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王沪宁《政治的人生》

(2024-07-28 15:51:41) 下一个

《政治的人生》

中共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被誉为“中南海首席智囊”的王沪宁所做的日记,于199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日记,记录了王沪宁的个人生活、政治理论研究、书评与影视作品赏析,对世界与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

自序

对于一般读者会期待的官场政治生活解读,书中并未涉及。在自序中,王沪宁这样解释:“之所以起名为《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作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内容

在书中,读者可以一窥王沪宁的个人世界,和那个时代的社会思考。

工作做的很晚,王沪宁也要吃康师傅方便面充饥。收到日本神户大学访问邀请,要填一堆表格,细到“初中哪天毕业”的表格让他不然其烦痛批“表格主义”,最后“下定决心不去,受不了这个”。他玩大富翁游戏,买地、炒股,最后输了个精光。别人请他吃一只200块钱的螃蟹让他震惊,他想到了贫困的孩子,又思考物价和现实的缺乏逻辑。 政治理论方面,日记中王沪宁主张在中国这样的超大社会,在资源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应该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而这个过程,需要统一的领导和协调的核心。而统一制定战略和调配力量,也将保证国家处于有利的国际地位,应对国际竞争,推动国家复兴。[1][2]

书中记录,王沪宁的阅读和观影颇多,占据不少篇幅。既有法国《自然科学》杂志、《读书》杂志等期刊;也有《骚土》、《媾疫》、《天猎》、《帝京》等小说;还有《旧制度与大革命》《曾国藩》等。书中显示,王沪宁在一年间看了《京都纪事》、《异形1》、《往事》、《危险关系》、《浴室血案》、《因父之名》、《辛德勒的名单》等10多部中外影视作品。

外部链接

《政治的人生》本文

为了忘却的记录 | 读王沪宁《政治的人生》(1994)

7 年前  Rainyday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

作者:孙金霞 王仲尧

《政治的人生》是王沪宁同志写于1994年的书,彼时他任教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以日记的形式简单记述了自己当天的收获和夜思,“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

 

之所以书名起为“政治的人生”,作者当时解释道:“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作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这个领域是那样的广阔,所有的课题都可被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我以为每一个生活在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的人,是不能不政治的。”

从1995年起,作者的人生就和政治紧密相连,一直至今。王沪宁是怎样的人?他有怎样的思想?用其当年的话来说,或许最为恰当妥帖——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我大概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 

“王沪宁也许不是一个均质的整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整体,他不断创新自我和消除自我。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否定自己所有的创见,不管它们曾给你带来什么荣誉,同时追求新的创见,不管它们会让你失去什么。” 

这本书所收录的夜思涉及话题甚广,但仍可清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化与社会发展

政治与政府:政治供给、政治心理

中央权威,中央与地方关系

战略:和平养无限生机

腐败与超腐败

文化、人与历史 

以下是书中观点的一部分摘录和梳理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皆为作者20多年前的思考,诸君阅读时,不妨比照一路而来的中国政治与社会运转现实、理论与思想边际的不断延展,定感别有一番启人深思的意味。

一、现代化与社会发展

1、现代化:大型与微型,物质与文化

衡量现代化的标准,倒不是大型物体,而是微型物体。现代性的观念总是要从大型到小型,因为只有大型市场被占领之后,小型才能轮到。现代观念的竞争发展到小型竞争时,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就密集了。

追求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而不在物质的层面。在物质不构成现代性的困难的时候,观念就显得异常重要。而在物质没有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观念也无法脱颖而出。物质均具备,最后竞争的就是观念,就是把自然物质变为人化自然的能力。

在现代化国家中,重要问题要有一个文化现代化,进而伦理现代化,进而管理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国家中,文化现代化极为根本。 

2、现代化: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人类生命圈”。 

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是一种很重要的投资环境。所有的发展,最后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同时也就是人的充分发展。 

干部工资太低的问题:社会的优秀人才往哪里去,如果没有一个良性的机制,优秀的人才就不会往国家和党的管理中枢流动,这样核心管理从长远来说就会发生问题。这是战略问题。

3、现代化:城市发展

一座城市的发展,要注意文化向度。一座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生态城市、法制城市、标准城市、信息城市、情调城市。最重要的是:城市发展的得利要公共化,或者说“优惠公共化”。

