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个人资料
正文

“三年使徒行传”第十六课:教会奉献(4:32-37)

(2017-03-10 20:20:56) 下一个

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阿门。今天的证道经文是使徒行传4:32-37,“32 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33 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34 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35 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36 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 37 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感谢神的话语。我们说过,使徒行传4章划分为两大部分:外部的仇敌和逼迫,内部的相爱和供应。今天这段经文是教会内部彼此相爱的第一部分见证,用今天的话说,主题就是“教会奉献”。这6节经文是由两个平行的交叉结构构成的。第一个交叉结构是32-35,在总体上讲述初代教会的奉献状况。32节讲每一个基督徒在钱财上的奉献;与之呼应的34节特别讲到有产者的奉献,以及每个人因此都受益。核心经节在33节,奉献的真正目的,是支持教会以基督复活为中心的传道,拯救和造就每一个人,更多的人。第二交叉结构在36-37节,事实上,36-37与32-35的关系,很像创世记1章与2章的关系:首先是总论上帝创造天地和上帝造人,然后聚焦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32-35节告诉我们初代教会整体上的奉献生活;而36-37告诉我们一个具体的见证。36-37的交叉结构(参考原文顺序):一个利未人生在居比路是中间环节;劝慰子巴拿巴是第一部分,与之呼应的是他变卖田产全部奉献的作为。教会奉献出于神,神为教会预备了基本的物质供应,以便使教会能够顺利的完成福音使命。我们这小小的教会就是上帝供应神迹的见证,三年多来,我们在物质上从来也不缺乏——谁能相信一个一无所有的新生教会,从成立那一天起一直到今天,一直靠上帝的供应渐渐长大呢?让我们赞美神,阿门。

一、奉献之人(32-35

1、信心奉献(32)

32 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

首先,供应教会物质需求的主体。第一、信徒奉献。信的人:πιστε?ω这里用在动词分词,指相信的人,有了基督里信心的人。这个信心也是经过逼迫的试炼之后更加旺盛的信心。教会奉献的主体不是任何外邦人,不是任何假信徒,而是真正有了信心的人。上帝创造这有了信心的新人,他们新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他们是奉献的人。这一点就像拯救我们的主,祂只是给出,创造,并献上自己的儿子;而不是攫取、抱怨和单向消费。教会的奉献也不依赖外邦人的施舍,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靠基督徒自己。基督的教会因此在世界上成为最有尊严的人——我们靠自己的支持自己的教会。这是人类组织上一种全新的文化。第二、每人奉献。奉献不是某些人的特别责任,而是每一个基督徒的自愿行动。第三、爱心奉献。奉献的理由是出于神的爱,一方面,主内彼此相爱,支持需求的弟兄姐妹;另一方面,支持传道人,将福音或神的大爱临到更多的灵魂。? καρδ?α κα? ? ψυχ?,of one heart and of one soul,一颗心,一个灵魂(历代志上12:38;历代志下30:12;腓立比书1:27,2:2,2:20)。如果缺乏这样的见证,我们就应该检讨我们的信心。也请注意从“同心合意”(使徒行传1:14,2:46,4:24)到“一心一意”这之间的变化或长进。?μοθυμαδ?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μο?的意思是together,聚集一起;θυμ?ς,passion,情感,热情。这主要是初信的状态,大家都能彼此相爱。但到了一心一意,已经是在心灵和灵魂深处完全合一了。这大约是从感情的合一到真理的合一的变化。

