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吴石是谁的英雄是被蒋冤杀的吗

(2025-10-25 06:31:33) 下一个

吴石是谁的英雄是被蒋冤杀的吗

 

 

 

《沉默的荣耀》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吴石》是谁的英雄?

《吴石》是毛泽东周恩来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英雄。

《吴石》是福建及舟山地区的劳动人民的英雄。

《吴石》也应该是台湾地区的劳动人民的英雄。但最后没有能够实现解放台湾劳动人民的事实。可以不算。

吴石是被蒋介石冤杀的吗?

蒋介石认为是吴石背叛了他,该杀。不是冤杀。但从中国人民尤其是绝大多数低层劳动人民来说,是被蒋介石冤杀的。这里就要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角度讲,看是为谁服务的。吴石的行为是为解放劳动人民服务的,劳动人民当然视他为英雄。而蒋介石是为自己的政权执政服务的,认为是背叛。而从信仰角度讲,吴石是为信仰而为。这就如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中国共产党内的高官,曾经都在孙中山国民党中当过大官。各自都为自己的信印而为。

但肚量大的头不会杀背叛者。因为当时吴石的整个小组人员都被抓,关在牢里养着即可,根本完成不了中国共产党交给他作解放台湾的内因。不杀的好处时感化人心,蒋介石不是一个屠夫。而事实相反,蒋介石从上海的《四一二大屠杀》,到瑞金井岗山地区的《三光大屠杀》以及《各红色地区的大屠杀》,再到《台湾地区的大屠杀》。蒋介石就是一个十足的屠夫。蒋介石屠杀中国人可能和日军差不多了吧。

再说,吴石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密友兼战友吴仲禧说:“吴石原系国民党高级军事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1947年开始秘密为中共工作,后按组织意图赴台湾执行任务。”

台湾方面披露官方文件说“中共在国民党内部最高情报官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吴石,被中共命名为「密使一号」。吴石在南京任国防部史政局中将局长时,自36年4月经投共之立法委员何遂介绍与共产党建立关系后,不断将国民党军队在东南、华南、台湾的部署情况等重要情报递交华东局转给毛泽东、周恩来直接收看,给投共的吴仲禧安插监察官方便向共党提供部队信息,于38年3月将国民党长江江防部署图交给华东局,对中共取得国共战争的胜利产生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和蒋介石国民党都没有提及吴石加入共产党与否。

中共方面,1973年,周恩来总理力排众议,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由国务院追认吴石将军为革命烈士。为什么力排众议?大概因为他还不是正式手续的共产党员。直到2000年,吴石将军的子女将他和妻子王碧奎的遗骸奉回大陆,安葬在北京郊外的福田公墓。注意:不是烈士公墓是福田公墓,江青也葬在此地。但是吴石碑文由长期负责国家安全工作的原国务院秘书长罗青长亲自审定。

所以吴石至少不是正式在册宣誓签名的共产党员。但是他效忠了共产党的事业。而长征干部蔡孝乾则叛变了革命,将自己的大批同志送上断头台。

再说吴石。

他是标准“根红苗正”的国民党军人,从武昌陆军中学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再到日本陆军炮兵学校,日本陆军大学一路深造,参加过北伐,抗战中参加过湘鄂战役赣闽战役,1936年晋升为少将。个人又极具才气,被誉为“十二能”( (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否则蒋介石也不会赏识他,败走台湾还带着他提拔他。

吴石被捕后对自己的事情供认不讳,这算不算叛变?应该不算叛变。而是信仰之争。就如毛泽东周恩来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都在中国国民党里当过高官。而吴石作为军人中的将军实事求是,我做了的我都认,何况已经暴露无遗,人家手握铁证。抗辩隐瞒无意义。吴石1949年9月上台湾,次年2月被捕,连半年都不到,可谓“壮志未酬”令人唏嘘;这样级别的战略特工如此短命,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情报事业无疑也是重大损失。试想他如果多活十年二十年,是否可为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再立新功?而蒋介石小鸡肚肠将吴石杀了。