一座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应当有两翼。一是强大的经济实力,二是要有文化,要有创造力。 

上海未来的发展:从外在式发展到内在式发展,从物的发展到人的发展,从领域性发展到制度发展,从标志性发展到装饰性发展。

4、社会发展:作为超大社会的中国

中国社会的发展,这样一个超大社会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变革,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要逐渐地进步。在改革的设计上,也不能一下子就拿出整套的方案,而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社会的发展,基本上是打破原有秩序,推动社会进步。在一定时期之后,就需要有新的秩序,如果没有新的秩序,进一步的发展就不可能。在社会发展中如何建立新的秩序,没有秩序任何发展均不能完成,但是固定的或者说牢固的秩序又会影响到社会进步。这是一对矛盾。 

5、社会发展:需要何种程度的轰轰烈烈

没有了轰轰烈烈,社会就会变得平庸。中国这样的超大社会,在平庸中就会懒散,就会分散,就会产生离心的力量。我们的责任是要有新的轰轰烈烈,一种能把整个民族高度调动起来,把民族精神充分振奋起来,把社会的基本价值高度推广的轰轰烈烈。 

轰轰烈烈往往有一种矛盾,就是轰轰烈烈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波动,而波动往往是超大社会所不能承受之重。问题在于如何在轰轰烈烈中保持社会的整合,同时又真的有轰轰烈烈。 

6、社会发展:靠物质,靠人,靠体制

社会发展,开始是靠物质的推动力量,中间靠人的推动力量,最后要靠体制的力量。

文明的发展一方面使一切美好有更坚实的发展基础,但是同时也生出另一种力量来腐蚀美好。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使美好不卷入到财富的增加过程中去,保持美好的美好。 

胜利的总是所谓正义的方面。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要求,没有一个社会的精英集团会鼓励社会往邪恶的方向走,因为这不符合社会的基本利益。统治阶层最后是要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的,又符合他们传统的正义标准的社会秩序。 

二、政治体制、政治心理、政治体系与政治供给

1、政治体制

估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化政治”会是主要趋势。“经济化政治”既是主观选择,也是客观力量,人们不能不选择,甚至不能抗拒。“经济化政治”有利,也有弊。主要的弊端是政治性权威会处于弱势,将来要回复也不容易。

政治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政治体制的发展只是其中非常表层的方面,社会的政治发展最后的关键在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这是社会最难发生变化的部分。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不能按照一定的规划来发展,政治体制可以。

政府体制的改革要在经济力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推进,或者说经济发展提出要求后,政府体制才能具备发展的动力。这个时间的落差有时不是主观可以消除的,问题要认识这个落差,尽量来减少落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这种落差更容易形成。

政治管理的三个转换: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变到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从计划调控转变到市场调控。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推进,但是不能大起大落。执政党体制地完善,实际上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治心理——“精神原子弹”

心理的力量历来是一个社会基本的动力,有时是最强大的动力源,但是也可能称为破坏性的力量。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这种心理的动力,要发动,但是要发动到恰当点。 

3、政治体系与政治供给

“新政治功能”主要是政治供给,即权威供给、体制供给、法制供给、政策供给、价值供给、秩序供给和保障供给等。新政治功能要求政治体系:从要素管理转向程序管理,内在管理转向外在管理,保险管理转向保证管理。 

政治供给:在政府与政治体系逐步从经济管理中退出之后,政府的职能越来越集中到一种宏观和间接的管理。把政治体系分解成更小的系统,把政治权力分解到更小的份额,使一般的民主能够参与政治,能够行使一部分的政治权力。

政治体系失去了过去的权力和渠道之后,应该怎样来控制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有新的方法。这个新的方法,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也就是在大的系统中增加政治的供给,也就是投入。通过政治的投入来希望理想的产出。所以,政治供给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政治体系调控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一种主要方法。

政治体系的功能活动方式需要变革,以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变化。政治体系在退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直接管理滞后,需要实现新的政治供给。

政治体系的重要资源是其体制和规范资源。 在超大社会中,政治体系的力量和权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能掌握和分配的资源。 