其次,供应和奉献的客体。第一、每个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所有。“他的东西”,τι τ?ν ?παρχ?ντων α?τ?,some things which he possessed,他所占用的某些东西。基督徒否定了(ο?δ?)自己与钱财之间的所有关系,我们所有的东西其实并非是我们自己的,乃是神所赐的;这个变化不仅造成感恩的心,而且是奉献热情产生的前提。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辛辛苦苦赚取的,甚至是犯罪得来的,而不是出于神的恩惠,我们不可能有奉献的热情。然而世人的看法常常是这样:我的东西中每一样都是自己的,而你的东西本来也应该是我的。常有人对比中国富豪与美国富豪在奉献上的天壤之别,其中原因在于两边的人对我与钱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不同。第二、本属于神的东西可以拿出来与人分享。神所赐给我的,为主的缘故,也可以与别人共享。而且这里强调所有的东西(?πας)都可以拿出来主内共享。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λλ?,但是,“但都是大家公用”。这个“阿拉上海人”的转变是很艰难的,也是决定性的。第三、奉献的态度是坚持和自愿。?ν这个系动词在这里用法是Tense: Imperfect;Mood: Indicative。一方面是连续不断的奉献;另一方面是出于主动和本分。事实上,32与34节分别讲论了教会奉献的两个基本原则,就是出于自愿,按着能力。这两个原则特别清楚地阐述在哥林多后书8:1-5,“1弟兄们,我把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告诉你们。2就是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3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的捐助。4再三地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5并且他们所作的,不但照我们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我们”。保罗这里说到的“马其顿众教会”,至少包括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的教会,以后我们会讲到,那里教会建立的情况。总而言之,教会奉献或新约教会的奉献,有两个基本特点:信徒奉献,奉献一切。

2、福音目标(33)

33 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

弟兄姐妹这样的奉献,主要的目的在33节。只有按交叉结构这样理解,33节经文才不会显得特别突兀。福音是教会的中心,更是教会奉献的目标。33节是并列的两个句子,一方面,“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另一方面,“众人也都蒙大恩”。一方面是传道人传道的大(μ?γας)能,另一方面是会众得救的大(μ?γας)恩。这两个句子是用小品词τ?连接的,而不是常用的连词κα?。τ?强调的含义是not only ... but also……——在基督徒奉献基础上建立的教会,不仅为传道人大有能力地传讲基督复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也使会众和更多的人因听道而蒙恩。我们先看第一个方面。μεγ?λ? δυν?μει ?πεδ?δουν τ? μαρτ?ριον ο? ?π?στολοι τ?ς ?ναστ?σεως το? κυρ?ου ?ησο?;这句话的意思是:靠着巨大的能力,使徒为主耶稣复活作见证。根据使徒行传1:8,我们知道,这大能是从圣灵来的。而圣灵充满的人就是拥有传道能力的人;并且,圣灵带领的传道,中心就是耶稣是主,和耶稣的死而复活。事实上,这样的福音信息完全不可能与世人形成经济交换关系,认罪和恩典,审判和天国,都是世人不愿意领受的;因此,唯有靠会众出于信心的奉献,这样的教会才可能存在,并继续见证主耶稣复活。如果教会或传道人开心理诊所,负责灵恩运动定义的医病赶鬼,甚至帮助人找工作、婚丧嫁娶,根本不需要靠奉献,因为“教会”本身就可以自负盈亏,甚至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传道被定义为“μαρτ?ριον”,因为这个字本身有三个特别的含义。第一,有职分、受差遣的见证;第二、重担——你接受的传道使命和传道内容是不能更改的,必须这样讲;第三、殉道:因为被控告被审判在法庭上作证。“作”这个动词?ποδ?δωμι的时态是imperfect,表示这样的传道是一个连续不断、坚持到底的侍奉。不能半途而废,反要愈挫愈奋。

