吧。”
后来我等了整整6个月,可不巧的是,预约的那天我有事无法前往,只好重新预约,结果又是约了6个月以后。再后来,就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等待后,我收到了一纸通知,告知我这个医生的诊所已经搬家,需要另约他人。
去年我在浙江时,想起了脸上和手臂上的痦子,于是便前往了这家离家不远的三乙医院。这家医院位于县城,没有像北京三甲医院那样设立国际部这种单独机构,也就是说国际部不接受医保和公费医疗,所有费用都需要自费。由于收费高,那里的就医条件相对优越,有专人引导看病,环境也十分舒适。然而,正因为费用高,前来就医的人非常少。再说了国际部给我的感觉是富人的专属之地,这就包括国内外的富人和那些在WXC上退休存款有5个米以的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愿意去购买更好的医疗资源,所以只能忍受一些不愉快的就医体验,比如人多,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佳等带来的负能量。
我昨天预约的是专家门诊,在前一天晚上就通过网上挂号系统成功挂上了号,并且是第二位就诊的病人。医生早晨7:30就开始接诊了。当我在这个时间点走进医院大厅时,发现已经人来人往,颇为热闹。我乘坐电梯到达四楼皮肤科的等候厅,发现里面已经坐满了人。按照护士的指引,我坐在了走廊就诊室外面的长椅上等待,而那里也已经坐了不少人。皮肤科分为专家号和普通号,我挂的专家号的挂号费是28元。
在五月份,我的皮肤过敏病情在北京变得较为严重,于是选择前往离家较近的一家三乙医院就诊。就诊前一天,我预约了副主任医师的号。到达医院时,发现没几个看病的病人,然而,接诊的女医生态度略显草率,仅仅用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便为我开了药,随后就让我离开了。这次看病花了100多元,挂号费50元,药费30多元,打车费30多元
回家后,我遵循医嘱,使用购买的药物细心涂抹患处,病情也因此有了一定的好转,但当我抵达浙江后,病情却出现了反复。于是我决定再次前往这家医院就诊。这次的就诊体验与上次截然不同,总共耗费了大约40分钟的时间。其中等待时间约为10多分钟,而医生实际为我看病的时间则长达30分钟左右。这位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表现得非常仔细,他刮取了一些皮下组织,并在显微镜下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诊断,因此整个就诊过程花费了较长的时间。至于费用方面,这次就诊我支付了28元的挂号费,86元的诊断费,以及31.87元的药费,总共花费了145.87元。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我都深刻地感受到了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在国内,尽管就医速度相对较快,但服务质量和医疗资源的分配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在美国,尽管医疗体系相对完善,但高昂的费用和复杂的流程却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还有就是许多专科医生约诊难的问题。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否能够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下,找到一种更为公平,高效的方式来分配医疗资源,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当然我也明白,医疗体系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我们从政策,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就医者,只能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看到更多的改变和进步。
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两国医疗文化中的不同。在中国,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比较紧密,有些医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生活习惯,能给予患者较为全面和细致的关怀。而在美国,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则相对平等和务实,他们更注重患者的隐私和自主权,给予患者更多的选择和决策的空间。
这种文化的差异也让我更加珍惜在两国就医的经历,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疗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过程,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和关怀传递的过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我都遇到了那些用心倾听,用爱关怀的医生。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为我点亮了前行的道路。这段跨越国界的医疗之旅,让我更加明白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医疗资源的珍贵。
今年暑假回家自家老姐在社区医院看牙,根管治疗才花了人民币600+,除去医保自费才100+,价格太太太美好了,而且人还不多,无需预约不需要等候,我爸妈做的假牙也在社区医院做的,有医保,自负额也不多,给我羡慕得!因为队友的牙齿花钱花时间太多太多,有时遇到出差还要各种调整预约时间来配合烦人得很。我经常调侃他你挣钱都交给了牙医。:):)
估计有的网友没有需要看皮肤科医生,所以难以相信我们的经历吧。
真是又快又好,国内医生临床经验丰富。在美国说不定还要化验一下。
康康周末快乐!
一般来说,中国就诊效率更高,甚至可以看医生,开化验单,B超,CT,然后拿着单子去做相应检查甚至一天内都搞定。美国根据保险不同和就诊医院诊所不同,可能需要先看primary physician,约专科医生,开特殊检查比如超声,CT,MRI,检查做完了没准还要等读片医生读片,需要更多时间。加麻大就更惨一点,搞你几个月下来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美国的优点是就诊环境好,医生一般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中国人太多,医院乱糟糟。问题是中国哪人不多呢?医院爆满,餐馆爆满,旅游点爆满,高铁爆满。。。
1. “皮肤问题大多不是生命攸关问题,医生相对轻松少值班收入高”:
我认为:虽然皮肤问题通常不是生命攸关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皮肤科医生的工作就轻松或收入就高。医生的工作负担和收入可能因地区,医院类型(比如公立医院或私立医院),医生的专业经验等多种因素而异。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皮肤科医生就相对轻松且收入高。
2.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医学院毕业生争抢皮肤科专科的原因”:
我认为:医学院毕业生选择专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个人兴趣,职业前景,工作压力,收入潜力等等。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争抢皮肤科专科的原因归结为工作轻松和收入高。
3. “而且许多皮肤科治疗,个人掏腰包的比例很大”:
我认为:这一点会因地区和医疗体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某些地区,皮肤科治疗可能确实需要患者自付较大比例的费用,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地区都是这样。此外,即使个人掏腰包的比例大,也不能作为评价医疗体系优劣的唯一标准。
4. “所以医生获取病人更下功夫,有病人上门,肯定得努力加快速度治疗”:
我认为: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和工作效率不应该仅仅取决于个人掏腰包的比例。医生的职业操守要求他们对待所有病人都应该尽心尽力,无论病人是自费还是通过医疗保险支付。因此,将医生获取病人和加快治疗速度的原因归结为个人掏腰包的比例大是不恰当的。
----------------------------------------------------------------------------
我逐条驳斥你以上的言论
------------------------------------------------------------------------------
我认为,这一说法严重忽略了患者选择的多样性。实际上,很多患者在考虑治疗地点时,也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病情,治疗费用,个人偏好等等。
医疗费是保险公司的事情,平时总有医保,无论大病小病从来不考虑费用问题。
不懂医的人,比较中美医疗差距,说客气一点,就是盲目人摸象
中国的医疗体系是不可信的,绝大部分医生是不合格的,通过关系混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