政治体系的基本目标是,一方面要建立起合理的新的体制结构,把逐渐转移到社会和市场的资源置于社会总的调控之下;另一方面要寻找政治资源的新的生长点,增加来自新生源的政治资源。 

4、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分析

古代社会的政治:封闭社会、分合循环、治乱循环、价值一统、体制大成

近代社会的政治:外力介入、体制衰败、价值危机、社会嬗变

现代社会的政治:革命社会、计划经济、工业化、价值革命

当代社会的政治:改革社会、市场经济、现代化、价值确定 

5、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困境与逻辑反叛

基本困境:怎样把外在的民主的价值与人的内在的生命价值统一起来,使民主政治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力量,人不再为民主而民主,而是为生活和为生命的灿烂而民主。

逻辑反叛:

- 社会政治由社会每个成员的集体活动构成,政治权力来源于这个集体每一个分子,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存在和活动构成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无此不能谈民主政治。但在民主实践中,表现出相反的力量,把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排挤在政治过程之外。

- 民主政治从提出的基本目的来看是要推进社会整体和个人的生命价值,因为民主政治在价值上的选择是政治应该符合人的生命要求,应该代表人的生命价值。但在实际政治过程中,这一点被超越,民主政治本身已经称为为民主而民主,或者为利益而民主。

- 民主政治是一种与人的存在最相适应的政治方式,是可以与人的内在的生活相统一的政治方式。实际上,民主政治成为了政治机器。 

6、什么叫政治家?

应该是具有至死不渝的信念、学贯中西的知识、高山仰止的人格、高瞻远瞩的目光、百折不挠的毅力、海纳百川的胸襟、纵览全局的能力。 

7、“革命后社会的政府”:中国政府发展大趋势

思想路线经过总体性革新

现代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主体工程

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并得以发展

政治生活走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传统的各项体制经过改革逐步让与新的体制

与外部世界发生全方位的联系

民主观念和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肯定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全面展开和兴盛

社会全体成员能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充分焕发 

三、中央权威:必要性、央地关系、执政党建设

1、维护中央权威:必要性

“我的中心意思是,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邓小平

再认识社会调控的体制设置,确定比较明确的体制和规范。

中国的发展需要能够对整个社会统一进行调控的权威:

- 作为超大社会的中国要求社会集中有限资源来推动现代化;

- 在大国里进行深刻的大幅度的社会边个,要求有能够统一领导和协调的中心,以便社会能够平衡和有秩序地发展;

- 新旧体制转化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 

2、维护中央权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

通过执政党内部制度建设来梳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央的权威应该从全党的权威写,在改革开放中,全党均要有权威,这个权威的集中代表是中央。

中央和地方的党组织均要有权威,但是关键是中央,中央有权威了,地方就有权威了。

中央要将资源配置作为赏罚手段以调控地方政府行为。

地方的重大问题决策及时通报中央,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地方党委有责任保证中央政令在本地区畅通。

各地各自为政,产生不平衡。应成立中央巡回法院,来专门保持全国的执法的平衡。

3、维护好中央权威:关键在于执政党建设

改革和建设关键在于执政党是否坚强有力,是否能够实施坚强有力的领导。党的建设要解决“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加强自己、团结自己”的问题。

党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纵向的控制系统,也是一种稳定系统,一种协调系统。

解决四个问题:

- 党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对宏观调控的领导。

- 党在全面开放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环境中,如何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克服消极腐败现象。

- 党在形势更为复杂和领导人物更为艰巨的历史时期,如何建设和完善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干部和党员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更密切更积极的党内关系。

- 在党员增加到五千五百万名的情况下,如何巩固党组织,维护党团结统一,克服组织涣散。

四、战略:和平养无限天机

1、把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

邓小平讲究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的战略选择:认为战争可避免,因为可集中精力发展国民经济;不以意识形态在国际上划线,如过去以反苏划线;判断国际局势和决定国际战略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的原则;同时,中国要发展,必须全方位参与国际社会,这是历史总结。最著名的论述: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埋头实干。

中国目前的力量不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所以要低姿态。未来中国发展了,中国的利益国际化了,中国必须取得更有利的国际地位,在经济力量发展起来之后,要有更为巩固的地位和力量。

