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卫与歌利亚(一)

(2018-01-22 14:47:22) 下一个
大卫与歌利亚(一)
这本书是我大概两年前读的,感觉写得挺不错,书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书的作者是Malcolm Gladwell(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位可是个牛人,下面一段对他的介绍摘自智库百科:
 

马尔科姆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作家,他认为自己的文风属于一种adventure of ideas的风格,虽然大部分作品都不属于虚构,又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者一个故事展开,但其中的故事情节却一般比较曲折,看他的文章很有adventure波澜起伏的韵味。另外,马尔科姆善于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切入,研究商业世界的各类问题,对商业战略决策、商业世界成功哲学等等命题有着非凡的见解,是欧美商界备受欢迎的新锐思想家之一。2005年,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之一


他最有名的著作有TheTipping Point(引爆点)》,Blink(瞬间)》Outliers(异类)》,每一部是《时代》杂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的畅销书。《大卫与歌利亚》是2013年出版的,好像没有像前三部那样引起轰动,但读完后你会发现书中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发人深省。

先说说标题里的两个人:大卫就是圣经中以色列人的大卫王,扑克里的黑桃K。不过这里的说的还是他小时候,一个放羊娃大卫。歌利亚是非利士人的战士。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1世纪,地点是以拉山谷。当时非利士人的军队集结在山谷的南侧山坡上,以色列人集结在山谷北侧。 双方都不敢率先发起进攻,因为想要进攻就必须先冲下山谷,然后再向上冲向敌军的阵地,地势非常不利。僵持很久,非利士人不耐烦了。他们派出了最出色的武士歌利亚走下山谷,向以色列人发出挑战:以单挑决定胜负。


歌利亚身高超过两米,全身披挂着铠甲,头上还有头盔。身上带着长矛,巨剑,手中还握有标枪,身前还有一个随从持着盾牌保护他。他开始向以色列人叫阵时,以色列阵营这边没有人敢应战 — 歌利亚太强大了,和他对战只能是送死,没有人能战胜他。但是突然一个男孩站了出来,走到以色列王扫罗面前毛遂自荐道:我愿意迎战歌利亚。

扫罗王开始根本就不同意,说:你只是一个孩子,对方这个非利士人是一个从小就为打仗而训练的武士,你不可能赢他。

下面是大卫的回答:如果一头狮子或者黑熊把羊从我的羊群里叼走,我一定是一路追下去把它杀死,把我的羊救回来。狮子和黑熊我都能杀死,我一定能打败歌利亚。


扫罗王被说服了,但仍然不放心。他把自己的佩剑和盔甲拿出来,要大卫穿上。赢不赢先不说,至少佩剑和盔甲能给大卫创造点儿机会。但是大卫拒绝了,理由是穿上盔甲他走路都困难,还怎么打仗,佩剑更不需要,因为他根本不会用。大卫只是从地上找了5颗小圆石头,放进肩袋里,然后拿起他放羊用的木棍,下山了。


歌利亚看到从以色列队伍里出来迎战他的不是一个武士,而是一个小男孩,立刻被激怒了。等这个孩子站在他面前时,再看他手中的武器:木棍。立刻咆哮道:你就拿几根木棍和我打吗?你当我是什么,一条狗吗?过来,走近点,我要把你的肉一点点剥下来喂这里的鸟和野兽。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只见大卫从肩袋里拿出一颗小石头,放进木棍上吊索的皮袋里,然后挥舞木棍,带动吊索里的石头高速运动,最后把石头向歌利亚发射出去。作者通过实验发现,这样发射出去的石子,速度几乎能达到早期来复枪发射的子弹的速度。石子正中歌利亚没有盔甲保护的额头,这位巨人武士立刻就倒下了。大卫冲上去,拔出歌利亚的随身佩剑,割下了他的头,战斗结束了。


人们喜欢听以弱胜强的故事,而且这类故事开始的时候强弱悬殊越大,故事越曲折,就越是激动人心。普通的小伙子战胜魔鬼,成功救出了公主;穷人打败富人;小国打败大国;小律师打败大公司;小公司战胜巨无霸等等,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不仅励志,令人振奋,而且弘扬正义,打击邪恶,散发正能量。但是
《大卫与歌利亚》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故事,案例的解读都错了。我们通常认为强大的力量其实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般强大,甚至它强大的地方正是其最致命的弱点所在。而且弱者战胜强者的故事中,我们总是忽略了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一开始的弱者如何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一点可以给我们打开一扇门,使我们能用不同的方法、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看到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可能性。