吳石的同袍上司曾经为他求情,因此遭蒋介石罢黜,可见吴石此人待朋友不薄。

吴石留下绝命书——

“余年廿九,方与碧奎结婚,壮年气盛,家中事稍不当意,便辞色俱历。然余心地温厚,待碧奎亦克尽夫道。碧奎既能忍受余之愤怒无怨色,待余亦甚亲切。卅年夫妇,极见和睦。此次累及碧(奎),无辜亦陷羁缧绁,余诚有负。”。

临行前从容吟诵了在狱中所作的一首诗——

“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

说此书此诗流露悔过之意,未免苛求,最多可能就像瞿秋白《多余的话》,瑕不掩瑜。

而蒋介石亲自下令杀吴石全家,连秘书也没放过。西安事变让蒋介石的对手中国共产党坐大,继而失去大陆,这种恨很难咽下;一个就是吴石,他那么赏识亲手提拔的将领背叛他,简直是直接打他耳光,所以不仅要杀,连求情者也不容,一并罢官。

吴石被谷正文陷害,结果好不容易反击,谷正文和余骁男被判了死刑,本以为吴石少了一个巨大的威胁,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谷正文死不了,因为蒋介石和蒋经国要护着谷正文,加上翁同旺渗透进入了台工委,还设局抓了台工委的副书记陈泽民,这相当于让保密局立了大功。

当然,这其中其实是蒋经国在威胁吴石,什么党国大义,什么要吴石答应才肯放人,事实上他和毛人凤早就沆瀣一气了。按照吴石的分析,是蒋介石为了掌控军权,准备成立政治部,并且让自己的儿子蒋经国来管着这些特务机构,为了缔造下一个“戴笠”,吴石也清楚谷正文为什么能活,他们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

吴石做梦都想不到的是自己会这么快就暴露,而为了帮助解放军解放台湾省和舟山群岛,吴石加快了收集舟山群岛的速度,利用了陈宝仓和陈诚两学长和学弟的关系,让陈宝仓去舟山群岛,得知了舟山群岛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部署的大致情况。陈宝仓手绘自己凭借记忆记下来的地图,交给了吴石,吴石自然是准备让朱枫带着情报离开。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吴石早一些让朱枫离开,或许东海情报小组不至于覆灭,而预感到危险的吴石不仅准备安排朱枫回到大陆,甚至就连自己的副官聂曦都安排离开自己身边,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为了保护他们,当然还故意和陈宝仓将军不再联系,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但是吴石千算万算,没想到蔡孝乾背叛了,而且背叛的那么迅速。

陈泽民被谷正文给抓了,谷正文通过陈泽民的妻儿威胁陈泽民,陈泽民供出了蔡孝乾,第一次蔡孝乾逃走了应该是吴石或者黎晴暗中帮助,可没想到被抓过一次的蔡孝乾还因为一口吃的,因为一块牛排,最终被谷正文的人给抓了,被抓之后谷正文用美色和美食诱惑,蔡孝乾迅速背叛,供出了几百号人,其中就恰好包括朱枫。

朱枫在吴石的帮助之下逃出了台湾省,但因为蒋介石亲自下令,朱枫被抓了,但即便是朱枫被抓,她也不会出卖吴石的东海情报小组的,甚至在狱中想过吞金自尽,可是吴石的身份还是泄露了,原因之一,蔡孝乾见过聂曦,所以笔记本上写着吴次长三个字,其二是因为谷正文、毛人凤甚至是蒋经国都一直怀疑吴石,从吴石出现在318师指挥所之后不久,318是阵前起义就开始怀疑了。

吴石在金厦的情报上,还有在西南、海东青计划中,吴石都有参与其中,当然还有最后舟山群岛,吴石的情报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最后周至柔带着毛人凤的人一起搜查吴石的家,结果搜查出了吴石家里面的舟山、台湾省的兵力部署等图,还搜查出了吴石给朱枫制作通行证的书面材料。