正是由于使徒这样大有能力地为主耶稣复活作见证,所以,“众人也都蒙大恩”。首先,与“大能”(μεγ?λ? δυν?μει)呼应的就是“大恩”(χ?ρις τε μεγ?λη)。基督徒因为信道而领受的恩典不是一般的恩典,不是属世意义上的小恩小惠,而是和耶稣同死同复活的大恩。这不是对别人的胜利,甚至不是对自我的胜利,而是对罪、死亡、世界和魔鬼的胜利。我们在胜利中得到的不是在人面前的荣耀,而是永远的国度。这恩典究其本质而言,就是与神和好。其次,与imperfect的?ποδ?δωμι对应的是imperfect 的?ν(be)——大恩临到众人,同样是一个持续不断,恩上加恩的连续过程。最后,“众人”就是“所有的他们”,π?ντας α?το?ς,them all。“他们”是谁?就是32节一心一意奉献支持教会的每一位基督徒。当然,这个“他们”也向世人开放——由于教会的存在,由于讲道台不灭的福音圣火,必然不断有人因为听道信道,蒙恩得救。主说:我的羊认得我的声音。很多人宣称自己有爱心,爱世人;倘若这是真的,你应该去支持教会,特别是那些“大有能力地为主耶稣复活作见证”的教会,你就可以将最伟大、最真实的恩典,间接地分享给更多的人。这是基督徒对世人的爱,这是神首先交托给教会对世人的爱。值得一提的是,教会的奉献也对传道人形成一种试探:讨奉献者的喜悦。若是这样,神的大恩就失落了。这是历史中教会遭遇的普遍的试探,就是讲道台不再讲论大恩,只讲论小惠。这是人本主义释经模式的本质。

3、能力奉献(34-35)

34 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 35放在使徒脚前, 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32节强调每个基督徒出于信心和爱心的奉献;而34强调的是有能力的人多奉献。首先,接续32结尾的凡物公用,这里说,每一个奉献的人能蒙祝福,都得到帮助。奉献不仅仅是帮助别人,更是帮助每个人自己。由于每个人都在提供帮助,因此,“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νδε?ς,needy, destitute。教会物质上的要求很低,不是靠奉献致富;而是可以靠神的供应,满足有衣有食就当知足的新生活。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似乎也在证明,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诗篇23:1)。不过初代教会的奉献热情确实是惊人的。第二、有产者的奉献。“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田产房屋(χωρ?ων ? ο?κι?ν,of lands or houses)是不动产,是人生存的基本依靠,也是财富的代表。原文并非说人人,好像那时候每个基督徒都很有钱似的。?σος,as great as, as far as, how much, how many, whoever——很多或无论哪位拥有田产房屋的“财主”(κτ?τωρ,possessor,所有人,有产者),都作了这种力所能及的奉献。我常常听一些半吊子基督徒,满脸青春痘的基督徒指着传道人抱怨说,教会败坏了,主要是传道人败坏了;所以我们要回到使徒时代的教会中去。我承认他们抱怨的是部分事实。但是,我今天要为传道人说几句公道话:使徒时代教会的能力,同时也源于会众这种惊人的信心和不顾一切的奉献。一方面使徒为福音不顾性命,另一方面,会众为福音不顾钱财。不过这里也说的很清楚,奉献不是律法,而是出于每个人的自愿,根据每个人的能力量力而行。

有钱人的奉献对他自己是一个很大的试探。因此,35节重点强调有产者奉献所拥有的属灵态度。按原文,“放在使徒脚前”这句话在35节中。放,τ?θημι,时态也是imperfect——这不是一时兴起,这是一个基督徒连续不断的奉献的生命见证;也表明,奉献者不断在增加。放在使徒脚前这个动作至关重要。第一、这代表奉献者对教会权柄的顺服和信任,他们任凭使徒去处置,因为他们靠着基督知道,教会一定会按着真理使用他们的钱财。藉着使徒或教会的手,真正帮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个人之间的帮助有时候会陷入个人市恩和分门结党的试探中。按着人性而言,我们不会去帮助自己不喜欢但实在又特别有需要的人。有产者的奉献使教会有能力“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以便于教会更顺利地完成福音使命。一方面,这个“需用”(χρε?α)绝对不是“贪欲”,而是生活基本需求,必要的需求。如果弟兄姐妹连饭都吃不上了,特别是有这样的同工,教会不应该向他们唱高调。相反,要尽可能提供物质生活的救济。另一方面,这个帮助是针对每一个人的,甚至包括曾经的有产者。因为每个人都可能陷入某种生活困境。τις,如果不是这样一种需求,就是另外一种。那些以为自己这辈子再也不需要别人帮助、因而从不奉献、而有一点点奉献就怨气冲天的人应该警醒;如果神特别爱你,你一定会经历需要别人帮助的功课。第二、这个动作显示奉献者胜过了试探,使奉献真的成为奉献,而不是变相投资。有产者的奉献并没有使他们对传道人和教会产生霸权意识,甚至形成对教会的捆绑和逼迫——你不讲讨我喜悦的信息,老子就不奉献了。不是的,这些奉献乃是支持教会为耶稣复活作见证,同时,帮助贫穷的弟兄姐妹。这些有产者的奉献并没有对传道人形成逼迫——你不讲讨我喜悦的信息,老子就不奉献了。而这一点,在今天教会中几乎是流行现象。有人作长老,甚至有权柄赶走牧师,只有一个原因,因为他有钱。有产者捆绑传道人,这是教会的耻辱,当然,这更是这些教霸自己的耻辱。

