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少年泳娃的家长都知道,孩子游泳回来胃口好得惊人,一个人一顿吃掉一只鸡都是正常的,所以我家餐桌上每天都有大肉。我的两个女同事,一白人60 多一印裔50多,都吃素,前者吃鱼,后者鱼都不吃,都积极锻炼,身材那个好。我想等我家孩子离家了,我也会那样。不由想到,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需求,是要按着生命的规律来的。让我家娃吃素吃鱼不吃肉,那是不可能的。
拿吃的来说吧,看一个小朋友吃蛋糕,我能感受到他的快乐,也觉得这蛋糕会提供给他成长的养料。到我这个年纪吃蛋糕,快乐可能还在,不过会联想到血里的糖和胆固醇大概飚了不健康。所以趁着年轻,多吃吧,我二十多岁的时候,附庸风雅读“菜根谭”: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吃得菜根,百事可为。这类书读多了,不知道我到底收益多少,倒是搞得我年轻时就老气横秋。现在想来,真是不合适。
David BROOKS 提到:人的一生是要完成一定的task的。1. 从出生到2岁婴儿期,宝宝把自己和父母归于一体。2. 两岁时,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有“TERRIBLE TWO”。3. 然后的任务是建立IDENTITY(身份):我自己是谁?我要做什么?有人可能试了好几个方向才确定自己要做什么,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4. 接下来, 就是CAREE CONSOLIDATING PHASE (事业发展期):这期间,俗世的事业成功是这阶段的追求。5. 任务4 实现了以后,很多人会意识到自己对社区对世界有更大的责任,所以会去做charity尽量帮助人。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有人会走弯路,有人会永远停在一个阶段进展不到下一步,有人跳过一段后会有遗憾。比如说,如果一个听话的乖乖宝,年轻时一直听父母安排去学习就业,没有自己发展出identity,后期可能会反叛,回头去追寻IDENTITY. 另一个例子: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大家讲究”躺平“, 慢生活。正常情况下这应该是奋斗以后的平稳,属于任务5的内容。不经过任务4,直接去5,会失去生命力的。就像现在名校的大学生,一个个以人类的进步为己命,很高尚。但是没有任务3和4的基础,忧国忧民只是空中楼台。
在不同阶段的人,看世界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几代人在一起,有代沟。老人在stage5 可能充满智慧,就像菜根谭里的至理名言,这对于在stage 4 晚期的中年人会有引导意义,对于在stage3 还在寻找自己身份的年轻人来说,太过消极了。同样的,在stage 4 里专注事业成功的中年人,倒是对在stage 3 的年轻人提供一些有用的分享的。
你还可以用这个历程看看周围的人,看他们在哪个阶段,这样会帮助你理解他们。比如说,我就喜欢白人老头做我老板,因为经历过的几个都对我呵护有加。后来换了个中年白男,在办公室改革,让我很不适应。知道这个人生的历程任务后,我就理解了。老头们已经在stage 5 了,那就心态平和,乐于做mentor。而中年人,还在stage 4, 那就要努力建立他升职资本的时候,自然会显得自私自大。所以职场上,判断他人在哪个stage会帮助自己理解对方的出发点,而不是去用好与坏来衡量。
你跟孩子讲话的时候,他会不会烦你啰嗦,听不进你的话?而我们做家长的,总想把自己的经验传给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跟下一代沟通,确实要讲究技巧。但有一点要认识到,他们正处在stage 3 寻找identity的时候,或是在stage4 早期要开始发展事业的时候。那我们要给经验呢,也要想一想自己给出的,是不是还不到他们能接受的程度。 而他们寻找身份的过程,是一定要自己去的。我们家长能做的,是提供支持和爱。同样的,网上的心灵鸡汤扑面而来,有用吗?这也要分哪个stage的。二十出头的时候,不要读菜根谭,等40岁再读。年轻时,读读鲁宾孙漂流记倒是可以的。
年轻时读毛姆的“人类的枷锁“,只看到了一个爱情故事。现在重读,读懂很多。这是个主人公从stage3 到5的成长史:童年父母双亡,跟叔父叔母生活,足有残疾让他自卑;寻找identity:做学徒,学医,交朋友,陷入虐恋;经过了困顿的时期,人成长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爱人,最后对人们充满了悲悯。经典就是经典呀,这本书的精髓,我到中年时才读懂。
年轻生命力勃发的时候,就是要吃些肥甘美味,读一些积野心勃勃的书,像张爱玲一样意气风发地说:成名要乘早呀!在春天,不要追寻秋天的落叶,落叶会到来的,但是到那时不会有初春的嫩绿了。而在秋天或冬天的人,也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不用老黄瓜刷绿漆,也不强求年轻人来迁就自己。植物有季节,人也有,顺从自然,让生命流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