最终朱枫、吴石、陈宝仓都先后被抓,就连聂曦也都追随吴石从容赴死,蒋介石得知吴石等人是卧底之后大怒,从开始劝降,再到后面痛下杀手,下令杀害,时间并不长,吴石、朱枫、陈宝仓以及本可以置身事外活下来却选择赴死的聂曦,这四位在马场町从容就义了,令人泪目、痛心。

但事实上“吴石案”被抓的不止这四位,还有很多台湾省军方的人一起被抓了,空军上校王济甫、中校方克华、中校江爱训、王正均、林志森等人等都被牵连其中,而其中要说王正均最为特别,因为他是这一批人里面年纪最小的,而且他还有另一个特殊身份,那就是聂曦被调离吴石身边之后,吴石的另一个副官。

3月1日吴石被捕,特务搜查吴石住宅,发现陈宝仓绘制的秘密图表,陈宝仓被捕。这个案子所有和吴石有牵连的人都没能幸免,1950年6月10日枪决四人,吴石、聂曦、陈宝仓以及朱枫被杀害,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过了两个月,蒋介石又下令在8月10日枪决二人,而这两人除了林志森之外,还有另一个就是吴石的副官王正均,军衔是中校。

王济甫、方克华、江爱训等人只是被判刑,保住了一命,而吴石的这个副官王正均在吴石的身边不长,聂曦站出来,这个副官之所以惹得蒋介石如此痛下杀手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王正均和吴石的关系十分密切。聂曦曾经与王正均同住于宫巷,是邻居,且王正均是其亲戚聂能辉的好友,在国民政府国防部时聂曦就与王正均过往甚密。

1949年8月,吴石被迫带着家眷离榕赴台,而彼时的王正均随国民政府国防部先迁广州,再迁台湾,之后则是继续在国民政府国防部二厅工作。后来吴石为了保护聂曦,让聂曦升任中校交际科科长,上任前聂曦将吴石副官一职交给了王正均,很显然王正均是组织的人,所以才能够担任如此重要的位置。

在狱中,面对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王正均拒不承认犯罪,对任何问题都以“不知道”、“不懂得”相答。当时,有人曾劝他:“你仅是副官,系吴石从犯,只要认罪,只要悔过,或许能保住性命。”但王正均宁死不屈,不愿以牺牲气节而苟且偷生。他在绝笔信上写到:“我无言可诉。”

按理说这位副官如此否认,应该和王碧奎一样,被放出来才对,可结果蒋介石却痛下杀手,根本原因,大概率还是因为他忌惮吴石的杀伤力吧,害怕留下这样一个隐患,所以痛下杀手,只能说蒋介石是真的心狠手辣,最终王正均和林志森也殒命。

《沉默的荣耀》结局实在太揪心了。反派没受到半分惩罚,反倒吴石、朱枫、聂曦、陈宝仓这些为国家做事的英雄,最后都被蒋介石下令处死。虽说舟山群岛靠着他们传回的情报顺利解放了,但东海情报小组彻底没了,台工委也垮得不成样子,这样的结果,换谁看了都得难受好一阵子。

常说“好人自有好报”,可到吴石将军他们这儿,却成了“好人偏不长命”。更让人憋气的是那个叫蔡孝乾的,他居然背叛组织投靠了国民党,最后还混到了少将的位置!要是没有他这个叛徒,吴石将军不会死,聂曦、朱枫、陈宝仓也能平平安安的。本来有吴石他们送情报,再加上台工委的配合,解放台湾的希望特别大,结果全被蔡孝乾毁了,后来又赶上朝鲜战争,咱们就这么错过了好机会。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有人把《信仰刻进骨子里》,《用生命换真相》;有人把任务当成生意,用谎言糊弄差事。那些藏在档案室里的假文件,和吴石临刑前的遗言摆在一起,早就把人心照得明明白白。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做事”,其实从来都不难分辨。

