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857)
2023 (2384)
2024 (1325)
2025 (76)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AE%A9-%E9%9B%85%E5%85%8B%C2%B7%E5%8D%A2%E6%A2%AD
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法语:[?ɑ??ak ?uso],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启蒙时代的法国与日内瓦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出身于当时还是独立国家的日内瓦。
卢梭所著的论文《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改良风俗是否有益》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对哲学发展极其重要;其《社会契约论》中所论述的人民主权及民主政治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可见于近代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以至现代的政治、哲学还有教育思想[20]。他认为不论是传统和现代的公民社会,都一样始于私人财产。
卢梭的小说作品《爱弥儿》(Émile)是一篇关于全人公民教育的哲学论文,对康德影响甚大。其言情小说《新爱洛伊斯》对前浪漫主义(pre-romanticism)[21]及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发展十分重要[22]。不过,一些知名学者认为卢梭虽然预示了浪漫主义的诞生,但是其“现代文学姿态”其实早已“超越了感伤的浪漫主义”,而其崭新的语言观甚至“一直延续到了超现实主义那里”[23]。
卢梭的的自传体作品《忏悔录》是现代自传的开端,而其文章《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也说明了十八世纪的一个“感性时代”(Age of Sensibility)运动,其特征是更加注重主体性及自我反省,对现代写作也有所影响。卢梭对于个体自由、本真自我和主体性存在等问题的强调为现代的存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24][25]。
卢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以及人类社会和语言起源等问题的研究不仅开创了“历史社会学”[26],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学[27]和人类学[28],并且被认为预言了二十世纪的结构主义原理[29][30],甚至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先驱[31]。
卢梭同时亦精通作曲和乐理,他发明了简谱,并作有七部歌剧以及若干其他形式的作品。其风格与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及卡尔·飞利浦·爱马努埃尔·巴哈属于同一时期,融合了后巴洛克及古典时期的特征。其著名作品有单幕歌剧《乡村中的占卜师》,其中一首为后来被贝多芬改编为独立曲目的《Non, Colette n'est point trompeuse》[32]。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卢梭是雅各宾俱乐部中最受欢迎的哲学家,他在死后十六年(1794年)获以国家英雄身份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的思想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811953
首发于 思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