二、劝慰之子(36-37

36 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37 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1、巴拿巴

一个具体的、奉献着的新人出场了,这个人在初代教会很重要,特别是对使徒保罗很重要。?ωσ?ς δ? ? ?πικληθε?ς Βαρναβ?ς ?π? τ?ν ?ποστ?λων ? ?στιν μεθερμηνευ?μενον υ??ς παρακλ?σεως。And Joses, who by the apostles was surnamed Barnabas, (which is, being interpreted, The son of consolation)。这位基督徒的原名叫约瑟,?ωσ?ς(Joses),与常用的?ωσ?φ(??????,Joseph)略有不同(恩典)之意。路加福音3:29将之翻译为约细,马太福音27:56和马可福音6:3将之翻译为约西;他的基本含义是“高举”、“增大”。使徒和初代教会给他一个“笔名”(?πικαλ?ω),叫巴拿巴。我猜最早提出这个名字的使徒很有可能就是保罗——在保罗的生命中,巴拿巴实在是他的安慰之子。不过这显然是众使徒和初代教会公认的美誉。Βαρναβ?ς,出于亚兰文,??????????;前者就是儿子的意思;后者是“先知”的意思。路加自己将这个合成词翻译为"son of rest",即安息之子。παρ?κλησις,有蒙召起来提供安慰和支持等含义。从本质上说,这也的确是先知的工作:“但作先知讲道的,是对人说,要造就,安慰,劝勉人”(哥林多前书14:3)。路加福音2:25,4:24将παρ?κλησις翻译为安慰者、安慰。圣经其他相关信息也强调这个字的劝勉、安慰之意。总而言之,基督徒和教会在人间的使命,就是给罪人带去安慰;而这安慰来自十字架上的赦罪、因信称义和天国的盼望。

新约圣经共有28次提到巴拿巴。使徒行传4:36是第一次。巴拿巴的“出世”没有强调他个人有什么才华或能力,而是强调他是一个愿意为了信仰,奉献一切的人。其次我们看见神怎样藉着他将保罗带到教会中,而那时候,大儿子精神统治的教会恐惧和拒绝保罗(使徒行传9:27)。然后巴拿巴成了保罗第一次传道之旅的重要同工(使徒行传 11:22-24,11:30;12:25,13:1-2,13:43,13:46,13:50,14:12-14,4:20);而他们传道的第一站就是塞浦路斯岛,即居比路岛,那是巴拿巴的故乡(使徒行传13:7)。他们一同经历了很多苦难和逼迫,同心合意在耶路撒冷大会上与教会主流为福音真理争辩(使徒行传15:2,15:12,5:22);在内外交逼中,他们团结一致,相扶相搀(使徒行传15:25,15:35)。接下来发生了教会常有的经典悲剧,保罗和巴拿巴发生争执,分道扬镳(使徒行传15:36-41)。从此使徒行传不再有巴拿巴的故事了。教会中这种友谊的悲剧,其残酷性,真的让人泪流满面。第一次传道之旅的生死之交,第二次传道之旅几乎割袍断义。不过感谢神,这不是保罗和巴拿巴故事的终结,保罗书信中我们看见巴拿巴在保罗心中温馨的记忆和公正的评价(哥林多前书9:6;加拉太书2:1,2:9)。一方面,对巴拿巴的过失仍然点名道姓(加拉太书2:13);另一方面,在主里,保罗和巴拿巴以及巴拿巴的表弟马可已经尽弃前嫌,重新成为家人(歌罗西书4:10)