后人们也不要说三道四,你做不到的,不等于别人做不到。更不要怀凝先人们己经做到了的事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造谣抹黑毛泽东是不担任何责的






《文革中毛為什麼不救李達?》这篇文是在海外的《反共华人组识》编造的。造谣抹黑毛泽东的《李达与毛泽东有“争论”》源自梅白的“回忆”。梅白(1922—1992年),曾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1988年,梅白在《春秋》上公开发表回忆文章《毛泽东的几次湖北之行》,其中述说了1958年“大跃进”期间,李达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口号等问题与毛泽东发生激烈争论。梅白的原文主要部分是这样的:

1958年,李达同毛泽东有点分歧……李老要我陪他去“找润之”。当时主席在陈毅陪同下,正和卡斯特罗谈话。我请陈毅转告主席,说李达求见。不料李达一见毛泽东就发起火来:“润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句话通不通?”我赶紧说标语是武大学生在调查中发现的。毛泽东要我写出这个口号来。我说:“我也收到群众来信,请求公开批判这个口号,我以‘龚同文’名义写了:《论口号不能乱提》。”

就这一段中有多少不实之处:要澄清梅白所说真假与否,最好先了解梅白的身份。梅白当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面见毛泽东的机会极少,没有上级组织安排是见不到的。

按省委书记王任重的说法,毛泽东每次来武汉多半是由负责警卫工作的叶子龙(后来换了汪东兴)直接给他打电话,只准他一个人和公安部门的同志到机场或车站去迎接。

走的时候,毛泽东临时通知他到其住所见个面,然后在门口告别,不准王任重去送他。

省委书记王任重都不能随便见毛泽东,何况梅白呢?

王任重说:1958年11月14日,毛主席曾经在孝感车站停车,找地委等干部和社员在火车上开座谈会,是他让梅白参加的。此事是叶子龙13日上午打电话给王任重,而不是梅白说的是彭真打电话给梅白叫他转告给王任重,王任重说从来没有也不会有这种怪事梅白为了说谎的方便,就给自己编了一个毛泽东的“秘书”的身份。

他在另一篇文章《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这样说:“1956年7月,毛泽东到湖北。我那时是省委副秘书长,省委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叶子龙向王任重提出,主席身边需要一个人,主席的意思是要一个本地人。任重说:‘叫梅白去。’这样,我就来到了毛主席身边。”事实上梅白根本没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也不是毛泽东的兼职秘书。

毛泽东确实曾想在湖北、湖南物色专职秘书人选,而非兼职秘书,但这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而非1956年。并且,当时湖北并未推荐梅白而是推荐另一人,因毛泽东不同意而未选用。梅白近距离接触毛泽东、并当面反映情况的机会,可能仅只孝感车站座谈会那一次。

梅白这里说得煞有介事,却没有交待这场争论发生在哪一天。不久,梅白的文章遭到曾经担任过湖北省委书记的王任重的全面驳斥。

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怒斥梅白的文章“满篇谎言”。

梅白的文章发表一年后,王任重也在《春秋》发表《满篇谎言——评梅白的〈毛泽东的几次湖北之行〉》一文,对梅白所说诸事逐一批驳关于“毛主席和李达的争论”,王任重说明梅白不在现场,从根本上加以否定。

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是这样写的:1958年10月的一天,主席让我打电话给李达,请他到东湖客舍甲所见见面。主席和李达谈什么问题,我没有参加,更不会让梅白参加……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种主观主义的口号,毛主席没有提倡过,湖北省委也没有提倡过。关于“口号不可乱提”的文章是我授意梅白写的。我讲过在旧社会民间流行的一句话:“世上的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若解释为,人们的思想往往落后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是有道理的。如果反过来说,人们想到的事情,就一定可以办到,则是错误的了。

