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難民 德國為何仍砸大錢面對 柏林現場觀察

(2024-10-16 05:42:53) 下一个

全球難民數遠超臺灣人口,德國為何仍願意砸大錢面對?我在柏林的現場觀察

 

全球難民數遠超臺灣人口,德國為何仍願意砸大錢面對?我在柏林的現場觀察

 
自 2015 年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實施開放收容難民政策起,德國就進入了「大難民時代」,自政策實施以來接受了超過百萬難民。目前德國境內的難民總數,已經比歐洲小國斯洛維尼亞整個國家的人口(約 200 萬)還多,也比當年從中國大陸撤退到臺灣的人口還多。

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全球難民數量已經達到近 2 億人,大幅超越臺灣人口數。以難民署《全球趨勢報告 2022》來看,該年接收最多難民申請的國家為美國,達 73 萬人,而德國則位居第二,有近 22 萬人申請,而這甚至還不是從以前到現在加總起來的申請量。

看著大量難民湧入國內,德國政府在今(2023)年 5 月 10 日,在柏林的聯邦總理府召開了一場「難民高峰會」(Flüchtlingsgipfel),由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與境內 16 個邦的首長一起開會討論,如何解決德國的難民問題。

在召開會議前,許多邦長放話要中央看著辦,甚至和蕭茲同為社民黨(SPD)的下薩克森(Niedersachsen)邦長威爾(Stephan Weil),都對會後能達成一個大家都滿意的協定不抱期待。果不其然,經歷了長達 6 小時的會議討論,先前邦政府期望難民能夠獲得的暖氣及住宿費用,或採用人頭計費等補助,都沒有獲得同意。

媒體上公布的結論是,聯邦政府會提供各邦政府「一次性」10 億歐元(約新臺幣 330 億)的協助,用來處理難民問題。

到底有多少難民在德國?

自 2015 年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實施開放收容難民政策起,德國就進入了「大難民時代」,自政策實施以來接受了超過百萬難民。雖然中間也因為難民融入的問題經歷過政治危機,甚至還訂定了鼓勵難民返家的措施,但德國在 2023 年,還是選出了首名敘利亞裔的市長阿爾謝布爾(Ryyan Alshebl)。

 

德國首名前身為難民的敘利亞裔民選首長阿爾謝布爾。圖/阿爾謝布爾 Instagram

雖然後續各項措施的不斷修正與精進,讓德國在難民處理上漸入佳境,但 2022 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流離失所的烏克蘭民眾紛紛湧入西邊,讓緊鄰東歐諸國的德國,收容的總難民數又開始急速增加。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公布的數字,2022 年總計約有 21.8 萬份難民申請,而今年則是才剛過 4 月,就已經收到了 10.1 萬份的申請,預估今年一整年會超過 30 萬份申請。其中又以來自敘利亞及阿富汗的難民人數為第一、二名。上面只是申請件數,截至 2022 年底,在德國登記受到保護的難民約有 150 萬人,加上目前登記在案的烏克蘭難民約 106 萬人,加總起來將達到 256 萬人。

目前德國境內的難民總數,已經比歐洲小國斯洛維尼亞整個國家的人口(約 200 萬)還多,也比當年從中國大陸撤退到臺灣的人口還多。面對經歷了 COVID 和通膨後,還能夠認真討論及投入大筆國家資源,好好處理難民問題的德國,我會說是這是二戰納粹的慘痛歷史,在經過數十年、一代又一代的轉型正義教育後,長出的豐碩果實。

德國為何願意砸大錢處理難民問題?

為什麼德國人願意花大錢處理難民的問題?答案很簡單,因為除了為二戰時納粹對國際帶來的迫害贖罪外,也希望盡到他們作為歐盟領導國的義務及責任。在這個人們可以自由跨國移動的時代,各國無法靠關起國門就覺得火不會燒到自己身上,不如認真捲起袖子面對。

從 2021 年到 2026 年德國預計支出在難民上的費用,已經超過 100 億歐元。圖/截自 Statista

根據統計資料,2021 年到 2026 年間德國支出在難民上的費用,總數超過 100 億歐元(約新臺幣 3,754 億)。其中包括了 5 大項目:解決造成難民問題的原因(如戰爭)、登記程序中的庇護及住宿、融合措施、社會福利及救濟措施等。

在烏俄戰爭開打、烏克蘭開始有難民往德國移動後,柏林除了在中央火車站搭建臨時接待所,也在短時間請民眾自發提供臨時借宿處,並在已經變成公園的滕珀爾霍夫機場(Tempelhof Airport)搭建了許多貨櫃屋,讓難民有暫時棲身之所。現在附近運動還可以看到這些臨時屋,只是每個人可分配的臨時屋空間看起來不大,頂多就是能遮風避雨而已,不能算是舒適的居所,讓人不禁期盼戰爭趕快結束。

 

柏林舊機場Tempelhof上搭建的臨時屋。圖/dronepicr@Flickr

什麼是「融合措施」?

前面提到德國政府的經費,有一部分用於「融合措施」。而這項措施,就是要讓異文化及不同語言的難民更能適應德國社會,進而在這個地方生根、長期貢獻知識智能。因此,德國政府也希望能讓這些難民透過學習基礎德語、了解德國文化或就業輔導等措施,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就我看來,德國在這方面做的很用心,像是大量語言班,並配有輔導員等。

還記得剛到德國的時候,想說要進修德語來強化溝通能力,但語言班的課程實在不便宜。不過當時看到課程表中有一項叫做「融合課程」(Integrationskurse)。由於當初還不曉得融合的意思,只覺得這個課程怎麼上課時數這麼多又這麼便宜,還有機會免費真的是「俗擱大碗」,就問語言班的負責人是否有機會報名。

聽到我說想報名融合課程,語言班負責人有些疑惑地看了我一眼,隨後馬上恢復原本的表情,回答說可能不行,但可以試著申請看看。只是我的身份並非難民,申請想當然耳不會通過,還是得乖乖繳正常學費上一般語言課。

結語

相信看到這裡的讀者,對難民問題有一定程度的關心。

或許,可能有人會問說德國難民這麼多,在柏林生活的我,是不是真的在路上常會遇到難民?不過,我必須誠實回答其實沒有,因為難民的集中生活區多在近郊,若是在市區內的臨時住宿點住宿,即便在市中心活動,柏林本來人種就很多,即便是走在路上,我也認不出來。

至於媒體上常反映政府接待登記難民造成龐大負擔的問題,坦白來說除了經費外,政府部門還會遇到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面對龐大的登記申請。因為德國公部門各項作業多以紙本方式進行,想到公家單位辦公也都須事先預約時段(Termin),而這再加上德國人強調準時上下班,時間一過就不再收件等種種文化,光是外籍人士等居留證申請就要一段時間,更何況是「大爆量」的難民登記作業。

面對審核速度慢的問題,雖然直覺會認為政府機關只要增聘文書人員就可以了,但偏偏德國初階白領的人力本來就缺乏,要聘用非母語人士也有一定難度。除非真的願意狠下心推動全面數位化,不然公務機關效率低落的問題,未來依然會處於無解狀態。

執行編輯:林鈺芩
核稿編輯:梅緣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