2、利未人

巴拿巴是什么人呢?按着支派说,他是犹太中的利未人。Λευ?της,?????;这个希伯来字本身就有联合、合一的意思。创世记29:34,“她又怀孕生子,起名叫利未(就是联合的意思),说,我给丈夫生了三个儿子,他必与我联合”。我们知道利未这个支派是在圣殿中有侍奉的职分,而圣殿事物的本质,在于神与人的和好或重新联合。今天,教会承担着同样的职分。对利未人来说,拥有地产已经表明这个犹太支派已经背弃了自己的职分。民数记18:20,“耶和华对亚伦说,你在以色列人的境内不可有产业,在他们中间也不可有分。我就是你的分,是你的产业”;申命记10:9,“所以利未人在他弟兄中无分无业,耶和华是他的产业,正如耶和华你神所应许他的”。这是最初的情况,后来利未人的标准不断后退。但巴拿巴无疑代表认罪悔改的新人。上帝不允许神职人员拥有田产,至少有两个目的,第一、确保“联合”使命的完成,产业很多时候会极大地阻止人的侍奉,并阻止人与他人之间的相爱。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说了真话:人类有史以来的历史就是财产争夺史。第二、确保全职侍奉。主耶稣说:“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马太福音6:21);“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马太福音6:24)。所以一般来说,传道人就是全职传道人。一个人一边作买卖一边作牧师,是没有圣经根据的。使徒们蒙召都是撇下一切跟随了主。

而按照居住地说,巴拿巴是居比路人,即塞浦路斯人。旧约圣经中有一个名字可能是指居比路,就是基提(创世记10:4;民数记24:24;约书亚记15:40;历代志上1:7;以赛亚书23:1,23:12;耶利米书2:10;以西结书27:6;但以理书11:30)。不过????????(bruiser,拳击手、好斗之人)主要指地中海诸岛。仅仅根据旧约的相关信息,我们也可以多少了解地中海这颗璀璨的明珠的文化特色(Κ?πριος,love,a blossom)。首先,这里是一个商业传统特别发达的地方. 以西结书27:6,“用巴珊的橡树作你的桨,用象牙镶嵌基提海岛的黄杨木为坐板(坐板或作舱板)”。这个商业背景对理解巴拿巴的奉献精神很重要——在一个人人都将金钱视为上帝的环境里,巴拿巴的出现只能见证圣灵对生命更新的大能。其次,这座海岛常常就是战争策源地 。但以理书11:30,“因为基提战船必来攻击他,他就丧胆而回,又要恼恨圣约,任意而行。他必回来联络背弃圣约的人”。一个具有争战习惯,无论是武装斗争还是雄辩症的人,竟然成了教会合一的使徒,这个变化同样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最后,基提人从未得到真正的安息或劝慰,无论是他们的金钱,还是他们的军事。所以以赛亚书23:12,“他又说,受欺压西顿的居民哪,(居民原文作处女)你必不得再欢乐,起来,过到基提去。就是在那里,也不得安歇”。为着劝慰和安歇的缘故,神为居比路和普天下的人兴起了巴拿巴和教会。