1958年,我们的头脑发热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毛主席在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作了自我批评,说他对“大跃进”的错误负主要责任,是第一大昏人。我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的错误,在党内外作过许多次自我批评,至今犹感内疚。

如上所述,梅白写的“我和李达的争论,我是错误的”。这全是一片谎言。卫士长李银桥同志以及主席身边的许多工作人员都还健在,他们都会证明梅白在说谎。

梅白说他带着李达同志去见主席的时候,主席正在和卡斯特罗谈话,这就说谎说到无边无际的地步了。当时卡斯特罗正在为古巴争取独立解放进行着最紧张的战斗。古巴革命是1959年元月取得最后胜利的,怎么卡斯特罗1958年9月到中国来了?据我所知,1958年9月金日成主席到过武汉,是我到王家墩机场迎接的。

卡斯特罗当时没有来,以后也未到过武汉。梅白说谎说到这种程度不觉得害羞吗?!

毛主席会见外宾或党内干部、民主人士,都是事先安排好时间的,怎能不经过他同意,随随便便闯进去吵闹一番?好象主席住所,无论什么人都可以随便出出进进,这是不符合普通常规的。[3]

王任重的话语直率而尖锐,所言基本真实可信,但个别推断有误,时间记忆亦有误(毛泽东4月1—12日、9月10—15日、11月14日—12月13日在湖北,12月28—29日路过湖北,恰好10月未到湖北)。因谈“毛主席和李达的争论”只是他批评梅白多个谎言中的一个,故行文较简单,没有完全指出梅白文中的讹误。

例如,梅白有何资格叫李银桥(卫士长)准备饭菜呢,毛泽东是有专门厨师的。在梅白所谓的送李达途中,李达会同他说英语吗?李达是精于日文的。再是,毛泽东的英语水平应在梅白之上,战争年代他也没有放弃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国际问题秘书林克相助,My dear brother之类的词组岂要梅白来教?

毛泽东请李达到东湖客舍谈的是哲学。1958年在东湖客舍甲所,毛泽东和李达谈什么问题,王任重没有参加,更不会让梅白参加,这是肯定的。这次谈话谈的是什么?是梅白所说的,因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口号而发生激烈争论吗?并且毛泽东还认为自己是错误的吗?根本不是。所谈问题,王任重在文章中说明白了:“事后主席告诉我,他对李达说:‘你现在写的东西(可能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如过去写的《社会学大纲》有生气了,净是抄书本上老生常谈的东西,没什么创造性,没有自己的新见解。’1959年春节,我去看望李达同志的时候,把主席的意见转告他。他说主席当时和他说过了,主席的意见是对的。”

在1958年“大跃进”时代,毛泽东同李达谈的不是“大跃进”的口号,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可能令人不信,而让梅白的谎言流行。但是,这符合当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编写关注的实际。

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有编写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教科书的动议。该年2月,毛泽东“阅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组织编写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等课程教材给中央的报告,批送刘少奇:‘此件应提交政治局通过才好。’报告提出:高中级党校和高等学校中的中共党史、哲学、党的建设、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适用的教材。对上述书籍的编写工作,必须做全面的规划和及早准备。编写这些教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对这几门学科的研究工作,发生根本的推动作用”。[4](pp.537-538)从此批示可见,毛泽东很是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教科书的编写。

毛泽东说李达“现在写的东西不如过去写的《社会学大纲》有生气了”,是一种诤言,也表达了理论创新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先后写了《〈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胡适反动思想批判》等。1958年,李达在新创刊的《理论战线》辟有“历史唯物主义讲座”,专门宣传唯物主义历史观,如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和民族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理论。

在《理论战线》1958年第2期的《社会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一文中,李达阐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的规律、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阶级斗争规律即社会形态转变的社会革命规律等。

1958年毛泽东约李达谈话是谈哲学,彼此间并没有为什么口号发生争论而意气用事。至于毛泽东约李达谈话的具体时间,是4月还是11月或其他哪一天,这当另行考证它不是在10月,也不是在9月,因9月毛泽东视察武汉大学时李达刚好在青岛休假。