中国目前处于“过渡期”,要稳定,要把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市场经济特别要讲究法制化和规范化,在宏观调控下,充分发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重要,即政治一体化,中国的发展,没有统一和稳定就不能谈。

注意四大系统:军队、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这四个系统不发生问题,中国就能稳定发展。当然有很多方面是暗箱,如何来透视不容易。如果把暗箱变成了明箱,问题就制度化了。

2、国际社会从来就不平静,选择战略就是选择道路

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战略,选择战略就是选择明智的发展道路。

帝国的存在往往以维护既有秩序和体制为基础,逻辑上帝国要求一种停滞的机制,不然帝国庞大的机制就会剥落,会在变动中风化瓦解。

国际社会从来就不平静,问题是怎样选择,是选择一个大的不平静呢?还是选择数十个小的不平静?

五、腐败与“超腐败”,“把我的虚弱传给你”

1、“努力改变蚊子的基因,以让它们不能再传播疾病”

中国腐败活动的特征:一是往往在一定公共权力的参与下完成;二是往往以集团的方式出现。

- 对象:拜金、拜物、徇私、享乐、贪色

- 属性:个人取向、裙带取向、朋辈取向、团体取向

- 方式:贪污侵吞、弄权勒索、以权营私、以钱舞弊

- 手段:隐蔽、高级化、“合法化”

- 领域:政府、经济、事业、社会管理

- 原因:新体制不健全,新经济领域快速生长

- 趋势:低量腐败到高量腐败,低质到高质,底层到高层,境内到境外,单一到多样

反腐败斗争的重点之一:反“超腐败”——运用公共权力来达到小团体利益,侵害社会整理利益。表现形式:有组织骗税、走私、造假、索取、侵占。

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关键:一是要有明确的科学的制度,二是要有内在的力量,从人的道德人格上来产生力量。

六、文化、人与历史

1、文化霸权战略与文化主权观念

文化霸权战略和文化主权观念:文化因素是国际关系中传统的变量,但是在不同时期,重要性不同。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文化因素的作用就小,反之就大。文化主权和文化霸权还是现象性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对国家主权概念的挑战,或者说对国家本质的挑战。

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隆重的仪式,这是一个民族感觉到自己民族整体性和民族伟大性的最好途径。民族中的各个分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分散的,或者是在小的群体中,对整体的感觉并不强烈。民族的每个群体,在日常岁月中,往往只有文化的、经济的、艺术的联系,而全民族的隆重仪式能够告诉人们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精神的实体的和政治的联系。

2、文化利息、体用之争

“文化利息”:市场不仅是销售和堆积大量商品,而是有一整套文化。文明更不是突击可以解决的,必须有历史,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水平联系在一起。如何在物质商品的增长中,使文化也日增夜长,是重大的社会发展问题,这样社会才能平衡地发展。

体用之争:文化与技术之间的矛盾。文化历史太悠久的国家,要变革总是不容易。文化基地太庞大的国家,要革新更不容易。中国是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条件的,怎样变革?

3、“我们都是来自历史的”

确立自己在历史中的方位。我们都是来自历史的,每个人均不能超越历史看问题。但有的时候,超越一点历史对自己思想的深刻性有意义。

没有了伟大人物就没有了历史。反过来说,没有了历史就没有了伟大人物。

人在历史中,历史在人中;还是人在历史的人中,历史在人的历史中;还是历史在历史的人中,人在人的历史中;还是历史在人的人中,人在历史的历史中;还是人在人的人中,还是历史在历史的历史中。

4、“中国社会的发展就是要有苦干的人”

要在生命流失的过程中,尽量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完成人的选择,这将是有价值的生命。历史在一年一年地过往,生命在一天一天地减少。对个人来说是这样,但是对整个人类来说,历史在一年一年地延长,生命在一天一天地增加。

个人就是在整体的增加中减少,而整体就是在个体的减少中增加。我们理解自己和社会,离开了这种认识,将减少应该具有的快乐。

中国社会的发展就是要有苦干的人。

我们正站在世纪之交。应该清醒认识到形势逼人,除了迎接挑战,我们并无退路;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形势,除了抓住百年难遇的机遇,我们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发展之路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