3、基督徒

我们怎样才能理解巴拿巴这种奉献呢?首先,这出于对上帝应许的信心。诗篇23:1,“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这是奉献的基础。这份信心更充分启示在路加福音12:22-35,“22 耶稣又对门徒说,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23 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裳。24 你想乌鸦,也不种,也不收。又没有仓,又没有库,神尚且养活它。你们比飞鸟是何等的贵重呢。25 你们那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或作使身量多加一肘呢?)26 这最小的事,你们尚且不能作,为什么还忧虑其余的事呢?27 你想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28 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29 你们不要求吃什么,喝什么,也不要挂心。30 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必须用这些东西,你们的父是知道的。31 你们只要求他的国,这些东西就必加给你们了。32 你们这小群,不要惧怕,因为你们的父,乐意把国赐给你们。33 你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34 因为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在哪里。35 你们腰里要束上带,灯也要点着”。 另外也可以参考路加福音18:29,“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神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30 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 ”其次,这出于巴拿巴自己“理性的算计”。这个理性的逻辑可以参考马太福音13:44-46,“44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45 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46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这是一种取舍或者选择。信仰带领人们在两难中做出最佳抉择。

巴拿巴的奉献至少有两个方面给今天的教会极大的帮助。第一、基督徒并非是十一奉献,实际上如果你愿意,这是十十奉献,巴拿巴把自己的一切都摆上了。第二、这不仅仅是金钱的奉献,而是全身心的奉献,而这奉献最艰难的部分,最宝贵的部分,并因此构成教会合一和相爱之基础的部分,是顺服使徒,是一个有钱、有地位、有贵族血统的人,愿意顺服另外一批蒙恩的罪人。从根本上说,巴拿巴顺服的不是使徒,而是神,而是自己的信仰。因为“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哥林多前书 14:32)。魔鬼常常使用人的骄傲,特别是有钱人必有的骄傲,有地位的人必有的骄傲,有知识的人必有的骄傲,有德的人或自以为有德的人必有的骄傲,以及一切人必有的、以平等主义为旗号的骄傲,对抗牧者,拆毁教会。但是巴拿巴把自己一切最值得骄傲的东西,全部放在了使徒的脚前。根据新约圣经的相关信息,巴拿巴的顺服是最不容易的。因为他本应是一个四有旧人:有钱、有德、有知、有血统。何况使徒都是一些什么人呢?四无新人:无钱、无血统、无知、无德的加利利海的渔夫。而且使徒都是性情中人,约翰本是雷子,彼得的任性更是有目共睹。不仅如此,这些使徒都有历史上不能被让人忘怀的缺陷和罪:约翰屠城未遂,而彼得拦阻耶稣上十字架,又三次否认主……巴拿巴比今天教会里任何一个自以为是、自以为义因此起来顶撞、伤害和弃绝牧者的人更有理由傲视使徒,甚至取而代之。但感谢神,圣灵在教会建立之初,将巴拿巴指给我们,告诉我们基督教会与人间任何组织的不同,并为教会奠定了合一的根基。巴拿巴和使徒拥有一个共同的灵。

应用:使徒脚前

基督是教会的唯一根基。这个根基在使徒行传1-4章中可以分成几个部分。首先是使徒的教训,这是教会的真理根基,这个真理的中心部分就是基督的死而复活。其次、罪人因信称义,瘫子被医治,构成教会的基本会众。第三、教会在仇敌逼迫之下的彼此相爱,这构成教会的生命见证。核心事件是同心合意,就是在信仰、感情和理性上追求合一。我们可以将之称为生命根基。第四、基督徒的奉献与财物共享,这构成了教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根基。第五、同样重要的是,教会的组织根基,就是巴拿巴将自己放在使徒的脚前,其原则是顺服教会的权柄。巴拿巴不仅将自己的全部产业交给了教会,也把自己放在了使徒的脚前;正如耶稣在门徒的脚前为他们洗脚。基督的教会正如他们的主,是从罪人的脚前开始天路历程的。这不是旧人能做到的。由于我们的罪,人类组织包括教会,都成了一场内战,魔鬼因此可以在任何人类组织中顺利地完成统治。这个统治靠这样几个原则来维系。第一、敌人意识。罪人失去了对罪人的基本信任。我们察己知人地猜疑掌权者,本能地反对权威,并以此为荣。这种敌人意识,使任何组织和社团都随时处于战争的前沿。第二、平等主义。没有责任只讲自由的平等主义,已经藉着宗教改革,藉着对教皇主义的矫枉过正,统治了教会。每个人都是罪人,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信徒皆祭司,这些口号如果走到极端,就意味着教会组织的彻底解体。由于人的罪,大家都一样未必意味着大家都起来承担责任,反而更多地意味着,大家都不承担责任;而任何一位承担责任的人,都会成为感情投射以及怨恨、归咎的替罪羊。于是最后教会只能成为加尔文主义的长老会,或倪柝声主义的小兄弟会。“民主”只是一种外邦人的政治策略,一门妥协的技术;但这从来不是圣经启示的教会原则。第三、人的骄傲。罪人都追求别人在自己的脚前,而对自己在别人的脚前感到愤怒。这种争当人上人的理想,使教会成为绞肉机。“大家都是罪人,但你凭什么要教训我”,这种霾国的逻辑成为撒旦在远东强有力的帮凶。