但梅白的谎言越传越真。自他的《毛泽东的几次湖北之行》一文发表后,1958年李达与毛泽东争论的故事便散播开来,该故事还写进学术论著、中学生教材等。例如,《梅岭:毛泽东在东湖客舍》一书曾较详细地记述了这场争论:“9月12日上午,毛泽东和李达在东湖客舍发生了一场激烈争论,两个‘一大’代表、马克思主义者发生了一场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无限大的争论。”

这一记述显然是未经考证而采信梅白的说法造成的,尤其所说的9月12日上午这一时间不对;且不说毛泽东有上午睡觉的习惯,更在于“9月12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武大,李达在外休假”。

在传播中,还有人对李达与毛泽东的这场所谓“争论”添油加醋,任意发挥。如此这般,梅白的谎言版本又被升级了。可见,澄清梅白杜撰的谎言,使其不再谬种流传,甚为重要。伪造历史已成文坛之疾,应对此零容忍。

作者胡为雄(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本文原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9期,注释略。

《人》都有吃饭和拉屎的两面性,从前,曾有一个故事讲某一个很有名气的男《人》的有关对另一个女士因吃饭和拉屎的两面性而对其的影响之大。

故事的大意是:台湾有个男的名人,第一次约会一位女士去吃饭,被这位女性的吃饭时的《上进性》所征服,所以很快结婚了。

结婚后,某一天女士土厕所时忘了锁门,男士不知道厕所内有人,直接推门想用厕所,只见女士在马桶上因便秘而用力排便面目狰狞满脸通红一副丑陋的《下流性》而脑火。很快离婚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都有吃饭和拉屎的两面性。

这是从《人》的生理上来讲的两面性。

《吃饭》具有《上进性》。

《拉屎》具有《下流性》。

看你专注于哪一个《面》了。专注于《上进性》,或是专注于《下流性》,这是各个专注者的喜好了。

从《人》的人性上来讲,《人》的人性是很复杂的。《人》有两面性或多面性。《人》的行为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也提醒人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他人和自己。 尤其是某一个《人》在几十年甚至百年的人生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

《人》的有趣在于多面性,就像一张反光彩纸,每个角度能看到不同的色彩。而每一个《人》的多面性也太复杂了,根本无法辨清每一位《人》有多少面。

通常《人》的两面性指的是这个人同时具备两种截然相反的特质或行为模式,例如真诚与虚伪、善良与自私、包容与苛刻。 这种两面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根据情境、时间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知而展现不同的一面,有时是为了自我约束、展示美好的一面,有时则会卸下面具,露出真实或丑陋的一面。

《人》的两面性是因人而异的。 同一个人可能对不同的人展现出不同的态度。

《人》的两面性也是因时而异的。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点或情境下,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人》的两面性会受情境影响。当一个人受到他人的尊重或威胁时,可能会展现出更努力或更防御的一面。

而《人》的认知与态度各异,某个人对某人的态度和认知会影响到这个人向那个人展示出不一样的一面来。

《人》在各个人生阶段和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都会具有两面性,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为了自己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最佳保护自己的生存为目的,所以此时的这个《人》会隐藏真实的一面,或展现出更被社会接受的一面。

《人》也会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塑造和鼓励《人》展现出不同的特质。尤其是《人》的内心冲突。因此在每一个《人》的人性中固有的矛盾出现争斗,如对利益的追求与对道德的遵从之间的冲突,也会导致两面性的出现。

具体到如何评价一个有名的《人》时,就出现了“有争议“,或是专注于某一面。其实是没有争议的。

首先,《人》有两面性或多面性。

其次,专注于某《人》的上进性?还是下流性?

第三,服务性。是为大多数人?还是为少数人?

第四,阶级性。是大多数在说,还是少数人在讲。

第五,各自评论者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上的喜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