这本书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劣势中的优势(优势中的劣势)
第二部分:有益难度理论
第三部分:力量的局限


每一部分又包含三个章节,也是三个主题,每个主题里都有几个类似的小故事。三部分的侧重点不同,但都讲述了很多普通人“庞然大物”对抗的故事。这里“庞然大物”是指我们通常认为不可战胜的困难、或对手,比如军队,旧的传统,身体的残疾等等。

我从每一个部分里摘出一个主题故事做一个介绍。对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到原书通读一下。

 

 

(一)劣势中的优势(优势中的劣势)

卡洛琳 · 萨克斯
“如果我上的是马里兰大学,我现在仍然会在做科学研究工作” 


印象派画家的故事

先看几个名字:

爱德华·马奈
埃德加·德加
保罗·塞尚
克劳德·莫奈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卡米耶·毕沙罗
弗雷德里克·巴齐耶

对艺术和绘画感兴趣的朋友可能知道,这几个人都是欧洲印象派绘画的先驱和大师。我本人根本不懂绘画,但是隐约也听说过莫奈,和塞尚。150年前,这些印象派绘画的先驱们都住在巴黎,而且还没有成名。当时主流绘画依然是传统的新古典主义,强调逼真,细腻,而印象派的这些画家们的作品却强调画的色彩和整体气氛,甚至不惜为了整体效果牺牲某些细节部分。欣赏印象派的作品,你要用眼睛看整体,而不是局部。这种表现方式在当时绝对不是主流。大众欣赏的习惯是“盯着画不放”,还没有进化到“退后几步,看画的色彩和整体气氛”。

在当时的法国,人们对待绘画,不仅仅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是作为一种职业,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政府管理部门,就像我们现在社会中的医药行业,法律相关行业一样。一个画家要经过严格的正规训练,从早期的临摹,到后面的现场模特的绘画,整个学习过程中要经过很多激烈的竞争和筛选。最后保留下来的优秀画家会得到各种奖励和资助,而表现欠佳的画家们就只能回家了。

当时管理绘画行业的政府部门叫皇室及美术部,而整个行业的顶峰是当时全欧洲最著名的画展——沙龙。沙龙每年5月初开始在巴黎工业展览大厅举行,为时6周。展出的绘画都选自于各地画家送来的参选作品。每一个画家可以有三件作品参选,一个专门的评委会负责初期的海选,他们认为不合格的画作被直接退回,而留下来的会放到工业展览大厅的沙龙展出。

能把自己的作品放到沙龙里展出,是当时每一个画家,
包括这些未成名的印象派先驱们的梦想。作品被评委会拒绝对画家们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有的人因为无法承受这种打击而自杀。评委会选择的标准是依据传统的:作品的细节表现要精准,整体完成的要正规,内容要得当,运用正确的透视法,而且要符合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等等。在这种标准面前,印象派的作品无疑显得粗糙,而且不成熟,甚至让人大跌眼镜。

1865年,沙龙意外地接受了马奈的一副画:奥林匹亚。这幅画画的是一个妓女,起的名字却高大上(奥林匹亚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住地),而且绘画技法也完全不符合传统。据说这幅画当时使整个巴黎陷入了混乱,展厅里这幅画前人山人海,保安不得不结成人墙挡在观众和作品中间。观众对这幅画的普遍反应是歇斯底里,嘲笑,女性观众的反应甚至是震惊和恐惧。马奈也因为这幅画甚至不得不逃亡到国外。

1868年,
雷诺阿,巴齐耶,莫奈的画也成功进入了沙龙展览,但是仅仅在第三周——整个展会时间的一半时就被撤下,等同于被评委会拒绝。

当时印象派画家们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放弃自己的风格去迎合沙龙的传统口味,从而被大众接受,进而成名;还是坚持自己的风格,走独立创作的路,搞自己的画展,这条路可能最后是一事无成。换句话说,是做一个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做小池塘里的大鱼,他们在经常聚会的咖啡馆进行了无数次争论,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办自己的独立画展。

1874年4月15日,画家们在嘉布遣大道的一栋建筑的顶层举办了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为期一个月,共展出165件作品,门票是1法郎。这次画展总共大约3500人观看,第一天的顾客人数是175。这个结果不能说很好,但也足够引起了公众的注意。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印象派绘画逐渐被大众接受,画家们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画作售价也越来越贵。现在全世界所有知名的大博物馆里,都有早期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