正是由于这样的缘故,某些巴拿巴不断拆毁彼得的教会,这构成霾国教会历史的一个方面。撒旦的差役祸乱教会最常见的道理或霾国巴拿巴——他们从来不是劝慰子,而是窜堂者——的拆迁口号总是:牧者凭什么自比保罗?!这些不断自我证明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在道德和真理上有资格傲视他人的人,完全不知道这个信仰常识:任何一位蒙召按立的牧者,不是他们自己愿意自比保罗,而是上帝逼迫他们自比保罗;而保罗不过就是性情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甚至是罪魁,一个被圣灵捆绑注定要殉道的奴仆。圣灵连续七次藉着保罗的口让传道人必须跟随他的脚踪,必须效法他。第一、拒绝任何人的论断和教会内部的个人崇拜,而恰恰在这里,保罗首先说明他自比亚波罗是不得已的,是为教会的缘故,为了让会众避免自高自大(哥林多前书4:6);第二、福音使命,务要传道(哥林多前书4:16);第三、荣神益人、包括拒绝女人当头,弃绝女牧者(哥林多前书 11:1); 第四、走十字架的道路,忍耐到底(腓立比书3:17)。第五、在大难中坚守信仰(帖撒罗尼迦前书1:6);第六、凡事按教会规矩而行(帖撒罗尼迦后书3:7);第七、不占任何人的便宜,“辛苦劳碌,昼夜作工”(帖撒罗尼迦后书3:9)。

你若坚持传道,保罗所经历的一切你必须经历;保罗一生的经历,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从来不是什么人间的荣耀——这是后人强加的错误印象——而是“被人毁谤,我们就善劝。直到如今,人还把我们看作世界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哥林多前书4:13)。而保罗所经历的,乃是主所经历的。“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马可福音 10:39b)。值得一提的是,保罗要求传道人和基督徒效法他,这些书信都是写给马其顿和希腊的教会的,因为按希腊文明的逻辑,顺服一个“不如自己的人”,这是不能忍受的。顺服是基督徒的荣耀,但却是希腊人的耻辱。“印欧文化”造就出来的人是不可能支持教会生活的,如果圣灵不能组织巴拿巴到教会中,教会的使命是无法完成的。但是让我们感谢神,基督的教会不仅是有彼得和保罗的教会,更是有巴拿巴和吕底亚的教会。巴拿巴把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尊严”或世人荣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都放在使徒脚前。蒙恩的罪人在蒙恩的罪人脚前,就是在此时此地,天国的门胜过了阴间的门。这只能是圣灵的工作;巴拿巴真是劝慰之子——圣灵藉着他劝勉教会重建人与人的和平,说服那个大大发怒变了脸色的人认罪悔改,彼此相爱。这就是基督的教会,教会是一场神迹。这个神迹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第一、罪人讲道;第二、罪人得救;第三、罪人相爱;第四、罪人奉献;第五、罪人顺服。彼得、瘫子和巴拿巴,共同构成基督的身体。“18因为我们两下借着他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19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20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21各(或作全)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22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以弗所书2:18-22)。阿门。

任不寐,2013年12月29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