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1月14号递交了最后一份申请,申请大学的工作基本宣告结束。去年11月申请了六个early action,本来计划在1月15号之前再申请两个regular decision。儿子最后只选了一个他喜欢的学校,另外一个放弃了。
我是羊爸,儿子是羊娃。羊爸当年是个学霸,羊娃却未能继承老爸的学霸基因,在美帝国主义的教育下,深受美式"享受生活"优先的毒害,能得个B就已经非常高兴, 庆幸自己没有为了那个A浪费掉了大好的玩乐时光。儿子很聪明,学东西很快,但是不愿意花时间巩固和复习,整个高中一直在50th percentile 游荡。所以这里要分享的是普通娃申请普通大学的一点点经验。
先说说Campus tour。当初家里领导希望多看几个大学,我不以为然,现在感觉领导英明。在后来选择学校的时候,凡是儿子去看过的学校他都能很快做出申请还是不申请的决定。没去过的学校他明显缺乏兴趣。Campus tour有这么几个作用。第一,通过孩子的反馈可以大概了解他喜欢什么类型的大学。是综合类的还是小而精的?是注重学业的还是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是地处大城市的还是远离城市的?等等。第二,帮助孩子挑选将来要申请的大学。有些学校孩子一看就绝不申请,有些学校孩子看完就一定要申请。当然大部分学校属于没感觉,可申请可不申请一类的。儿子最后申请的那个学校就属于“一见钟情”,一定要申请的。第三,可以了解到学校的一些特色。有些学校整体上可能没感觉,但是孩子可能对其中的某个program很有兴趣。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早点开始,多参观几个学校。我认识一位美国朋友,他有兄弟姐妹分布在美国各个地方,每次节假日家庭聚会的时候,他都会带着孩子到附近的大学看一看。他儿子最后去的那个学校,就是他们去妹妹家聚会的时候被儿子一眼相中。
美国有几千所大学,从其中挑出5到10所来申请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普通娃更难选择。前面的Campus tour可以打个基础。儿子的学校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十分有用的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根据你设定各种标准和你自己的GPA和SAT成绩,帮你搜索适合你的大学。这个工具还保存了儿子他们高中过去十年每个学生申请大学的数据。每个大学都有一个图,这张图显示过去十年他们高中所有申请这个大学的学生的GPA和SAT成绩以及申请的结果,你自己的成绩也在图中和历史数据比较,十分清楚的告诉你这个大学对你来说是希望渺茫,还是可以试试,或者可以作为你的保底学校。一目了然,很有帮助。Campus tour加上这个工具,再加上领导要求不能离家太远,还有大量的网上搜索,和儿子不断交流,终于可以把范围缩小到十几所大学。最后"上"和"中"各取三所大学,"下"取两所,一共选了八所大学。所谓"上"就是以他的条件能够申请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小,所谓"中"就是有50%的把握,所谓"下"就是有比较大的把握,算是保底学校。计划申请的大学最好在暑假就基本上确定下来,这样想申请early action 或者 early decision的话,就比较从容。我们行动有点晚,搞得很忙。
申请过程中有各种deadline,不能错过。儿子不是个细心的人。没办法,我只好亲自操刀上阵。给儿子用Excel做了一个表格,列上所有计划申请的大学,每个大学的各种deadline,是不是接受Common App,对申请材料有没有特殊要求, 学校的代码,地址,等等。还留了几个空栏检查SAT成绩是否送交,学校成绩是否送交,推荐信是否送交,等等。儿子自己主动准备了一个文件夹,把这张表格和其它申请材料相关的文件都放在里面。这张表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多次用到,很实用。具体填写申请我就放羊不管了,只在递交申请之前,我帮他做了最后一次检查。
现在儿子已经收到了五个学校的回复。一个"下"给了他很好的offer,4000美元奖学金加 honors college。一个"中"给了offer,但专业不是他的第一选择。一个"上"给拒了,另一个"上"给deferred,最后一个"上"给放在waiting list。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没有惊喜,也没有惊吓。上中下的选择还是比较合适。儿子在申请之初,并不是很愿意去"上",更愿意去"中"。可能是因为peer pressure吧,看到他的朋友有拿到很好的offer,他最近学习很努力,在争取那个deferred,祝他好运。
我以前打工的时候,办公室喊一声MIT,起码有一半的人站起来,没有觉得这些人有多成功。反而一些孩子上州立大学,毕业考上好的医学院,然后整个好的Specialist, 前途光芒万丈。
好学校,光环就是毕业后的二到三年。
管孩子应该在上大学后,GPA一定要保持好。 大学毕业后干啥才是最重要的。 考医学院,考法学院,选个好专业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