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國不是一個普通國家,是文明體

(2024-05-27 07:26:48) 下一个

中國不是一個普通國家,是文明體

彼得沃克批判看衰中國的觀點 章家敦的《中國即將崩潰》? 中國走下坡了?
 2024年5月27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MiiCpbwfNg&t=11s&ab_channel=

美国华美协进社联席主席彼得·沃克(Peter Walker),著有《大国竞合》(“Powerful, Different, Equal”)。

今天我想聊聊市面上一些預測中國已經到達頂峰即將開始衰退的書,我記得第一本這樣寫的書是
章家敦的《中國即將崩潰》,這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他在書裡甚至說得很具體
他說到2011年
中國就會崩潰
事實證明這顯然是大錯特錯
最近一本寫這個問題的書
叫做《危險地帶》
簡而言之 這本書就是在說
中國正面臨著一系列非常困難的挑戰
作者們指出了債務問題
指出了消費者信心缺失
指出了與鄰國的矛盾
他們談到了人口老齡化問題
認為中國未來不會再有
新的勞動力出現
還有房地產問題
最後是表現不佳的國有企業
如果你讀一下這本書的開頭
它基本上就是在說
中國正面臨著一系列無法應對的挑戰
那麼 讓我們從我為什麼相信
中國能夠應對這些挑戰開始吧
我想我提出的第一條理由
就是看看中國的歷史
我們不打算追溯地太遠
就拿解放戰爭舉例
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相比
在人力和軍事武器方面
存在巨大劣勢
然而 由於正確的戰略以及
能夠獲得人民的支持
他們還是取得了勝利
歸根結底 如果你看看這些事實
回顧一下解放戰爭中所有的挑戰
就會發現中國共產黨的成績令人印象深刻
再加上新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
讓8.5億人擺脫了貧困
而且沒有捲入任何外部戰爭
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績
因此 任何質疑中國應對挑戰能力的人
因此 任何質疑中國應對挑戰能力的人
都沒有實事求是地回顧歷史
都沒有實事求是地回顧歷史
因為我認為 從1949年至今
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大國
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大國
能夠像中國那樣成功地應對這些挑戰
能夠像中國那樣成功地應對這些挑戰
除此之外 我們不要忘了
在這段時間內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水準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水準
還明顯高於其他大國
如果你看一下
那些批評中國的書中的第二個基本假設
他們基本上都在斷言
中國的領導層沒有足夠的靈活性
中國的領導層沒有足夠的靈活性
才能和勇氣來應對面臨的挑戰
才能和勇氣來應對面臨的挑戰
但是 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
中國的治理方式
就會發現它很像一家非常成功的企業
你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
你有根據教育程度和
在工作成績擇優晉升的人
你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並將其轉化為產業政策
因此 中國能夠非常有效地
集中資源和手段
並讓這些資源和手段在
市場上取得最大的成功
最後 如果單純考慮人才問題
中國的一個巨大優勢是
可以上溯許多世紀的傳統
中國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才都在政府
在政府中擔任高級職務的人
本質上都受過高等教育
也在許多不同的職業環境中經受過考驗
並取得過成功
我最喜歡的政治家之一
來自新加坡的馬凱碩曾經說過
中國不是一個普通國家
中國是一個文明體國家
他的意思是 92%的中國人是漢族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
都深受儒家價值觀的薰陶
這給了中國人民
一定程度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這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
如果更深入地研究儒家價值觀
我最喜歡的一條是
通過努力工作和教育達到自我完善
是每個人的首要目標
而且這不是為了你個人的利益
而是為了你的家庭和社會的利益
很多西方人說儒家價值觀是古代的東西
我可以告訴你們
我在美國和中國都接觸過很多中國年輕人
儒家價值觀是完全有生命力的
最後 我想說的是
很多人在研究中國時會把
中國和日本作比較
特別是導致日本經濟衰退的
中等收入陷阱
但是中國遠不如當時
處在經濟危機的日本發達
如果你看一下城市化的資料
今天中國的城市化率是60%
而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超過80%
如果還有20%的人口尚未城市化
生產力提升的潛力是巨大的
生產力提升的潛力是巨大的
收入方面也是如此
相比之下
日本的人均收入與美國相差不大
而今天的中國
人均收入和人均GDP都只有美國的1/3
這意味著未來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這意味著未來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現在 如果我把所有的這些資訊放在一起
然後說 好吧 這是一個
在完成任務方面有良好的記錄
在治理方面有高素質的領導者
在決策方面 無論是戰略還是策略
都有高水準執行力的國家
此外 中國人口眾多 有凝聚力
人民支援國家目標的實現
所以 如果我回到開頭說的
中國是否已經達到頂峰
許多西方人認為
中國能成功只是因為竊取了
西方的智慧財產權和不公平的貿易協定
而且它從未真正展示過創新能力
這是個好故事 但與事實不符
現實情況是
中國在未來還有很多優勢

彼得·沃克:美国对中国天真而错误的报道让我感到厌倦

2024年1月8日

2023年10月23日-2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京成功举办。会上,美国华美协进社联席主席彼得·沃克(Peter Walker)发表以下观点:

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我花很多年在麦肯锡,我是做企业的,我到访中国超过80次,服务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我不是作家,也不喜欢写作。每次读到美国关于中国的报道,它们的天真和错误真是让我觉得厌倦。所以,我写了一本书,书名是《大国竞合》(“Powerful, Different, Equal”)。当我把它放到美国市场上的时候,我其实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在里面。我去了纽约曼哈顿,去找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我原来以为他们会给我写写评论。他们跟我说,你这本书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市场,没有人会读。本书就翻成中文,在中国很受欢迎,这不是因为它翻译成中文了。不是因为本书立场亲华,是因为它的观点是平衡的。其实,我们真的应该更好更深入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我的职业生涯中需要跟美国企业高管打交道。美国企业家总体上非常反对美国对于中国的这些做法。但是,在政治方面的分化实在是太严重了,有的时候跟他们交谈结束后,他们会说:“别把我的名字说出去。”,我们知道有很多企业,他们有很多资本,他们有市场占有率、有实力,想来到中国。但是,考虑更多的是长期的投资稳定,所以,他们比较担心对于(中国)对国有企业的偏爱,会导致私营企业损失。在过去十年里,私营企业对于中国财富创造贡献占比中是非常高的。它们愿意与政府结伴同行,但还是希望国家在安全问题要更加聚焦一些,对于关税问题能够更加客观。它们从内心里不喜欢事情被政治化。在美国大选前,这将是企业作出选择的重要依据,尽管这已经不是热点话题了。

最后我想说的对双方来说也许都会有些作用。首先,美国不应该在内政上对中国指手画脚,这只会激怒中国,没有任何好处。另外,中国在批评美国时也需要注意,媒体就会抓住中国(的话)到处报道。每次你们一说美国衰落,或者其他一些什么批评的话,效果只能是火上浇油,对于你们想影响的那些人来说,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